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殊途不同归

2015-12-15 10:4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学生的科学学习注重方法的学习、过程的体验,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习中,尽管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但是教师仍有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适当的帮助、适时的调控。通过合理整合教学环节,从而增加学生大段的探究时间;凭借有结构材料的引领,让概念体系更为立体、丰富;依靠教师在关键处的点拨,让学生的探究更有实效。让我们的科学课堂给予孩子更多的探究时间、空间,让孩子的探究更有实效,让他们发展的更自主、更有效一些吧。

关键词:整合 有结构的材料 实效
殊途不同归
南京市上元小学    孙娟
  前段时间,恰好听了两节相同内容的教研课,都是苏教版小学课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五课——《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不同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引起了我的分析与思考。
  案例一:
导入部分:
  教师先出示一杯水和一个鸡蛋,提问如果将鸡蛋放入水中,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有的学生说会沉,有的学生说会浮。接着,教师就将鸡蛋放入水中,鸡蛋沉入杯底。然后教师就揭示本课的研究主题: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
学习新课:
师:大家想一想,有什么办法使鸡蛋由沉变浮?
生:往水中加盐。
师: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盐要多加一些。
生:不要把水洒到桌上。
生:可以用物体进行搅拌,帮助盐进行溶解。
……
各组领取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各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进行汇报交流。各组的实验都获得成功,鸡蛋顺利的浮出水面。
总结实验结论: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在水里加盐,可以使原先沉在水中的鸡蛋浮上来,不过,盐要加的多一些。
教师板书:往水中加盐。
接下来教师再分别以橡皮泥、潜水艇为例,让学生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在水中由沉变浮。每一个实验都按照假设——设计实验——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这样的步骤进行。
通过以上的三个实验,学生认识到往水里加盐可以使鸡蛋浮在水上,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可以使橡皮泥浮在水上,改变潜水艇的储水量,可以控制潜水艇的沉浮。
  案例二:
导入:
教师选择三种有结构的材料:一团橡皮泥、土豆、装沙的小瓶。
师:如果我们把一团橡皮泥、土豆、装沙的小瓶放入水中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判断。有的说沉在水底,也有说浮出水面。大家莫衷一是。
接着,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确这三种材料都是沉在水中的。
然后引出本课的探究主题:怎样使这三个原先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通过分组讨论,想出了种种办法。比如:对于土豆,学生汇报了多钟方法。
生:可以将土豆的中间挖空。
生:可以在水中放盐。
生:将土豆放在塑料泡沫上。
生:将土豆切成一半。
对于橡皮泥,学生也想出了种种方案。
生:将橡皮泥放在塑料泡沫上。
生:把橡皮泥捏成船型、碗型。
生:在水中放盐等方法。
……
然后各组通过分组实验来验证原先预设的方法。根据实验结果的分析、整理、归纳、让学生认识与理解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以及之间的联系。
  反思:
  试比较以上两节同文异构的教学设计,我们不难发现案例二比案例一中的教者在运用教材教这方面做的更有创造力。
  一、合理整合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大段的探究时间。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新课标这一目标看似简单,在具体探究活动中真正的落实却是有很大的难度。为达到这一点,很多小学科学教育专家也指出:增加学生的活动时间,相信学生在足够的时间里能获得更多的收获,让孩子在探究任务的趋势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尽情的享受探究学习所带来的乐趣。
  如何有效的利用40分钟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时间?我们以往习惯上把教学时间分割成小块的,1分钟、2分钟……,把40分钟分割成许多小的环节,做做停停、讨论讨论停一停。教学实践证明:几分钟的活动很难成为一个有足够价值意义的、有足够效益的科学探究活动。
  课堂教学时间的分割将向着相对集中发展。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专注时间。增加学生的学习专注时间是提高探究时间效益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从研究目前最耗费时间的活动指导入手,提高活动指导的效率,把时间省下来。时间省下来给谁,分配给学生,分配给学生的自主活动,让真正的科学探究活动在课堂上落地生根。
  案例1中,教学环节被分割成了三大块,每一块都包括这样一些教学步骤:假设——设计实验——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这样就把40分钟分割成许多小的环节,做做停停、讨论讨论停一停。看起来学生也是热热闹闹的做了一节课,但在这一节课里,学生有足够效益的科学探究活动不多。
  案例2中,教师在教学时,并没有按部就班的依据教材的步骤一一呈现,而是通过有效的整合,将这几个典型的实验综合起来,教学时间的分割相对集中。整个教学活动按照科学探究的几个步骤一一展开,将大段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的时间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将每一个过程做足、做透;而不是每个环节只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或者被人为的分割与打断。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更有效率。
二、有结构材料的引领,让概念体系更为立体、丰富。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知识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学生要达到对科学知识的领会和掌握,不是依靠教师讲授科学知识就能实现,而要通过自身的主动建构来完成,即通过自己原有经验与新经验发生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从而使自己的知识经验得到充实和改变。教师要在孩子建立新概念的顺应过程中,提供“孵化器”,充当“助产士”。教学中,结构化的材料和情境就是良好“顺应”的孵化器。
  在案例1中,分组实验共有三个,每次的实验程序大体一致。先通过假设,再进行实验验证,最后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找到能使原先沉在水里的物体上浮的办法。通过这样的线性结构教学,单一的实验方法,学生也能找到是物体由沉到浮的方法,但学生对几种方法之间的认识是割裂的,对影响物体沉浮的认识只停留在个别现象,并没有建构正确 的物体沉浮的概念。
  而在案例2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有结构的材料,并通过自己的演示创设了问题的情境:怎样让原先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解决任务的积极性,并通过有结构材料的引领,较好的完成了学生对新概念的建构。对于同一种实验材料,学生可以采取多种实验方法,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知,不管在水中放盐还是放糖,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加谁的比重,从而增加水中物体所受的浮力。放在塑料泡沫上能浮的原因是借助了漂浮物的浮力。而将橡皮泥捏成船型和碗型,则是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挖空土豆,将瓶中的沙子倒掉,是改变了物体的重量。经过这样的实验与分析,是学生懂得使某一种物体由沉变浮的方法并不是仅限于一种,一种方法也可以是几种物体由沉变浮。各种方法之间是有联系的。学生对在水中物体由沉变浮方法的理解与认识将会更为丰富与立体。
三、关键处的点拨,让学生的探究更有实效。
  兰本达说:孩子们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有基本的相似之处,也有重要的区别。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处于前概念阶段,模仿多于有意识的行为。他们的经历少,“已有平台”不宽阔。而他们学习具有累积性,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几百年无数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基于以上考虑。为了实现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些细节的处理与把握更是会起到决定成败的作用。
  在案例2中,教师对学生实验前的指导细致、到位、从水中加盐量的多少、到教师演示用金属勺子挖土豆,再到提醒学生捏橡皮泥要有耐心,沙瓶倒沙只限一次,以及交代不需要的沙倒在哪里(教师事先为每组准备了一个空杯)。最巧妙的是教师让学生在实验前先考虑实验的顺序,并将讨论的结果标在记录单上。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充分动脑。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教师将这些细节考虑的费城充分,落实的也很到位。为学生能顺利的完成实验去除了不必要的障碍。通过如此细密周到的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一定会得到不断的锻炼与提升,对于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也会得到长足的进步。而在案例1中,教师将任务布置给学生后,学生就开始动手操作,对于实验中一些关键细节的处理,教师并没有讲解到位,导致有些小组的学生在实验时没有获得成功的体验。
  有些人认为,既然科学学习注重方法的学习、过程的体验,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教师就不必介入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过程,其实不然。在学习中,尽管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但是教师仍有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适当的帮助、适时的调控。再一次复习那句话:听过我忘记了,看过我记住了,做过我理解了。让我们的科学课堂给予孩子更多的探究时间、空间,让孩子的探究更有实效,让他们发展的更自主、更有效一些吧。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