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公共教育学情趣化改革路径探析

2015-12-13 10: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公共教育学作为具有师范性标志的重要课程,长期以来一直为专家、教师及学生所不满,原因之一是公共教育学缺乏情趣。文章就公共教育学情趣化的含义、特征、作用进行了分析,从教材、教师、学生、教学手段等方面阐述了公共教育学缺乏情趣的原因,并提出教育学情趣化改革的三条路径。
  [关键词]公共教育学 情趣化 路径

  如果以1901年《教育世界》第9~11期上连载的日本人立花铣三郎讲述、王国维译的《教育学》为标志,那么教育学作为学科在我国出现已经有一百一十年左右的时间了,在这一百多年里,教育学经过引进、改造、发展,在教师培养中的作用与地位已经得到了根本性的确立。可以说师范的专业属性在相当程度上是由是否学了教育学来决定的。可就是这样一门具有标志性的课程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却饱受批评,人们对其不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学缺乏情趣。学者们对教育学发展提出“迷惘”之问,甚至发出教育学可以终结的呼声。本文拟从情趣化角度对公共教育学改革谈个人意见,以就教于行家。
  一、公共教育学情趣化含义及作用
  情趣,即性情志趣、情调趣味、情意,指个体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情趣较兴趣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社会性。兴趣较注重个体对某些事物的心理倾向,不受或较少受外界的评价影响,具有较强的个体性。情趣有一定的社会评价标准,有高雅和低俗之分。一个师范生在明白了学习教育学对他将来从事教师工作的价值后,是否对学习教育学产生兴趣,就会受到外界的评价。第二,情感性。情趣的核心词汇是情感和情绪,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如果说兴趣较多地体现为个体的情绪体验,那么情趣则较多地体现为个体的情感体验。在学习教育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增加开心愉快、充实有效的正向情感体验,减少枯燥无聊、空洞无用的负向情感体验,教育学的情趣性就会大大加强。第三,目的性。情趣的社会性特征使得个体的情趣具有较为明确的价值取向。如学习教育学不单纯属于学生个体是否爱学的兴趣问题,只要你选择了做教师,就必须去学习这门课,具备扎实的教育学理论修养是成为优秀教师的重要条件。
  公共教育学情趣化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生动而富有情趣的手段,挖掘教材中的情趣元素,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师生互动中全心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过程。教育学的情趣化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育学理论知识、形成教育教学能力的基本手段或途径,教育学的情趣化不是情趣至上,更不是为情趣而情趣。情趣化改革对公共教育学教学具有重大的作用:第一,定向作用。情趣化的改革是切合学生学习教育学的情趣来展开的,情趣本身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引领作用。当学生对教育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情趣后,就会主动舍弃与学习教育学无关的活动,将学习活动指向学科本身。定向作用还体现为学生无意注意的关注,学生面对情趣化的教学,会不由自主舍弃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从而保障学习的效率。第二,动力作用。情趣化的改革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学习的潜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说:“除非一个对象或一个观念里面有了兴趣,其中便没有鼓励人去做的原动力。”可见,许多科学家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具有良好的兴趣品质。第三,陶冶作用。传统的教育学改革较多地将注意力集中于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能力素养,而当学生对教育学产生情趣时,就会从知识层面扩展到思想层面,因为喜欢有情趣的教育学课程而喜爱教师这个职业,进而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二、公共教育学教学缺乏情趣的表现
  (一)从教材来看,内容的选择到编排缺乏情趣性
  1.教育学教材内容陈旧,理论脱离实际。我国教育学基本上照搬凯洛夫体系,即基本原理、教学论、德育论、学校管理,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教育学范式。不少学者指出,这些教材最大的问题是“千人一面、大同小异”,几十年不变地空谈目的、意义、地位、作用、任务、内容、原则、方法,“这种陈述方式,同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实践者对于教育实践的理性思考,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2.教育学教材写作方式单一,风格单调。写作方式体现在教育学的编写体例、表达形式、文字风格等方面。教育学的编写体例大都只有正文,没有数据、图表、照片、案例、专栏,有的甚至连复习题、思考题也没有。这种以文字表述为主的教育学教材看起来像一部学术著作,缺乏中小学教材常有的活泼与生动。
  3.教育学教材以独白式、理论化的语言为主,隐现语言霸权。教育学学者基本上控制着教育研究领域,已有教材强化着学者型研究的权威性,而使普通教师在与学者对话的过程中,只是被动接受。语言霸权表现为教材对知识形象的经典化,而教材知识的这种经典性和权威性使拓展与发展具有同质化的规定性,不同程度地约束了存疑或求异乃至创新的可能性。
  (二)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看,缺乏教与学的情趣性
  从教师角度看,第一个困难是在我国大部分的公共教育学教师属于教育学科班出身,从学校到学校,很少熟悉中小学一线的教学实践,这种出身决定了他们的课堂教学必然是从理论到理论;第二个困难是当他们面对着不同专业的学生时,以教育理论为主的有限知识往往会显得捉襟见肘;第三个困难是教育学教师本身的示范性,学生会以教师为样本审视教育学理论的价值。
  从学生的角度看,师范类学生的大都存在着浓重的学科情结,尽管教师完整的专业知识应是本体性的、条件性的、背景性的、实践性的知识,但数学专业的学生一定会把“数学”作为他“真正”的专业,而“教师”这个他未来可能真正从事的专业对于学习期间的师范生来讲一直难以扎根于他的内心世界。这种学科情结导致的思维定式一直深入学生的情感层面,使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对公共教育学产生“隔阂”,导致教育学在其专业意识中的边缘化。另外一个原因是学生对教育学的期望过高,殊不知教育学理论仅仅是构成教学素养的一个方面,教学能力的提高还需要在实践中体会、感悟和提高。
  (三)从教学的手段来看,缺乏富有情趣的操作体系
  1.教学以讲授法为主,缺乏变化。尽管中小学的教学方法可以归纳为成百上千种,教育学在介绍教学方法时也告诉学生应该将各种教学方法要素进行组合,形成富有特色的、适合教师自身特点和学科特色的方法。但实际上,相当部分教育学教师采用的仍然是比较单一的讲授法,这种以信息单向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虽然在保证信息量传输方面具有较好的优势,但手段的单一性不可避免地使教学过程变得单调枯燥。
  2.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缺乏师生之间的对话和沟通。教育学内容比较多,或是老师自己主讲较利于控制教学的进程,或是觉得学生不能有效参与教学的研讨,教育学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对话一直比较缺乏,对于一个有着对教学教育独立判断能力的师范生,如果教学过程中将本来可以互相激荡的教学变成教师个人的独角戏,注定了教学走向没有情趣的结局。

3.教学过程缺乏教学目标的引领,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教育学的情感。新课程实施以来,三维目标早已在中小学深入人心,但是教育学老师对于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思想与情感目标设计却远没有到位。
  4.教学过程中缺少典型生动的案例,难以将教育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作生动的对接。案例教学因为本身的经典性、真实性、情境性、复杂性,其对学习者所产生的效能已经为大家所公认。但许多教育学教师缺乏经典的案例,以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大大削弱了师范生学习教育学的情趣。
  三、公共教育学情趣化改革路径
  (一)需要改革教材,使教材变得有情趣
  1.彰显“学习为本”理念,将教材从“教程式”为主改变为“学程式”为主。“教程式”教材,立足点是教师的专业科目和教授需要,突出的是教师所教科目的学科内容和逻辑结构,归宿点是最有利于教师完成教授任务。而“学程式”教材,立足点转换到了满足学习者的学习情趣上,遵循的是学科逻辑结构与学习心理规律的有机结合,归宿点是最有利于学习者在教师组织引导下激发快乐的学习情趣,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
  2.体现“对话”原则,将教材从“作者独白式文字阐述”走向丰富的“多维对话式语言表达”。优秀的教材应该是一个提供对话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能够进行民主自由的对话。
  按照上述两条思路,教育学教材的情趣化改革可以有以下一些做法:第一种,在不打破现行教材体系的基础上,按照“学习为本”和“对话”原则改变原有理论教材内容的排列方式,使教材的编排形式活泼起来,实现文字叙述与图像呈现的联系、概念阐述与事实数据的联系,知识理解与实际分析的联系,时代阐释与经典论述的联系。第二种,不改变现行理论教材,在原有的理论教材之外建立与理论教材并重的案例教材。借鉴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做法,将教材一本变为二本,一本叙述教育基本理论,一本提供大量系统的教育实例,教学过程也相应进行改革。第三种,在原来的教育学教材基础上建立起网络“教育学”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可扩展的无限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师生跨越课堂的对话互动,集文本、音频、视频于一体,使教育学教学在特定的情境中实现认知和情感的交融。
  (二)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要转换视角,改变态度
  1.从教师方面看,教育学教师是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的,教育学课堂教学应该是体现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第一现场。教育学教师应该比一般学科的教师具有更令人信服的教育教学能力,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培养:第一条途径是收集大量案例,教师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消化吸收,选择优秀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第二条途径是教育学教师在执教前到中小学体验,或者是在教学的同时就近挂职中小学。
  2.从学生方面看,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教师教育首先是培养教师,其次才是培养某学科的教师。将教育学的课程地位提高到专业的位置,而不是一般的公共课。国内的一些高校,已经在尝试“3+1”,或者是“2+2”的模式,将教育技能的培养从原来的相关院系中独立出来,而由专门的教育学院来承担,这有助于提升教育学的专业地位,加强学生对它的专业认同度。教育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的第二个方面是学生要获得教育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必须以学生自身的投入为前提,只有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对教育学产生浓厚的情趣才能使教育学课堂活跃起来,真正的好课是需要学生在课前精心准备的。
  (三)建立情趣化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过程的互动性、生成性和创新性
  1.将启发性原则贯穿于教学过程。启发式的核心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
  2.教育学的教学应该体现三维目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多角度进行不同性质的交往、不同类型的互动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通整合、反思体验、领悟建构的过程。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应该只是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更应该是教育学教师对自身教学的要求。
  3.教学手段应该体现师生民主自由、平等对话的理念。交流是个体之间以一种共同可理解的方式分享想法、信仰、思想和情感的过程,这种交流使得教学富有情趣。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对话的双方,双方互相合作、共同成长。当前,教学手段情趣化改革比较有效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即教学中的案例方法,是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把实际教育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领略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案例在内容上具有是发生过的事,事件中包含有问题或疑难在内,事件具有典型性,事件是真实发生的特征。案例教学通过真实、典型、疑难的事件情景再现,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唤起学生极大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达到理论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
  第二,模拟教学。模拟教学是指在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高师学生运用所学教育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和研究相关的高师教育学科教学内容和中小学各个学科教学内容,独立编排教案,并以本班学生为模拟教授对象依次走上讲台授课和评课的一种教学模式。笔者所在单位实施模拟教学已经有七八年之久,实践经验表明,实施模拟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加学生学习教育学的情趣起了很好的作用,从实施模拟教学之前到实施模拟教学之后的调查表明了模拟教学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
  第三,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师范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自由地选取信息,拓宽教育视野,涵养教育意识,培养学习能力,从而促进自身教育素养形成和发展的一套教学操作方案。自主学习基于学生自主探索教育学知识的情趣,最大特点是改变原先老师讲学生听的情况。它能有效地利用师范生的业余时间,弥补教学内容的不足,满足个体认知的需要,较适合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缓减教育学时间间隔和师范生认知的间隔,为前周的学习作总结,或为后周的学习做准备,使师范生对教育学的学习前后连贯、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叶澜.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j].教育研究,2004(7).
  [2]陈桂生.教育学的迷惘与迷惘的教育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9(3).
  [3]吴钢.论教育学的终结[j].教育研究,1995(7).
  [4]孙喜亭.中国教育学近50年来的发展概述[j].教育研究,1998(9).
  [5]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杨启亮.教材的功能:一种超越知识观的解释[j].课程·教材·教法,2002(12).
  [7]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
  [8]王玉生,周建平.在公共教育学教学中实施模拟教学的理性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1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