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关键词:
人的创新能力在新世纪的发展中至关重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紧迫而神圣的使命。而培养孩子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责任、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尝试。
激发兴趣,乐于参与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知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态体验相联系的。它是推动孩子主动参与活动的内部动力,往往与愉悦的情态体验紧密相连。培养幼儿的兴趣是我们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是引起并保持注意的一个重要内部要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重视他们的参与活动和探究过程,引导他们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如:有一天,月月发现蜗牛拉出红色的粪便,于是她立刻告诉了大家。可是,有的孩子说那是血,有的则说真是大便。孩子们一下子把小蜗牛围了起来,七嘴八舌地发表着自己的意见。通过孩子们的仔细观察,多数孩子判断蜗牛排出来的是粪便。可是大家对蜗牛为什么会拉红色的便便感到不解。于是,我启发他们道:“大家想想,粪便是怎么来的。”孩子们说“吃东西后拉出来的。”我又问:“你们还记得昨天蜗牛吃的是什么了吗?”大家异口同声:“草莓。”这时,有个孩子恍然大悟地说:“噢!我知道了,草莓是红色的,蜗牛吃了草莓,拉的大便当然也是红色的啦。”有的孩子不信,有的孩子说应该试一试,我支持孩子们的想法并为他们准备了实验的工具(几个小托盘),这下孩子们兴趣特浓,他们自愿组合成4组,每组分别选择了不同颜色的事物进行实验。
第一组选择白色的纸(纸的原材料是芦苇杆,在探究蜗牛吃什么时,幼儿已有过蜗牛吃白纸的经验);第二组选择黄色的桔子;第三组选择绿色的菜叶;第四组选择红色的西红柿。通过两天的细心喂养和观察,孩子们惊讶地发现:蜗牛真是吃了什么颜色的食物,就拉什么颜色的粪便。后来,孩子们知道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蜗牛的肠胃很简单,不能完全将食物消化,所以吃的食物的颜色和粪便颜色相似。
这一活动,既充分发挥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性,更增强了孩子的科学体验,在这种过程中,我并没有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去尝试、去探索,自己想办法努力地去做,随着一个小小的结论的诞生,得意、喜悦、自豪等表情明显地写在了孩子们的小脸上。兴趣盎然的小组活动,既满足了孩子的兴趣和求知欲,又使他们在想与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兴趣潜能和操作潜能,并不断地激发着孩子们那一串串创新的火花。由此可见,激发兴趣可以使孩子形成积极参与,乐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二、创设情景,主动参与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情景对于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情景教育,能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地进行科学探索活动。陶行知曾说过:“天天是创新之时,处处是创新之地,人人是创新之人!”
我班的阳台地方小,但是采光十分充足,比较适合设置自然角,于是,我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室内外分别做了一个种子发芽的小实验,并让他们注意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几天后,孩子们发现,室内花盆里埋下的种子,有的烂掉了,发了芽的也长得瘦瘦的,而阳台的花盆里的种子,都长出了嫩嫩的绿苗,“为什么呢?”孩子们纷纷议论着。在我的启发下,孩子们明白了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的科学道理。于是,他们纷纷将自己种植的小草、黄豆、萝卜、大蒜蝴蝶花、太阳花等等都搬到了阳台上或教室外面,还给阳台增添了花架,这样一个错落有致的自然角就形成了。
自从阳台上有了自然角,孩子们观察植物生长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每天,我都能看到孩子忙碌的身影。他们细心地照看着自己心爱的花草,我们还一起设计了观察记录本,以便及时地用文字、图画和数字记录各种植物生长,变化的情况,以植物为媒介,孩子们的交往也多了起来,他们互相介绍着自己种的植物的名字和特征,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孩子也主动参与进来。
我想,只有创设情景,让孩子做主,才能为孩子构建一个新的“舞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去主动感知其中隐藏的知识,尽情展示自己,才能使自己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达到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策略提炼,善于参与
《纲要》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创新”,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趋向,要使孩子的创新得到提高,教师首先应唤起孩子的创新意识,因为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孩子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发挥创新潜能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我们要根据孩子好动、喜动的特点,努力创造空间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在参与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思考、发现和创造。如:《沉浮》这一活动中,在研究物体沉浮规律时,我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做实验,把橡皮泥和小木块同时放入水中。孩子看到木块浮在水面,而橡皮泥则沉入水底。孩子们马上动手实验,并在探索性的操作中找到了办法。如有的孩子把稍大一点橡皮泥按在小木块上,有的则直接用手把木块按入水底;接着,我提出一个问题:能否想办法使沉在水底的橡皮泥浮起来呢?同样,孩子们在思考和操作的实验中很快做出反应:有的把橡皮泥放在稍大一点的塑料泡沫上,有的把橡皮泥捏成小碗或小船形状等等,最后,大多数孩子都能想出办法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他们得意地展示着自己的成果,那份满足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活动结束后,为促使孩子进一步发现问题、创新实践,我还鼓励孩子们在自己家里进行一些小实验,并将实验的情况、在实验中想知道的东西和通过实验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他们的兴趣非常浓厚,都积极地参与了自己地探索:有的做蜡烛熄灭、生熟鸡蛋的沉浮。如何使鸡蛋立起来、鸡蛋放在醋中蛋壳会变轻……这些有趣的实验证明,孩子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养成独立思考善于创新的好习惯,才能使孩子的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可见,在教学中,只有恰当地运用一些有效手段,调动孩子探索的积极性,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从中发展兴趣,拓展知识,实现创新。
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始于生活,来源生活。在开展科学活动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及时鼓励幼儿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和探究中,寻求解决办法,培养幼儿坚毅的性格品质和创新精神。当然,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日常生活与教育实践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更要注意接受幼儿新奇的想法和做法,给幼儿提供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时时处处以百倍的耐心呵护孩子们创造的火花,伴随着他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