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谈对小学科学课的“实验”的认识

2015-12-15 10:4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目前相当一部分小学科学课上的实验缺失、弱化,从而歪曲了科学课的教学目的,违背了学生的天性及认知特点,束缚了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发展,究其原因是老师素质不高,缺乏有结构的实验材料以及不科学的评价体系造成的,所以要从提高教师素质,各种途径丰富实验器材,改革教学评价入手。

关键词:实验 现状 对策 教师 器材 评价
一、实验与小学科学课的关系是什么
  实验,顾名思义:实践,试验,验证。实验是一种方法,是一个过程,而不能简单的以为它只是一个具体的动手完成一件事情的经过。人类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实验,"钻木取火"也就是实验的雏形之一吧!尤其是人类的科学活动更离不开实验,人类对现象的了解需要实验,如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人类对一些事物的推理,思考需要用实验来验证,人类对世界的改造也离不开实验,如袁隆平的水稻育种实验。
    再说说小学科学课。小学科学课是对少年儿童进行科学素养教育的课程,包括对少年儿童进行科学知识的教学,科学方法的培养;科学态度的养成及科学精神的建立等方面。由此可见,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手段,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媒介;是养成学生科学态度的方法。离开了实验,小学科学课本成了晦涩难懂的死理论;离开了实验,学生就无法掌握科学知识,教师也无法传授科学知识;离开了实验,学生无法形成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以及科学的精神去认识,改造世界.所以,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的生命。
二、实验在小学科学课的现状是什么
1、 实验在科学课中或有或无
  这种情况是指在小学科学课上,教师省略了实验的环节,或偶尔做了几次实验,应付一下各种教学活动,主要是宣科读本,灌输理论,使本应妙趣横生的科学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收获的是机械记忆科学知识。
2、 实验教师操作,学生成看客
  这种情况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做实验,但只准备了一份器材,由自己做让学生看。结果呢,学生有的看,有的没看;有的看到了,有的没看到,然后就是去听老师去总结结论,而不知其所以然。
3、 实验无指导,学生盲目做
  这种情况是指,学生有了器材,去做了实验,但教师未能将实验目的,步骤,具体方法等情况指导到位,学生便开始了实验,结果呢,有的不知如何下手,有的乱做一气,根本起不到认识科学理论的作用,甚至还会酿出祸事!
4、 实验教条化,学生无创造
  这种情况是指教师布置好了实验器材,也指导实验步骤,但是对学生在实验中发现的一些现象或问题不予理睬,予以压制,对实验结论的一些新发现,或对实验方法的一些创新使学生无从表达,时间一长,次数一多,学生的思维也教条化了,唯师是从。
  以上四种情况,我想称之为“实验的缺失、弱化”,这即是实验在相当一部分小学科学课中的现状!
三、实验缺失、弱化的危害是什么?
1、 歪曲了科学课的教学目的
  我们的科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指科学理论知识的传输,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科学的方法,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树立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精神及创新精神,而实验在科学课中的缺失、弱化,使科学课上根本就没有了实现以上目标的阵地,使属于科学教育一部分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被完全抛置脑后。
2、 违背了学生的天性及认知特点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不喜欢只以观看者的身份去观察教师做实验 ,而是有着强烈的愿望亲自动手做,但如果教师经常使实验处于缺失、弱化的状态,只能压抑学生的天性,使学生对本该有浓厚兴趣的科学课失去兴趣,甚至让学生反感。想象一下,假使孩子失去了兴趣,没有了学习的愿望和学习的需求,他们还能成才吗?
3、 束缚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实验这一教学手段,符合学生的喜欢尝试,喜欢动手的心理特点,符合儿童需要经过动作思维感知建立具体的形象才能进行的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规律。所以,通过做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在实验中,学生还要去观察、去发现、去想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及失败,这又促进了观察能力,发现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发展。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教大的提高。如果实验缺失、弱化了,学生的能力的培养的平台也就坍塌了!
  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实验活动的缺失、弱化,给学生带来的危害不仅是知识上的,更是能力上的;不只是影响了学生眼前的学习效果,更妨碍了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这种危害是相当严重的、不容忽视、低估的!
四、实验缺失弱化的对策是什么?
  造成实验缺失、弱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因素:1、教师认识不足,科学素质不高;2、实验器材的资源贫乏;3、学科评价体系存在弊端。、
1、 提高科学教师的科学素质
  从教学规律来看,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师生互动的实际效果,那么要想要科学课高效、实效、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及机构要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地对从事科学教学的教师组织各种学习、培训,以期科学教师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科学的发展,适应科学教学的新要求。要更新其教育理念,提高其知识层次,拓宽其知识面,使科学课教师尽可能多的掌握一些跨学科知识,提高教师科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同时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的操作方法培训,提高教师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因为科学教育的大多数学科是实验科学,其知识、原理、概念是由实验得来的,掌握教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助于教师更好的教学。
2、 各种途径丰富实验器材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城乡小学陆续装备了实验仪器,甚至配备了实验室,但是仍是未能满足科学课的发展需要,条件滞后,数量依然贫乏,与教材大纲规定的一百多个观察,实验的要求尚有差距。而对此局面,教师要充分发挥现有实验仪器的作用,还要自己动手收集、制作实验器材,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实验器材以丰富教学所需的器材,在数量上保证实验的开展。另外,还可以拓展课外资源,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观察和实验。
3、 改革学科评价体系
  我国教育教学工作,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以考察知识的掌握为主,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形成的考察。这就造成了教师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现象。所以,科学教学的评价体系要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考察的比重,以引导教学向着知识和能力并重的方向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靠得是有着较高科学素养的人才去推动的,而要想培养出具有教高科学素养的人才,还离不开“实验”这一方法,这一手段的训练。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科学课才能有生命,科技进步才能有活力,科技强国才能有保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