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培养捕捉阅读线索技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5-12-15 10:5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关键词:整体把握;标题切入;抓关键事物;扫描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学生若能掌握阅读这种基本技能,能从文章中捕捉信息,提高认识和鉴别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就成为当今中学语文教师的教研课题。
      然而,阅读方法多种多样,有朗读、默读、吟诵、背诵、精读、略读、速读等等,特别在当今教改气氛正浓之时,又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阅读方法,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采用哪一种阅读方法好呢?我认为:不论采取哪一种阅读方法,教师应眼于准确、迅速的获取有用的信息,能从纷繁复杂的文章当中迅速把握文章的内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当中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捕捉住文章的阅读线索,并紧扣这根线索,顺藤摸瓜,各个击破,更好的去分析、理解课文。因此,我在抓阅读教学时,就非常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捕捉阅读线索的习惯,训练学生捕捉阅读线索的技能。
      那么,在阅读的过程中,怎样才能迅速、准确捕捉阅读线索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整体阅读法。
      我们读一篇文章,一般是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对课文的整体阅读,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文章的梗概,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大局观念。而整体意识、大局观念是21世纪人才素质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通过整体阅读可以使学生做到:在纷繁的材料中分清主次,在众多的现象中看出本质,在复杂抽象的事理中把握主题。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学生语言形式,去构建全文的语义图像,并根据全文的语义图像去理解段落、句子、词语等语言形式。通过对文章各个知识点的掌握,在脑海中形成对各种文体阅读线索的知识体系,以此把握住文章的阅读线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目的。
      例如,我在教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就是从整体阅读入手,从而引导学生捕捉阅读线索,并以此分析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第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力求成诵。然后引导学生从整体体会诗中的意境。看看是否能形成“诗中有画”的感觉。其实 <<琵琶行>>诗人首先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秋江月夜送客图。其中诗中特定的气氛、色彩、基调,都给人一种“萧瑟凄清”的感受。而这一切正是当时那个社会的真实写照。然后依次展开一幅幅画面。这样一条以人物为线: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从整体的阅读中我们可清楚的看到: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是从具体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事物的本质上来揭示主题。这一明一暗,一虚一实的两条线索又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口子上。由此可见,抓好整体阅读,不但能迅速、准确捕捉文章的阅读线索,而且还可以把握文章的主题,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二)标题引入法。
      有的文章,标题可以说就是文章的龙眼。从标题中,往往可以大体上看出文章所要阐述的内容。因为文章的标题往往是课文内容的浓缩,是对课文内容的最简单的概括。它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的主旨。因此,抓住文章标题切入,有利于帮助学生捕捉阅读线索,比如再教《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时,我从题目人手,设置下列这几个问题:(1)为什么要纪念刘和珍君?(2)课文写了刘和珍君的哪些事件?(3)从这些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并展开讨论。通过标题引入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刘和珍是一位敢于追求真理、有正义感的热血青年。也明白了为什么要纪念刘和珍君,从而引导学生挖掘出人物自身的价值。
      (三)扫描法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还要象画家那样具备一双眼,能迅速捕捉目标,勾画轮廓,不放过文章中的每一个细节,由头到尾,逐字逐句依次扫描。从注释、段落,甚至一个关键词语为切入口,抓住一个字眼,一段精彩的语句,以一纲带全目,破解文章的阅读线索,就能把握文章的内涵。如在朱自清的《背影》,第二次车站送别的场面,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在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我抓住这段精彩的语句,捕捉了这个特定镜头,引导学生捕捉阅读线索。
      过去,学生在解决阅读理解试题时,大多数学生反映:面对材料,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弄清文章。究其原因,就是未能迅速、准确地捕捉住材料的线索进行阅读。基于此,我平时便很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捕捉阅读线索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实践表明,运用线索阅读教学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捕捉阅读线索,而且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捕捉住文章的阅读线索,摸清文章脉络,就会收到疱丁解牛那样的效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