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发挥区域科技资源优势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2015-12-15 10:4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本文撰写了本人利用区域的一些科技资源 ,将《小学科学》教材的一些教学内容整合,使科学在生产、生活中能够神奇运用,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存在和力量,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培养与提升。

关键词:发挥 科技资源 科学素养
  新课标提出科学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这就为科学教学拓展了新的领域和新的高度。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个要素。本文试图用本人的实践,为大家的探索提供一个研究样式:让课外的研究不仅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对课堂教学进行有力的补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了解一些科技资源,使科学在生产、生活中能够神奇运用,达到科学素养三要素的平衡点,感受到科学的存在和力量。
  我的做法是:以我们学校周围5公里为半径,将那些科技含量高的机构,如: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加工厂,丝织品研发中心,淡水鱼研究所等划为教学资源,将《小学科学》教材的一些教学内容整合,用“项目”式的模式组合教材,现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各个年级每学期都有固定的研究内容,保证了教学进展的高效率。通过初步建设,区域的这些科技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教师的相关知识和研究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培养与提升。
一、皲手茧足、剥茧抽丝、化茧成蝶,提升学生科学知识的积累
  小学科学教学担当着传授科学知识的重要任务,顺利完成3-6年级160左右课时任务,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二单元《养蚕》的内容,编者思路独特,咋一看这种课根本没办法上,只能让学生了解一下蚕的一生及蚕丝的一些知识。可是我却觉得,这种教材正好为“区域科技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无限广阔的途径。我校附近的无锡市明丽雅丝绸针织时装厂就成了我们很好的教学基地。该厂注重丝的文化传播,厂里有一个丝绸博物馆,展现了蚕丝的一些内容,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从“蚕的一生”和“丝绸世界”两条主线,对学生进行有关《养蚕》单元的教学,提升学生科学知识的积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皲手茧足,体验方法
  《养蚕》单元明摆着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程序性知识传授的内容,如果光用图片、多媒体手段,纸上谈兵、画中养蚕,那么蚕的知识学生肯定是无法较好知晓的。
  无锡西漳有个蚕种研究所,我积极求教相关技术人员开始了“养蚕”教学。事情往往是被逼出来的,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不仅知道了怎样养蚕,还知道哪里有桑叶,怎样养蚕,年年都有茧子的收获。明丽雅丝绸针织时装厂的“丝绸博览馆”有关丝绸的介绍更是让学生大开眼界,把“养蚕”这个单元教活了,也让我们由衷佩服教材编者的智慧。
  众所周知,人的知识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是陈述性知识,二是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通过教师的讲授或者书本上的描述就能转变成学习者的知识,可是程序性知识却一定要学习者亲手亲为,不断实践才能获得。小学科学教师就是要让小学生知道,知识并不单是书本知识,还有技巧性、专业性的操作知识需要学习,让学生手脑并用,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在学习中提高认识,真正成为一个有学习潜力的人。
  2、剥茧抽丝,体验过程
  知识的获得,假如只是靠教师的灌输和传授,学生即使得了一百分,也很少有成就感。虽然他做了一个蹩脚的“潜艇”,但当他端详自己的作品时,一种自豪感会喜跃眉梢。还是“养蚕”,在近两个月的饲养过程中,我还专门备了一本“养蚕”千千问的本子,学生一边养蚕,一边提出自己的问题,几年下来“千千问”早就超过了,变成了“万万问”。其中有的问题已有了答案,可有的问题,相关人士也难以回答,这说明学生在养蚕中,已经将自己完全融入到这个项目中去了,体验到了学习的整个过程。
  3、化茧成蝶,体验成功
  知识积累是个渐变的过程,学生知识的建构有因人而异的过程。“积累”,“因人而异”是学生知识扩大的两个方面。一般的教育,特别是现行的大规模生产的教育,仅仅只能注意到第一个方面,也就是“积累”这一方面,而对于“因人而异”构建各自的知识结构,却显得无可奈何。教学基地的建设却能补救这个遗憾。
  明丽雅公司的企业文化让一些对丝绸、刺绣、色彩,花型设计等感兴趣的学生有了一个体验成功的机会。四(1)班潘月圆同学,原先就在学校的“蝶艺”课程上崭露头角,这次来到博览馆,更提升了她的欣赏水平,那些出口的,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成品丝绸制品,让她更加热爱美术了。她开始学习图案设计,在科学小制作比赛中,她的作品获得了一等奖,在此作品中她很好地运用了“飞天”中的花纹造型。
二、整合、实践、合作,提升学生科学方法的运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是我尝试的又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根据水是地球一切生物成长的必需之物、水的形成、作用、水危机的潜在存在、保护水资源、循环使用水等系列知识,将各个知识点在实际生活的相对机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链,大大改变了以往只是单纯传授教材的问题,让学生不但知晓了有关水的系列知识,还通过一些机构的专业指导,提升了学生科学方法的运用。
  1、突出整合,强调体验
  整合是教材相关内容的整理,梳理。苏教版有关“水”的内容是很多的。水作为一种物质的存在,本身就蕴含了许多让学生着迷的地方,它的性质、作用、变化、保护等分散在各册教材中,有意识将教材整合,可以达到集中教学的显著效果。同时整合水知识相对应的机构的作用,把知识和具体单位的功能整合在一起,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的力量,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当然也让学生体验到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危害了自然资源,从而加深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的理解。三年级关于水的学习,主要是学习水的有关知识,但当把他们带进中桥自来水厂理化室的时候,他们对水的理解,就变得更切合实际了。以前学生根本就没有水的分级概念,他们的眼光久久不愿从各种各样的水样离开,原来平时他们在家或学校食堂所见的水竟包含着如此多的技术和艰辛。特别是理化室的水中杂质的测试,又一次震撼了他们的心:区别不同的水,有这么多的知识在发挥着作用,书上一些性质的描述在他们的头脑中变得更生动,更具体 了。这些技术知识,情感的体验对学生帮助很大。
  2、突出实践,强调探究
  如果说体验只是能动表现学生表层情感和初浅认识的话,那么探究才能引导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发出实质性的学习。
  “污水”也是科学教科书的一个知识点。当我们将学生带到芦庄污水处理厂时,学生们夸张的神情告诉你,处理污水的过程是这样的麻烦,这样的精细。首先我们参观的是纷纷流入池中的污水,,迎面扑鼻的是腥臭味,颜色混浊,我乘机对学生说:“原来我市的水资源很丰富,到处都是清洁的水,根本用不着建这个厂,可是现在水越来越少了,雨水,家庭用水等成了我们改造的对象,水的再利用成了一个新技术。”污水处理比起自来水处理技术更复杂。在污水厂学生们分组到性质不同的水处理部门去做实验探究,学生们认识知道用物理、生物和化学方法改造污水。当看着经过自己实验得来的清洁、无味,符合再用水标准的水时,他们兴奋极了。比起教室里的实验:实验的目的更明确、方法更丰富、参与的积极性更高。
  3、突出合作,强调运用
  科学素养的培养,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一个分离的个体,学生间的合作能产生相互影响,相应促进的作用,同伴间的帮助和促进比教师的传授意义更深。
  还是“水”项目的研究,我强调让学生通过组内和组与组之间的合作,知晓自来水加工的工艺,污水处理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运用科学为人类服务是我们研究“水”项目的主要目的,一切脱离运用的研究只能是表面的感性学习。自来水厂的水资源采集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无锡中桥自来水的采集点,三易其地,先是五里湖采集,离湖岸仅五十米,后改成外湖百米处,现在已深进外湖1.5公里处。学生通过合作研究,知道了采集点越来越远,说明水的质量越来越差,以致于现在的采集点已伸进了长江,距无锡有四十公里。自来水制造的成本越来越高,怪不得现在自来水每吨价格已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0.12元涨到目前的3.20元一吨。只有坚持和强调运用,我们的研究才更具有价值。
三、活化、强化、深化,提升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素养三要素中的“科学精神”这一要求是集中检验我们科学教师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在这一点上我特别注重五年级的科学课,以南长街为基地,着重了解建筑的结构、风格及材料,把它作为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延续。通过“别有洞天”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胆量和创新精神。同时通过学生寻找“形状与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真正感受到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就这一内容,我们很好地利用了江南水乡桥梁众多的资源优势,满足学生的新奇感、探究欲以及动手实验与制作的欲望,使书本知识得到活化、强化,最终转化为学生的智慧。
活化知识,注重迁移
  南长街集中体现了明、清朝,民国时期民居的风格,是一条古建筑博览街。让教科书上的《形状与结构》活生生体现在古街上,是我们的一个尝试。清名桥建造于明代万历年间,它架在古运河上,巨大的单孔石拱桥,充分体现古代人的智慧。它的外形古朴,秀丽,高大的石拱洞满足了繁忙古运河的来往帆船。在课堂上我们进行了平桥、拱桥和拉力桥之间承载重量的对比,到现实一看,果真如此,五百多年的风风雨雨,清名桥仍然发挥着作用。在这基础,我又及时将双曲双拱桥的造型迁移了进来。上世纪六十年代原来无锡县桥梁研究技术人员发现了拱桥的优势,在这基础上他们又在平面的拱桥底面设计了两面横向的拱面,这样桥的载重量增大了,但原本受力点最重的两岸桥墩,得到了很好的分解。这种用现代技术补足以往技术不足的方法,让学生对技术进步有了清晰的认识。
2、强化技能,注重养成
  技能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最难的,这也是当今教育的一大难题。我们利用南长古街基地,注重学生技能的养成。
  第一,要求学生会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各类不同时期房子的外型。如民国建筑张洞南故居,我们就用纸,用三合板和泥做过。
  第二,要求学生知道古建筑斗拱、榫卯的制作。我们用泥为材料(这样可以降低难度)进行了仿制。
  第三,要求学生知道古建筑制造工艺流程。清名桥的建造很具代表性,先要断航抽干水,搭一个凸形土堆,待桥造好后再挖去凸形土堆。
  这三点很好地解决了学生技能的培养问题,让学生懂得任何伟大的工程都是由基本技能组成的。
3、深化情感,注重创新
  当然要达到学生素养提高的最高境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件更具挑战的事情。在基地上,我们开展了“创造发明思路二十课讲座”、“小发明发布会”等,像“清名桥上外侧两面各有四块突出的石块是干什么的”等 诸如此类的讨论,使学生的想象力更加丰富,情感更加热烈。
  总而言之,仅凭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不与科技现实相联系,学生的学习肯定是僵死的。只有让学生在基地上,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去学习,他们的科学知识、方法及科学精神才会不断升华,才会感受到科学的神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