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指从学生认知水平、心理、情感需要出发,以比较现实的、有趣的问题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探究新知识,形成新技能,最终解决问题。
一、问题情境的分类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充分考虑学习的内容和选择的教法,不同类型的问题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课堂中问题情境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生活型。生活是思维的源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更容易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尽可能地贴近生活。如进行算术教学时,可以布置一个实践作业,在上课前和父母一起去超市,家长给一定的钱让孩子买到必需的物品。课上,为学生创设一个小超市的情境,让学生自由选购,自行结算等。
2.故事型。把问题镶嵌在故事之中。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一节时,就先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有一家生产儿童玩具的工厂,老板和他的亲戚组成管理人员,还有五个领班和十个工人,后来工厂招聘工人,老板就对一位应征者说:“我这里工资很高,平均薪金是每周300美元。”后来,应征者找到老板说:“你欺骗我,我已经详细调查过。没有一个工人的工资超过每周100美元。”说完向老板出示了一张工资表。接下来教师呈现问题,学生开始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教师的引导下,知识的分析、抽象、归纳、应用就会得心应手,层层深入。
3.对比型。运用对比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概括出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如《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导入,可以先播放莫扎特的代表作《土耳其进行曲》,再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并告知学生,贝多芬从师于莫扎特,让学生体会两者音乐的区别。学生很快就能从音乐中了解莫扎特的音乐轻松欢快,而贝多芬的音乐则沉重富有力量。这种情境激发了学生对贝多芬的兴趣,再读课文时也就容易理解文章的深意了。
4.操作型。在理科教学中,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从中感受数学力量,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比如,对于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丰富的图形世界》、《生活中的轴对称》、《勾股定理》等许多章节均可以考虑创设操作型的问题情境,通过叠一叠、拼一拼、剪一剪等活动,叠出新问题,拼出新天地,剪出新思路。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1.研究教材。教材中的每一章节都含有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素材。要紧扣课文的教学目标,围绕中心问题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教材中可能有多个知识点,此时要选取最重要、最核心、最适于创设问题情境的那部分知识作为一个点,来考虑创设一个适合的问题情境。
2.研究学生。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体现在智力方面,另一方面体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比如兴趣、性格、情感、意志品质等,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设置问题情境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既要考虑学习好的学生,还要照顾到后进生,既要考虑内向学生的兴趣,又要让外向学生有思考的压力和空间,创设符合各个层次学生认识规律的、有梯度的问题情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
3.在“问”上下功夫。教师的设问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还要体现思考价值,注意难易程度,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教师为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引导正确的方向,激发参与的兴趣,营造积极的氛围,才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产生有价值的问题,并敢于提出,勇于质疑,善于表达。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牢牢树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念,用心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评价课堂中学生的有益活动,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问题情境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三、创设问题情境应当注意的问题
1.有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时取材不能脱离现实,问题情境要对整个知识的学习有用,要对提高课堂效率、完成教学目标有用,不能单纯为了某种固定的授课模式而创设。
2.有序。新课改前有的学科教学受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影响,过于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和对知识的系统学习,造成了过度形式化。但这些学科的形式化又是其固有的特点,不能完全抛弃。新课改不是不要形式化而是反对过度形式化,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注意考虑学科的特点,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处理好创设情境与教学环节的衔接与交融。
3.有趣。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研究和学习。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就必然想去认识它、研究它、占有它。所以,有趣的问题情境,会使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知识的认知中,而枯燥的问题情境,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4.有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适时、适当,教师应在两方面把握住“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的作用,不能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另一方面要从问题情境中及时提炼问题,切忌迷恋其中,欲罢不能,要做到简洁而不简单,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