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思潮是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呈现出的新特点迎合了高校大学生的认知模式,对目前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难度加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受到冲击。本文积极探求引领社会思潮的对策,提出了以下途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加强社会思潮的理论研究;增加德育内容的丰富性,提升其现实社会性和生活化;有意识地加强新媒体话语权;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关键词社会思潮 德育 影响 对策
20世纪初,世界上各种思潮和理论大量涌入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的丰富表现,真可谓此起彼伏、目不暇接。这些社会思潮都是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关系并且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思潮。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认真研究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适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弘扬积极影响,化解和抵御负面影响,既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更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1 当今社会思潮的概念及特点
社会思潮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反映一定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情感需要和思想愿望,并有一定的社会理论作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的思想潮流。社会思潮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社会变迁的风向标。①它通过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达到对社会存在的调控、改造和导向作用。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跌宕起伏。综观当前这些社会思潮的表现形式,其所以能在校园中广泛传播并为青年学生所接受,是因为它们均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1 性质上更具有隐蔽性
从社会思潮本身的性质看,包括积极上进思潮、消极落后思潮、还有一些中性思潮,而且这些性质特征有时并非明显地表现出来,甚至在一定历史时期是以错综复杂或隐性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人难以准确把握其性质。全球化趋势带来了各国文化、制度的交流和互动,社会思潮也体现出一种文化、价值观的交流与回应。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思潮并没有表现出以往那种较为浓厚的意识形态化和界限分明的特点,而更体现出一种适应外部需要的隐蔽性。尤其表现在关注发展问题、环境问题以及科技问题上,它阻断了人们对它本质的客观认识,具有极大的隐蔽性。
1.2 内容更具现实利益性
以往社会思潮主要集中在抽象层面的学术思想领域,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大多比较间接。当前一些社会思潮研究转向对当下具体问题的关注,试图从不同视角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更具有现实利益性。马克思指出,人类所奋斗的一切都与利益有关,因此,利益问题始终是人们最先关注的。当今社会思潮始终抓住大学生的这一需求,对社会、民生的关注度有所提高,更加重视制度层面的、可操作层面的问题, 往往针对某些社会问题抛出相应的“药方”。不同思潮代表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利益,人们接受某一思潮在出于思想认同的基础上,更多地掺杂了现实利益因素,支持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思潮与自身利益要求的相关度。
1.3 发展更具动态性
社会思潮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必定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认知能力的变化、认识主体的转化而不断变迁和消长,这就显示出了社会思潮的发展动态性。首先体现在我国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即随着具体的历史条件的变化,一种社会思潮会被另一种社会思潮所取代。在社会思潮存在理论冲突的同时,各种社会思潮也相互渗透、补充和借鉴,相互之间不断分化和组合。社会思潮可以分成国内思潮和国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出现了大批国外思潮,这两类思潮相互激荡,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经济私有化、“去意识形态化”、利己主义等思潮则很难在本土与外国之间寻找到准确的归属。
1.4 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立体化
当前的社会思潮在借助书籍、报刊、大学讲坛等传统渠道进行传播的同时,还紧紧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等新媒体技术进行传播,对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语言特点、行为方式、心理意识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新媒体所具有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即时性及多元性特征挑战已有的德育模式。从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上,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的距离更近了,往往紧扣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就业、贫困等问题阐述观点,表达方式更加通俗易懂,有的在语言表达上甚至趋向“煽情化”。
2 当今社会思潮影响下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
2.1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受到冲击,理想信念教育难度加大
处于各种思潮和信息包围中的大学生,对一些西方社会思潮有一种盲从心理,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刻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全盘西化、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极力宣扬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趋同论”,社会主义能否战胜资本主义的“怀疑论”,资本主义取代社会主义的“取代论”。而大学生思想理论知识匮乏、对党史与国情不够了解,加之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较低,思想政治教育仅留在理论层面上,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青年学生极易受各种西方思潮影响,在政治观中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对我国的政治一元化持怀疑态度,理想、信念被弱化,爱国主义教育被忽视。有些大学生被西方文化所“感化”,盲目崇尚西方发达国家制度。在无意识中放弃信念,以反主流文化开始,不断反传统,丢失了理想归属和精神寄托。有些大学生对中国国情了解不足,不能够深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盲目产生悲观情绪。
2.2 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受到冲击
以往的社会思潮主要集中在抽象层面的学术思想领域,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大多比较间接,多是对社会的宏观解构。当前我国处于社会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社会正处在深刻的变革之中。一些社会思潮则直接反映现实需求,主要关注社会问题、民生问题,更加重视制度、体制机制层面的可操作的问题。大学生在急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尤其是利益调整和社会竞争面前无所适从,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与思想困惑;而西方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等偏激理论主张一切从利益出发来衡量人的价值。部分大学生受此影响,学习和生活上也唯功利化和实用化,甚至把自己的人生信仰也建立在功利基础之上,少数大学生入党动机实用化,把入党作为谋求更好的工作的筹码。价值取向唯功利化、实用化的结果是人为物所役,失去对自由全面发展的自觉追求。在全球化思潮的影响下,西方社会推崇的所谓“普世文明”的文化影响和动摇着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大学生极易被别国文化所感染,使自身的价值观发生变化。当代大学生反传统、反权威意识的增强,追求人格的独立自主,希望主宰自己的命运,在处理个人和集体、国家的关系时,更看重自我发展、自我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对个性和个人价值的极端推崇,容易淡化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突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2.3 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受到影响
道德观是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境界以及社会道德行为的价值标准与评价尺度。它集中反映了社会的价值导向、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受当今西方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思维的平面化和人生态度的游戏化,从而淡漠传统优良道德而奉行一种现世操作伦理。在所谓的自由主义、消费主义和利己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对奢侈腐朽的生活方式接受较快,追求性自由、自我中心等在大学校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有些大学生认为世界是不确
定的,把生活当作永恒的现在,生活没有远大的目标和意义,享受现在、享受过程是他们的座右铭。在义利观上,为了眼前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追求个人中心、物欲至上,沉迷于即时行乐、游戏人生。在恋爱观上热衷于“短平快,一脚踹”,“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有些大学生受社会思潮负面影响毒害,对正确的道德教育产生下意识屏蔽,造成高校德育工作的严重被动局面。因此,提高大学生德育实效性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