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仅仅在于教学设备的改善,更为重要的是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完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立足于当地实际,从有关于农村自然的、人文的资源汲取营养。通过探究家乡历史、文化,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又让他们体验到传统美德,培养他们对美的欣赏、创造能力,加强他们对语言的领悟和驾驭能力,更增强他们传承和发展农村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关键词:农村;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第一条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目标,成为每一个教师值得深思的课题。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是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①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农村小学教师利用各种渠道学习沿海地区的先进经验,拓宽课堂教学模式,革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但是,学习者仅仅将眼光停留在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借鉴上,对于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因地制宜进行教学理念的改革和课程资源的开发没有去做深层的探讨。与城市学校相比较,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依然显得滞后。这个滞后除去教学资源的匮乏外,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的滞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或农村地区缺乏语文课程资源,相反,这些地区的语文课程资源较之东南部或城市地区的语文课程资源来说,更具地方特色和传统色彩,更有代表性。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程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以全新的眼光和视角去审视教学、看待资源;要求教师有勤奋的学习精神、完善的知识结构、渊博的知识储备、敏捷的思维方式、广泛的兴趣爱好,宽阔的视野和豁达的胸怀,从而更好地识别、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二
新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文学作品的阅读,本身就是一次再创造的过程,“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地理条件、自然环境、文化氛围、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家庭生活环境、人生经历、价值取向、知识水平的差异;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也各有所异。农村小学阅读教最好的方法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方式,多元解读文学作品。新课标规定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突出强调了“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情感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农村阅读条件和阅读资源很难和城市相比,他们没有宽敞明亮的阅览室,没有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没有昂贵精密的实验仪器,但是农村有清泉小溪、有鸟语花香、有民间玩具。面对大自然、面对自己的家乡,教师首先应该教会学生“读什么”,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书籍”。小学生读书,得从培养兴趣入手,选择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书籍,读好书,读经典。在“读什么”解决好之后,便应该注重“怎么读”。教师可以和学生走出去,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亲身体验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民间语言、民风民俗,书本中描述的现象、事实、问题,通过对农村生活的体验找到答案;相反,生活实践中疑难、困惑在书本中得到解释。无论何种文体,均可以在实践体验中找到契合点,在老辈们口传的故事中去玩味寓言所蕴含的意味深长的道理,体验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和智慧高尚的道德光芒;在潺潺的流水、阵阵的花香、小鸟的啼鸣中去品读散文精美、流畅的语言,感受家乡如诗如画、斑斓醉人的美景。在民间社火、庙会中去感悟神话故事中主人公神秘非凡的本领,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令中诠释国学经典,解读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这是对农村有限的阅读资源的扩展,也是对阅读环境的利用,生活本身就是一部让人阅读一生的百科全书。
农村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是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优势所在,教师要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书籍、创设优美的环境,将课堂阅读与农村实际结合起来,进行阅读教学。
三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通过对自然、生活和书本知识的品味,积蓄丰富的生活知识、实践知识、语言知识等。一旦胸中有了这些知识积蓄,写起来就会如行云流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小学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养成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
长期以来,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始终没有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怪圈,“作文是一套,内心是一套”,与个性、心灵毫不相关。究其原因,一是依样画葫芦,照本宣科,依据范文做套路式的作文,二是不联系生活、缺乏实践。为了在应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老师们不是教学生怎样写好一篇作文,而是让学生背范文、优秀作文,这样的作文,从选材到结构,从思想到语言,都不属于儿童,不属于农村儿童的生活。近年来“农村学校在办学条件现代化建设的同时,‘非农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逐步淡化了农村文化背景,丢弃了乡土教育资源,越来越远离农村
的现实生活。” ○2做人贵在真、作文贵在真,方言俚语、民风民俗、山川河流都是农村作文教学最丰富、最宝贵、最有意义的课程资源。农村生活为农村小学生习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田间劳作的农民,灯下慈祥的父母,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泥土中嬉戏的儿童,岁时节令期间喧天的锣鼓都是孩子们看到的、闻到的、听到的和亲身经历的素材。教师要善待学生的写作、重视学生对农村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引导农村孩子们关注农村现实生活,热爱农村生活;引导孩子们亲身经历、在实践中去体验和感悟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沉浸在对家乡浓浓的热爱之中,使之把这种热爱之情发自内心的表达出来。生活是一本无字天书,所以要善于观察、勤于积累,体验生活的乐趣,抒写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教育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农村教育无尽的源泉,教育者必须充分利用和挖掘农村资源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才能使我国的农村艺术教育发展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刘旭东、张宁娟、马丽. 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M]. 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版.p140一141
[2]朱桂琴.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出路. [J] 教育与职业.200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