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总结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特征及其影响,从经济、文化、政府及合作教育自身运行体系四个方面分析美国校企合作进行合作教育成功的原因,可以从加强法律保障、完善国家制度、转变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得到启示。
关键词:美国;校企合作;合作教育
合作教育是美国校企合作中所采取的最为典型、最为成功的一种教育模式。自1906年辛辛那提大学教授汉曼·施奈德首次提出这一教育模式以来,美国的合作教育至今已走过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合作教育模式不断完善与有效运行的过程中,形成了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和特征,并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特征及影响
(一)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
美国合作教育的模式主要是交替模式。交替模式开始于20世纪初,主要是学生的学习与工作时间交替进行,一般以周、月或学期为单位时间,学生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大约是40小时。在工作期间,学生与企业达成协议,并取得相应的报酬。到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了“半天交替制”,即学生一般在学校接受半天的理论学习,下午或晚上进入企业进行实践性的兼职工作,而且可以获得应有的报酬,这样学生每周工作的时间大约为20小时。这种“半天交替制”除了适用于全日制学生外,对那些超过传统入学年龄或有着不同学习要求的学生有着特别的意义,其普适性与方便性大大增强。
(二)美国合作教育的特征
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合作教育的美国职业院校,从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到实习,一切都以企业的需要为中心,培养目标为企业所需的合格实用的专门人才,教学均在企业的参与下开展。对学生而言,一方面,可以认识到学习关系到未来工作的重要性,自觉地将课堂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避免一味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可以把握最新科技动态,跟上科技发展速度,进行具体问题情境分析,研究如何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同时,学生在工作中的责任心与义务感也可以得到培养。对企业而言,参与合作教育的全过程,可以密切关注学生的各项情况并不断做出调整以便有效录用,省却不必要的职前培训经费及时间成本。
广泛性——各方紧密联系、全程参与美国合作教育的开展并非仅仅是学生、学校及企业三方的事情,其所涉及的部门与人员相当广泛,而各部门与人员之间也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各方互相配合,达到合作教育的有效运行。学生是合作教育的主体,学校必须结合本校及学生的实际,围绕企业需求进行招生、课程设置、管理方式的选择等一系列工作。企业更要参与其中,为学生提供资金投入、实习场所、教学设备等。各级政府及家长进行监督与支持,新闻媒体也进行积极的宣传,银行在经费上给予强力保证。可见,各部门各司其职,又有机统一,使得美国的合作教育得以有序进行。
本土性——合作教育服务于本社区美国各社区学院进行的合作教育均以服务本社区经济为宗旨,学校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教育,围绕当地企业的需求不断进行各方面调整。学校招生也以本地区学生为主,既帮助其实现就业,又服务于本社区经济发展。学校同时为企业提供新型研发技术,引导本地企业更好地发展。美国合作教育的这种本土化理念使得合作教育在专业设置、教学、教师要求等方面具有灵活多样的形式,适用性也更强。
(三)美国合作教育的影响
合作教育这一教育模式在美国取得了显著成效。统计数字表明,97%的合作教育大学毕业生认为结合工作实际的教育是他们事业成功的源泉;80%的合作教育毕业生表示他们就业的单位就是他们上大学期间实习过的单位;63%的毕业生认为他们的就业机会确实比别的毕业生多,而且所从事的职业大多是在学习期间最后去实习的那些单位提供的;40%的毕业生承认不管工作有何变动,其职业总是与在校期间获得的工作经历密切相关;占合作教育项目毕业生总数一半以上的人从事着令人羡慕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还有15%的毕业生考上了研究生,得以继续深造。
美国合作教育成功的原因
(一)美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及市场人才结构不断变化,要求美国的职业教育必须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并重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美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各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不再只是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求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这样才能不断给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增强企业的生命力。在这种情况下,为顺应经济与市场的需求,担负高技术人才培养重任的职业院校通过与企业紧密联系进行合作教育,无疑对学生、企业、学校三方都是正确的选择。
(二)美国实用主义的文化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