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村社的后现代化与教育的后现代边缘

2015-12-13 10: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富国的关键在于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为了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党中央加大力度为落后地区尤其是西部落后地区的扶贫力度,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个方面促进落后地区的社会和谐与发展。政策传达到一个小山村,村社在各方面工作的宣传上完全达到了预期的和谐,可以说是已经跨越了工业时代进入了后工业时代。但作为强国之本的教育事业在具体执行上仍然远远没有达到目标,还是经费不足、设施差,民众的文化水平低,这完全不符合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我们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来达到真正的和谐。
  【关键词】村社;后现代化;教育
  
  会宁县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素有“秦陇锁钥”之称,地处甘肃中部的陇中高原,地形地貌成“七川八塬九道梁”。国道312线、309线,省道207线从中穿过。而地处该县中部的甘沟乡袁岸村没有那样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地形,上面提到的公路到不在本村地界上。本村海拔在1500—2000米之间,地形总体上呈一小舟,为南北走向,东、西、南三面由相对海拔500米的山环抱,而北面是一个缺口,有一条干沟延伸到村外,这条干沟的唯一作用是雨后的山水随沟排出,带走大量的肥沃土壤。这儿虽有比较狭窄的三面环山的平地,但被流水从山上冲下来的肥土无一留在田间,反而使得土地盐渍化加重。另外,在夏季,一股股热气由村外向村内流动,遇到南山被迅速抬升往往形成暴雨,使得15里长的山川遭受洪水。在冬季,刺骨的西北风由背面的缺口——干沟直涌而入,使得冬季格外寒冷。本村有一千九百多人,干旱与洪涝交加,但很大部分农户还在温饱线上的袁岸村在与时代的车轮赛跑中一点也不落后。
  1 村社的后现代特征
  本村的主要交通干道为在东面山脚下蜿蜒着的约三米宽的乡间小路,在这条路的南头有一条路从西面山坡上延伸下来与之相接。这样的交通条件与地理条件反而带给了本村一个跟上时代步伐的综合条件,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后现代化。本村的后现代化集中表现为村社的后现代化,后现代化条件下的村社必然有这后现代化社会的特征与之相适应。
  1.1 经济领域:适当的技术和社区的合作化相结合。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城乡二元体制消弱,本村剩余劳动力的80%在农闲或农忙时节出外打工,剩下的年龄在50到60之间,虽有体力,在贫困山村还是劳动力,由于子女的孝顺和老年人安逸情节留在家中。这部分劳动力其实质是年轻人眼中的象征劳动力。老人的在家照料使得自己有时间甚至放心家里的事出外打工。另外,老人这样的劳动力在家族中只是一种象征资本。在这样的山村谁家的老人退出劳动更早,表明谁家的儿子更孝顺,也就给年轻人带来更好的声誉。
  1.1.1 村社的“老人拥有”与合作化相一致。在农忙时节,常年剩余劳动力外出,留在村中的大部分为妇女、儿童、老人。一家之中的体力性的繁重家务,只能依靠大家的力量。在“老人拥有”的村社中,家家户户形成了一种劳务合作网。
  1.1.2 技术的合作与合作化密不可分。面对如此 多的左邻右舍,建立长久合作关系对象的选择需要经过慎重考虑。单向的合作需要与之相对应的技术,任何一件事与相应的技术密不可分,就是合作化必然与技术的合作相协调。
  1.1.3 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是对马太效应受害者的扶贫。当今的经济是一种资金、知识等融合在一起的复合经济,它的增长必然是一种内源式的增长,再也不是依靠单纯的条件或投入的刺激,内源式经济的发展动力在于在身,也就取决于融合于主观之内的必备条件。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需要给一些人技术等的支持帮助脱贫。
  1.2 政治领域:社区化管理和网络化。
  村社的政治是一种乡土政治,村社的管理夹杂着很多的感性,管理仅仅停留在维持百姓自身经营的维持。农民的生活水平的衡量以及对村社的整天模型的综合评价都借助于网洛,这一切从实质上实现了社区化管理和网络化在政治领域的萌生。


  1.3 文化领域:一种新的根基隐喻。
  当前的村社文化已不同于以前的文化,传统习俗已经淡出,取而代之的是新时代的文娱项目。各种各样的广告宣传,特别是政治、商业宣传代替了宗教,在村社文化中,以往的宗教消退,是一种隐喻,政治和商业宣传成为文化特色的明喻绽放光芒。
  2 村社教育模式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20世纪作为工业经济的时代,人类文明和文明人类发生了空前重大的变革,管理是变革的重要领域。“管理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已成为共识。21世纪作为知识经济的时代,将是人类社会竞争更趋激烈而前景又更令人神往的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本村的教育理论特征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特征有着不协调之处。
  2.1 知识价值论与狭义的劳动价值论的矛盾。
  知识经济时期,劳动价值论不再是以往的简单劳动,而是一个集合概念或总体劳动,其中只是在价值的生产、价值的增值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论中以往的简单劳动价值论必然是一种复合劳动,劳动者作为由分工与协作所决定的“总体工人”概念出现,广义上的脑力劳动者成为总体工人的一部分,成为价值生产者和创造者。
  本村的课堂教育采用简单的单一方法遏制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只能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下的狭义劳动观。
  2.2 知识消费与物质消费不协调。
  本村居民对教育的支出为总支出的百分之十多一点,大部分支出用于基本的生活需求。知识消费主要是指发展性资料的消费,对知识的消费在本村主要体现在教育的支出上。消费总体结构可分为知识消费和物质消费,本村的消费结构极为不合理,对教育的投入与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的消费系数不对称。本村虽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后现代化,而教育被抛弃在后现代的边缘。
  3 后现代背景下教育矛盾的解决策略
  一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进步,而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教育,科教兴国是我国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该村村社的后现代化与教育的后现代边缘之间的矛盾在于没有经济发展支撑的村社后现代化必然不能持久,要实现该村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后现代化。
  从本质上讲,物质的贫穷首先是因为精神的贫穷,经济的落后根源于教育的落后。教育脱贫是解决社会贫困问题的治本之举。
  面对教育与村社发展的不协调,只好实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实现本村的文化、政治、经济的协调与长远发展。
  3.1 师资是关键。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加大教师的引进力度,使教师安于自己的岗位,稳定教师队伍。
  3.2 经费是基础。各级部门应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从多方面筹措资金,为教育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3.3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教育工作认真的抓起来。特别是县、区、乡要把办好农村教育放在首位,使教育更好的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彭坤明.知识经济与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