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改革实践

2015-12-15 10:4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本文结合《电机检修与控制》教学实践案例,说明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做法和体会。文章从任务设计、任务实施、交流评价等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了如何使任务成为知识和能力的载体,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培养能力,通过交流评价进行自我提升等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其主要特点是应用性、实践性,因此,在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过程改革逐渐受到重视。笔者在《电机检修与控制》教学改革实践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使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结合,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将实践中的做法和体会与同行讨论交流。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没有人能够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确实如此,正如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观点:“学生学会的知识最终都是通过自己建构、内化完成的”。因此,知识是学生在一定环境下,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基于上述理论基础,以能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工作任务为载体, 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知识与能力的一种先进教学方法。它能够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溶入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主要应用于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以能够激发学习动机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体现以完成工作任务为明线、以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为暗线、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基本特征。
  在《电机检修与控制》的课程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多个具体的工作任务, 任务中蕴含了学生应会的知识与技能, 也蕴含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学生在兴趣与求知欲的驱动下,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把所学知识与技能真正内化, 教师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起启发和引导作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电机检修与控制》课程的操作性和实践性要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和能力的综合培养。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
  “任务驱动”教学法分为任务设计、任务实施、交流评价三个阶段来完成教学过程。任务设计的阶段具有导向作用,是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蓝本。任务实施是学生执行任务、完成任务的阶段,它是工作任务的实现过程。评价阶段包括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是知识掌握和提高的重要阶段。
  1、任务设计
  任务是知识与能力的载体,是来源于实际工作岗位,能把学生要学习的知识与具备的能力有机结合,形成的具有学习趣味性的工作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关键就是任务的设计。因此,任务设计必须依据行业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按照以下原则进行设计:
  (1)目标性原则:任务设计应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即“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整个过程应贯穿企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必须与企业需求、岗位技能需求相一致。
  (2)涵盖性原则: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认真细致的分析教学内容,确定各模块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及相互关系,工作任务的设计应能涵盖教学内容绝大多数知识点,使各知识点之间形成一个整体,让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获得系统的知识与技能。
  (3)问题性原则:工作任务应具有一定的难度,能启发学生研究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能力,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得到一个有价值与意义的结果。
  (4)开放性原则:任务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恰当的控制动机水平,给学生留出创新能力发挥的空间,允许学生发挥自身创造力,形成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5)操作性原则:工作任务必须是可操作的。任务设计应分析当前教育教学条件,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和接受能力,从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在个体探究和小组协作的基础上,依靠现有条件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按照上述原则,笔者在《电机检修与控制》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13个任务,主要包括交直流电机的拆卸、故障检修、装配调试及运行控制等,主要培养学生对电机进行装配、检修和控制的职业岗位能力。
  2、任务实施
  任务实施过程,就是任务完成的过程, 也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更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主要包括任务提出、知识学习、分析实施、任务检查等环节,下面结合具体的任务实施案例进行说明。
  (1)任务提出: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提出任务的方式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让学生角色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比如,在《电机检修与控制》教学中提出任务:结合启动平稳、节能、转速控制等调速要求,完成工业生产中大功率三相异步电机(10KW水泵电机)的调速控制。
  (2)知识学习:这个环节中,比较注重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不是把学习内容全部交给学生去自主探究,而是把学生探索学习和教师解惑答疑相结合,一些基础性的新知识还需要教师进行传授。比如,在上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查找变频调速的相关资料,教师进行指导、讲解、答疑,学生自主完成异步电机调速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3)分析实施:这是教学过程的重难点,教师可采取头脑风暴法、情景教学法等先进教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工作任务,通过个人思考学习和团队交流合作,提出任务的解决方案,并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各种方法、途径组织实施,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比如:上例中,学生分组学习讨论,制订10KW水泵电机调速控制实施方案,绘制配电、电气控制原理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方案的交流审核,安排学生在校内实习基地按照方案组织实施。
  3、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使学生从多方面获得启示,发现同伴的优点,找出自身的不足,形成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提升。它主要包括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个部分。
  (1)学生评价:在学生分组完成了工作任务后,各小组先进行自我评价,然后相互评价。在这一阶 段,应该把课堂交还给学生,由各小组代表交流经验和体会,谈谈经过和感受,有利于学生吸收他人之长,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方案,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协作精神,提高学习兴趣。
  (2)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从知识学习过程、任务实施效果、职业素质养成、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给他们一个科学公正的评价。评价应以激励鼓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引导学生反思,使他们能全面客观的认识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对学生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三、教学效果分析
  首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之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高,学生学完理论知识之后,再到实训基地实训,只是机械的完成老师布置的题目。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后,课堂搬到实训基地,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课堂气氛较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学生作为主体,在具体 “实践任务”的激发下,兴趣和积极性很高,教师起组织、引导作用,教学效果很好。
  其次,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后,在教学中教师只是提出相应的探究任务,因此学习内容的开放性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对学生的要求也不是同一标准,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目标,每个学生只要努力了,自己纵向比较有进步,教师就会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人人都有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得到加强,收效显著。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祁云嵩,华伟.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应用研究[J].湖南:当代教育论坛,2008(12)119-121.
  [3]吕素杰.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J].北京:计算机教育,2008(18)109-11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