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科学老师的四颗“心”

2015-12-15 10:4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关键词:
  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中,很多老师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在老师和个别同学做探究实验并激烈讨论的时候,大多数同学在埋头抄写前面获得的数据;科学课堂中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兴趣很浓,但其中大部分是“围观”的兴趣浓,少部分才有强烈的动手欲望;分组实验中,往往是由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操办实验全部流程,其它同学乐于旁观,坐享其成;要是有家庭实验作业,要他们全程自己操作,到展示实验成果的那一天,只有少数几个同学做了,大多数同学是空手而来。
  年级越高,这种现象越普遍。这种现象意味着,这其中一部分学生把探究的任务(权利)交给了老师和少数“精英”学生,而他们却选择放弃了发现的权利和随之而来的快乐。这种现状对于教育而言是一种悲哀,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学生的“求知之心”、“发现之心”死了,就算他们会把答案正确地写到作业上、试卷上,也不能改变他们“未老先衰”的窘境。
  以上情况,会令授课老师既生气又失望。经过几年来科学课堂的探索试验,我发觉老师如果能带着以下四颗“心”去上课,就能有效地改善上述不良状况,让课堂效果耳目一新。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老师要有一颗“年轻”的心。
  年轻,意味着激情洋溢和强烈的求知欲、创造欲。对陌生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是年轻人的特质。教师有一颗年轻的心,才能适合教育初升朝阳般的学生,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怎样才能使学生对创意科学实验设计感兴趣呢?
  1、要以饱满的热情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以老师自己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然后用科学知识去解释自然的奥秘,剖析日常生活用品中蕴含着的科学知识,讲解平时所见到的玩具、机器中的原理和涉及到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电子技术基础,带着学生走进奇妙的科学世界,使之在科学的世界中流连忘返,这是最好的教学效果。
  2、带领学生参观仪器室,是一种最直接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科学仪器形状各异,用途多种多样,仪器室同样也是一本好的教材。在教师向学生介绍仪器的用途、结构原理、实验效果以及外观设计的同时,学生由于好奇,对仪器不够了解,专业知识薄弱,因而他们问到的关于科学仪器的问题也会是“莫名其妙”的,有时不知道问的是什么,教师要体谅他们,弄清楚他们的意思,不厌其烦地一一作答,必要时可拆开仪器的外壳,使学生认识仪器的本质,消除对仪器的神秘感。引导学生多想、多说、多问,鼓励他们异想天开,放开思维,那怕是荒诞不经的设想,都不要紧,因为科学需要幻想,只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人类早期的许多幻想,今天不是成了现实吗?
  能够遇上一个对科学饱含热情,有一颗年轻之心的老师,这样的学生是多么幸运啊!
  二、 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感受实验的乐趣——老师要有一颗“耐”心。
  现在的实验教学存在走马看花的现象,不给学生充分的实验时间,去落实实验的各个环节。没有时间,学生就无法人人参与,忽略了全面性;没有时间,学生就无法动手,操作能力谈不上提高,忽略了具体的落实,所以,我们的实验教学要注意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实验教学强调参与,就是要在实验中去培养包括观察思维、动手操作等各项能力。让学生从微小的不值一提的发现做起,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感受科学创新的乐趣。
  在接触做实验的初期,会有较多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这时候,老师应该适当降低实验的难度,并且在授课时给学生留足充裕的时间做实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实验技能,体会实验乐趣。学生不爱动手做实验,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原因是很多老师片面追求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考试的分数,而忽略了学生是否掌握了实验的技能技巧。因此在课堂的时间配比上,会出现严重的不平衡。一位老师如果能真正充分认识到动手操作实验的重要性,肯定会采用各种措施,保证学生实验的时间。
  比如五年级下册《沉与浮》单元中,“造一艘小船”的实验器材,只够六人一小组。为了让每个人都轮过来,我安排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让大家制作自己的小船。为了免去学生的船“回炉重造”的遗憾,把所有学生完成的船拍下了照片,做了全班同学作品的“全家福”照片,在班级走廊上展览。这一次的实践操作,使学生们对于实验的兴趣,对于准备实验材料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大的促动作用。
  三、更高的实验质量意味着更大的实验乐趣——老师要有一颗追求完美的心。
  对于实验教学来说,重要的是人人参与。只有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去,才能发挥实验的作用,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实验能开发人的智能、提高人的素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强调人才的竞争,尤其是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基础阶段,我们的教学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实验教学恰恰是这样重要的阵地。实验不是做给哪个人看的,而是探究问题,培养素质的需要。实验要讲究实效,既要能解决问题,又要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一次“种子萌发”的家庭实验中,同学们把种子盒子做好后,我坚持每天了解萌发的情况。七天过去了,有的同学的种子萌发得很齐,达百分之九十几;有的达百分之五十几,有的只有两三个芽;有三个同学的一个也没发芽。我了解情况的时候,好多同学在思考: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立即让他们探讨原因。一会儿,有的同学自报可能是种子萌发的环境有问题,直击不萌发的原因。有的说把种子盒子放满了水,不用你问就有人回答说:“这么多水把种子都淹死了!”有的把种子放在餐巾纸上,然后把餐巾纸沾水弄湿,这样萌发出来的种子成功率就比较高。有些同学把种子放在一次性纸杯的底部,阳光不容易照射到,结果发出来的芽又细又长,一不小心就折断了。听了同学们的交流,很多同学不服输地表示:“要重做,我要做得更好!”
  这次实验,我吸取了一个教训:要做一张表格,记录下所有学生的实验成果。很有可能,学生在默默地做完了实验之后,没有人再提起这个实验,当他的辛苦成果没有得到肯定之后,会使他们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一定要记得每一位学生,知道他们的实验成果,肯定他们。肯定了他们的成果,也会让学生在往后的实验中能学会不屈不挠地完成。因为——做 了就会有成果,不会被遗忘!
   四、 感受团队协作的力量与乐趣——老师要有一颗团结的心。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团队协作精神是性格方面的一大缺陷。在科学课中,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让他们了解小组内所有伙伴的优点和弱点,取长补短。同时,结合小组竞赛的方式,来比拼每个小组的实力,促使孩子们团队荣誉感的强化。在一次又一次手与手的协作中,友谊因而产生。小组协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配置实验小组人员。拿分组实验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参与动手实验的原因很简单:老师没有硬性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课堂的分工上,更加细致,每个小组可以有组长,但组长必须给每个组员安排工作,并且每次的工作都稍有不同,各种操作,大家轮着做。必须让学生懂得一定的规范,分工协作,既能解决个别学生没有实验做的问题,也能解决一些“懒虫”不愿做的问题。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同学动手做的能力强,而逻辑性语言能力较弱;有些同学做事仔细但是颇为胆小;有些同学胆量很大,却做事马虎,常有漏洞。分配一个个实验小组,往往不能光凭着他们所坐位置的关系来定,而应分析所有学生的性格、能力,进而进行优化组合。小组中,要有负责实验准备的,负责实验设计的,负责实验操作的,负责总结发言的等等。
  2、隔一段时间对于学生进行“轮岗”。学生经常做同一项工作,也会对从事的工作失去新鲜感。让达到一定水准的学生进行轮岗,如获得课堂“最佳发言员”的学生,可以选择从事另一项有挑战性的内容去做。当然,这个规定下去,会产生一部分组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实验任务的现象,这其实也是为了让学生懂得这样的道理:自己经历过同样的难处,就不会在实验中轻易责难别人的事,而会较主动地去帮助完成。“理解万岁”,对别人的理解,正是真正友谊的源泉。
  3、适时给点奖励——成就感。孩子和成人都一样,在做事的时候非常需要别人的认可和赞许。成就感对他们来讲,是非常强大的动力。评选一下“优秀团队”、“最给力发言人”、“神奇实验员”等等,会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欣喜。一点小小的鼓励,就是一颗希望的种子。
  一堂真正的科学课,并不只是为了完成课时目标,而是扶着学生走上科学之路。一堂课,真正上好了,是让学生掌握举一反三的能力,独立自主(协作)探索之路。教师能教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一直保持着对科学学习的乐趣和兴趣。因此,就让我们尽自己作为小学科学老师的一份能力,带着这四颗“心”,带着孩子们一起去享受课堂吧。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