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和方法浅析

2015-12-15 10: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我国高职院校正在蓬勃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但是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存在着专业知识、学历结构、实践技能、科研水平等方面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的现象,尤其在我国这样的把英语当作第二语言的国家里英语教师的发展更是不容乐观。因此,本文将围绕高职院校中英语教师发展现状、发展方向及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教师; 发展现状; 发展方向 ;发展方法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已成为非英语国家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外语师资的提升也显得尤为重要。我国高职英语教育强调语言的实用性,旨在培养服务第一线所需的具有语言交际能力和应对各种涉外场合的具有语言应用能力的技术型人才。这些都使得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娴熟的交际能力。另外,新时代的教育理念要求英语教师有更高的专业知识和素养。然而我国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将从我国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方向和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二、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发展的现状
   以某省某高职院校为例,英语专业教师的情况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知识匮乏
   为了保证高职院校的长足发展,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科的划分与课程设置越来越细,几乎每年都增加新的面向市场需求的专业或方向。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应该掌握与本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然而我们有些英语教师只是对某一领域的知识有肤浅的认识,根本不具备传道授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二)知识结构层次较低,师资结构不合理
  学历偏低是高职院校师资结构普遍存在的问题。具有本科学历的年轻英语教师占绝大多数,仍然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骨干力量。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英语教师少之甚少,并且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年轻英语教师流动性很大,稳定性特差。就职称结构而言,所有英语教师中只有5%有副高职称,10%的有中级职称,剩余教师都是初级或无职称者。
  (三)科研能力极度欠缺
  高职英语教师基本上都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或者有几年教学经验的本科生,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相对较差,对教育理论和科研理论掌握有限,根本没有能力独自做科研。另外年轻英语教师心浮气躁,静不下心来做科研。客观上来看,高职英语教师的课程量相当繁重,几乎没有闲暇时间安心做科研。
  (四)年龄、教龄结构不合理
   某高职院校几乎所有的英语老师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教龄在五年以下的教师占55%,这种结构严重滞后了高职院校的发展。
  三、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发展的方向
    (一) 向“双师型”英语教师发展,提高自身素质
  [2006]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要增加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双师型”英语教师的缺乏是我国高职院校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虽然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语言能力,但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薄弱,使得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因此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英语教师是我们高职院校发展所需要的支柱型人才,这些英语教师在课程设计和实施教学时会更注重知识和实践的一致性,避免知识与实践的脱节。
   (二) 提高科研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搞科研绝不是容易的事情。刚开始要虚心求教,积极参与别人主持的项目。等自己有了搞科研的基础和能力之后,还要用心、勤奋。平时要多看一些学术期刊,主动争取项目或参与别人的项目,还要有精力的投入,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只有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了,高校的师资才能得到整体提升,高职院校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 调整职称结构,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有人认为高校理想的职称模式应该是“宝塔形”的,也就是说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的比例应为1∶2∶3∶4,而目前高职院校的职称结构远远不符合高校发展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要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就应重视教师职称的发展,每年给有资格评选的老师晋升高一级的职称,才能保证高职院校取得长足发展。
  四、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一)努力朝“双师型”发展
  高职院校应该建立轮岗制度,安排英语教师到企业去参加实践,或选派英语教师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提高其实践能力。学校还应鼓励英语教师进行在职学习,结合学校专业设置报考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如翻译证、导游证、国际营销师证等,从而培养即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又掌握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双师型”英语教师。
   (二) 严格英语教师资格制度
     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基本全是刚刚毕业的大学本科生,这些教师都是先工作后才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这种方式颠倒了正常的顺序,导致凡是上了岗的英语教师都能取得英语教师资格证。因此,高校必须要求专职英语教师先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才能上岗。                             
   (三)外出进修、学习
    学校可以在假期联系一些专业的培训机构,派老师出去进修,学习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老师出去以后也可以和其他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进行交流,吸取他们的教学经验和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另外,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英语教师也可以自己出去参加一些研讨班培训会等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四)英语教师自身的发展
    现在,知识和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就要求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师自身就要掌握走在时代前沿的知识和技能。因此,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师利用假期或闲暇时间学习这些先进领域的知识。对英语教师而言,经过一个假期,自己的语言表达就不那么如意顺口,最好的办法就是每天坚持听英语新闻广播或录音,坚持看英语电影电视或录像,坚持找人用英语交谈,自己的水平才不会退步。
  五、结语
  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而英语教师群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是关键。而且英语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已经是我国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只有英语教师在知识结构、科研能力以及职称结构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以后,才能保证高职院校 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我国的英语教学改革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程颖.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探究.教育与职业[J],2010年第5期.
[2]崔晓红,邓华.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研.中国成人教育[J],  2011年第14期
[3]江维方.对高校教师职称结构的看法.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1985年02期
 [4]梁悦,李莹.论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韶关学院学报[J]  2011年第11期
[5]唐晓鸣,陈松洲.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教育探索[J],2009年第6期.
 [6]吴琼.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调查研究.职业技术教育[J],2011年第14期
 [7] 詹先明,邓一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探索.职教论坛[J],2006年第4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