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谈谈中学生阅读

2015-12-15 10:5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关键词:
  阅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认知人生,丰富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目前我们中学生的阅读状况却令人担忧,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对阅读的认识观念落后。
  有些语文老师总是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不留时间给学生自己去阅读,一堂课大部分时间都被老师繁琐的分析,频繁的提问占去。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学生课业负担重,老师普遍搞题海战术,家长习惯请家教解决问题,学生双休日还要忙于补课或参加各种类型的辅导班,把布置的作业做完后哪里还有时间看课外书,体会阅读的乐趣呢?部分家长和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认识不够,他们不但不鼓励学生读书,而且还阻止他们阅读课外书籍,并美其名曰:为了前途和未来,甚至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严令禁止看课外书,甚至约法三章,一经发现,一律没收。
二. 阅读量小阅读面窄。
  现在的教辅图书以及乱七八糟的街头小报和杂志刊物可谓铺天盖地,但是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好书却是凤毛麟角,农村学校的图书馆,要么是藏书甚少,要么出版时间太久,跟不上时代;城镇学校的图书馆,也是少有人去,网吧倒是人满为患。曾有老师在初三年级做过调查:完整读过四大名著的很少,读过鲁迅、巴金、冰心等现代作家作品的更少,读过罗曼·罗兰的《名人传》、高尔基的《童年》以及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等外国作品的则少之又少。试问有多少老师能经常把新出版的时文佳作推荐给学生?有多少老师经常与学生一起交流阅读的体会及自己每天坚持阅读呢?
三. 阅读猎奇和求速。 
  现代社会,到处充满了诱惑,上网聊天,玩电脑游戏,看电视,这些比看课外书籍更有吸引力。阅读过程中猎奇心理又极为突出,对形形色色的奇闻轶事特别感兴趣,武侠小说、言情杂志、侦探故事、卡通漫画,这些所谓的“快餐文化”,能丰富多少知识,提高多少能力?个别学生甚至迷上了有害书而误入歧途。当然,有些教师和家长,似乎也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但他们大多出于一个重要的目的:应付考试,他们给学生买的最多的是作文书,让学生看的最多,背的最多的还是作文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
  那么,如何开展好中学生课外阅读呢?笔者谈谈几点尝试:
一、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⑴每日必读。阅读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见效。教师应要求学生每天挤出一定的时间进行阅读,而且阅读时间要相对固定(午间、作业前后或睡觉前等),每天阅读一小时。这样习惯成自然,阅读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
  ⑵目的阅读。阅读是为了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有目的的进行阅读,才能有意识的捕捉主要信息,总体把握和理解文章,从而收到理想的阅读效果。
  ⑶标注阅读。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学会学习”。阅读过程中,将自己喜欢的语句圈点、勾画出来, 有疑问、有异议或产生共鸣的地方,要进行质疑、批注或写下自己独到的感悟。
二、介绍课外阅读书目
 教师应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适时而有序的给学生开具必要的阅读参考书目,从而克服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⑴结合课文介绍中外名著。语文课本由于限于篇幅,即使名家名作,也只能作节选。因此,教师应结合课文把相关的名著介绍给学生,使课堂内外直接沟通。
  ⑵贴近生活介绍“时文”。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应及时把一些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现代化生活气息浓、文质兼美的文章介绍给学生。
三、 组织课外阅读活动
  ⑴召开阅读讨论会。针对阅读中的难点、疑点及热点,教师让学生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展开热烈的讨论,有助于深化阅读,提高阅读质量。讨论前,要让几位优秀的学生做好重点发言的准备,并且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便讨论时给予及时的指导,从而达到最优化的阅读效果。
  ⑵举行阅读讲座。通过阅读方法的讲座,可以让学生掌握阅读的一般步骤,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以及精读、泛读的技能等。通过对典型作品的专题讲座,可以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讲座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可教师讲,还可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或作者讲。
  ⑶ 开展阅读活动。例如,每日妙言佳句摘录、制造读书卡片、剪报比赛、专题读书汇报、故事会、诗朗诵、相声小品以及智力竞赛等。这样,有利于学生扩大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激发阅读兴趣,更好地促进阅读;在愉快的竞争氛围中,锻炼和提高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⑷写读书心得。阅读和写作是互为因果、紧密联系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注意读写结合,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最有效的形式就是写读书心得, 这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它既是阅读的深化,又是有益的写作练笔。
  今天的社会,充满忙碌与浮躁.读书,可以使人变得宁静,减少浮躁。读书风气其实是一个社会文化风气的反应,甚至是衡量国民道德和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叶圣陶老先生曾深刻地指出:“看书是每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情,所以说,引领学生进入阅读的天地,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风气,让阅读成为我们当代中学生生活的时尚,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