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浅谈地球运动教学

2015-12-15 10:5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关键词:

      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设计在高一地理的开始部分,但是这部分的内容非常的抽象,应该说是整个地理学习的最大难点。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讲,无疑很难理解,更不要说根本掌握了,就这一点,我谈几点这几年我对这一部分的一点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学这一部分要一步一个脚印,一个难点一个难点地突破,切不可急于求成
      对于这部分内容而言,在教师课堂的教学中,会不自觉地强调其难度,无形中让许多学生出现了“未学先怯”、“未学先退”的情况
      实际上,这部分的知识点比较多,一条晨昏线可能就难倒不少的学生,所以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认知程度,确定他们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在哪个高度上,然后进一步确定是否再继续拔高。千万不要认为拔得越高越好,要以学生的掌握程度为标准。
      鼓励学生,不要被困难打到,时刻注意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的同时,此部分教学要降低难度,不要给新高一的学生们一个下马威,使学生产生挫败感而失去兴趣;课堂例题和课下习题的选用不考虑高一学生的承受能力,难题、怪题、偏题和高考题不加选择的照搬,人为的加大了难度,一节课下来绝大部分题目做不出来。教师和学生都着急,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地理的信心,久而久之就害怕地理,最终就会放弃地理,这对我们的教学可不是一件好事。
      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能要。如果一开始开始就来一套“大而全”,认为在高一就能达到或者就应该达到高考前的能力水平。这是大错特错的,自然地理原理的学习特别是地球运动的知识犹如一层“窗户纸”,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储备的增加,到了高二或者高三许多学生会豁然开朗。
      地球的运动这部分内容对还没有学过立体几何的高一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所以一开始就接触这么难得知识,学生们肯定很有挫折感,老师此时一定多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的给予鼓励和关怀。在讲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由于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尽量把内容形象化。
      多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在演示、图示、计算等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加兴趣,使其真正学懂弄通。
      第三:多给学生想象的时间,先想后做,养成思考的好习惯。
      空间想像能力不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也是赋予我们巨大思考乐趣的一种能力,部分学生的这种能力较弱,需要我们不断启发才能提高。在教学必修一的各种物质运动(如大气运动、水的运动、地壳物质运动)中是提高学生空间相像能力的很好机会。教师一定要放手让学生们多思考,多想象。
      第四:在教学难点上,教师多用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地去理解去掌握。
      比如:增强演示,给学生直观的地球运动的感受;演示与图示结合,因为检测学生是否学会的练习或测验都是纸面上的图示,所以要把演示转变为图示让学生看懂。老师讲的再好再棒,学生不会还是零,在这一方面老师要舍得下功夫动脑子;在突破难点时,我们还应要求学生自己做学具,自己用自己造的学具进行学习进行演示,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多使用问题式教学,对于启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非常好的帮助。
      考查日界线180°,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三者关系时,双胞胎姐妹的生日这个问题经常被我们运用到教学中大双和小双是一对双胞胎姐妹,每年的生日蜡烛却是妹妹小双早一天点燃,姐妹俩为此迷惑不解,你能帮助姐妹俩解开心中的疑团吗?
      这个问题就非常的好,不但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还能把他们带入思考的境地。
      再如,现在是信息社会,学生们对上网聊天都非常熟悉,老师可以顺势出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网友小刘最近结识了一位东京的网友,两人网上聊的甚是投机,每天聊到深夜不止。有一天晚上,两人相约第二天六点开始再聊。这样的约定能成全两人聊天的缘分吗?
      教师:点拨东京和北京时区不同,所用区时也不同。
      第六:多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用书本上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无疑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让学生观察我们国家的某条河流,看看是左岸冲刷严重,还是右岸冲刷严重,从而理解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但是老是一定要有严谨的教学态度,不要迷信一些试题的答案。
      我记得有这样一道题:马桶中的水入下水道时的旋转方向。答案上说,北半球的是顺时针方向,南半球的是逆时针方向。我当时没发现这个答案的错误。但是后来一次不经意的发现,这个答案存在问题。以后又有类似的题目出现,“在北半球,一高杯水,把杯底打碎,水往下流时,表层水面上的花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我后来做了一个实验发现,花有时顺时针方向旋转,有时逆时针方向旋转。
      所以在此,我提醒老师们,千万不要迷信答案。
      第七:应用原生态课堂。备课和课前的教学设计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课堂生成、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也是一节好课的灵魂,注意开发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保持其原生态特点往往让课堂更有活力,更有生命力。原生态的课堂给了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他们的奇思妙想可以毫无障碍地喷薄而出;原生态的课堂要求老师仔细捕捉生成的资源,及时而充分地把握和利用;原生态的课堂可以随时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充当教具,突破难点,随性而不随意;原生态的课堂需要适当地归纳和总结,让过程服务目的。教学中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原生态课堂,常常有类似于四两拨千斤的感觉。例如,在分析地球自转的方向时,虽然演示了地球仪的自转,学生在得出北极看逆时针旋转,南极看顺时针旋转的结果后,还有人不太理解。这时候如果能以面对面的老师和学生的左右方向判断为例进行引导分析,学生就很自然地认识到观察方向不同、参照系不同对结果的影响了。
      以上是我对地球运动这一部分知识的一点见地,希望能和大家分享一下。
      知识是无边界的,大家这一部分的教学研究也不会停止,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知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