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享受地理课堂中的“生活”——新课标理念下高

2015-11-07 09: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是使学生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本文是从教学内容生活化谈谈本人在地理教学中的做法。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地理教学 生活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 的确如此,以前,很多教学现状照本宣科,缺乏生活味,学生总感觉到学习地理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因此在地理新课标中就已经指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等。而且近年来高考试题中,与生活相连、与社会联系的试题在文科综合试卷中逐年增加。如果能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教学贴近生活,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加地理学习的兴趣。下面是我从几个教学案例中得到的教学反思。
【案例一】让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最近我们在上高中地理必修二《工业的区位选择》时,讲到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分析了如果是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应该布局在:盛行风(主导风)的下风向或垂直郊外;季风区的垂直郊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并且在黑板上作图讲解了化工厂在三种情况下的布局位置,学生听完后也都直点头,看来是听懂了,我正想说“同学们,看看我们生活周围有没有什么因为环境问题布局不合理的例子呢?”,话还没说出口,突然有一个男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这个垃圾场为什么要在这里啊,气味难闻死了?学生们也都笑了,表示点头。(情况是这样的:在我们的学校东北方向有一个垃圾场,当吹偏北风的时候,垃圾场的臭味就会影响学校的空气,学校也已经向相关部门反映。)
于是我就问:那请某某同学来思考一下,这个垃圾场为什么布局不合理,如果你是一个行政部门的策划人,你会把这个垃圾场布局在什么地方。同学们各抒己见,我叫了一个同学回答:“我们这里是季风气候区,冬半年主要是吹偏北风,这样垃圾场就位于冬季风的上风向了,所以污染物被风带到了学校。”“回答的太好了!”我对这位同学进行了表扬,不错把刚刚学习的知识已经与实际相连,好多同学都说应该把它搬迁到垂直郊外。。。。。。在一片议论声中,下课铃响了,看到学生满足的表情,我知道这堂课已经成功了。
【反思】   课后,我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这节课学生之所以这么兴奋,就是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能用地理知识解决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觉得很有成就感。因此我想只要学生多观察周围的事物、日常生活,把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案例二】让研究性学习贴近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与活动课程相比较,研究性学习强调的则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管研究什么课题,不论哪个年龄段,其课程的实施基本都是按照“提出问题——寻找资料信息——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路进行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去年,有几位学生选择了《芦墟镇的水质现状及解决方案》这个研究性学习题目。开始他们不知该怎样着手,于是我给他们进行了点拨:你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目,也就是目的是什么?你想通过哪些途径去了解目前芦墟镇的水质现状,也就是你们的研究方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即寻找原因?怎么样去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你们的方案,最后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展示你们的成果。学生根据这几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后,终于制定出了研究方案,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实地勘察、走访、查阅资料等各种途径展开了研究性学习。
【反思】   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科学探究的体验,让学生从生活现象和思考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多渠道采集相关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并进行思想表达或成果交流。注重让学生把知识综合运用到科学探究的实践中去,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亲历运用知识、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深切的体验,激发科学探究的欲望。而且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还会学会合作与分享,增强团体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案例三】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记得有一次我们这里受到了台风的影响,全市学生都停课一天。于是我想,台风这种自然灾害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我何不趁现在这个机会讲一下台风的相关知识,学生应该会感兴趣。于是我们通过观看台风的登陆以及对登陆以后对沿途造成的破坏的录象资料,让同学讨论台风发生的季节,台风会带来哪些影响,如何减轻台风的危害,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提出多种方案。如加强防灾意识,尽量在家,危险区转移人口;组建防灾救灾精干队伍,灾前充分估计灾情,灾后及时救援;在沿海营造防护林,减轻风暴潮的危害;参加保险,使灾后能尽快恢复生产;在台风经常危害区尽量不要建重要的经济部门;台风是热带气旋发育而成,能否通过施放大量制冷剂来降低台风强度甚至消灭台风;能否改变台风的路径,不让台风登陆等等。另外还进行了发散,如果遇到其他的自然灾害,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应对等等。
     学生讨论的气氛非常的活跃,虽然我没有按照我的教学计划来上这节课,可是却让学生获得了台风的相关知识。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反思】  为什么学生会对这节课非常的感兴趣?这就是生活中的地理,发生在生活中的重大地理事件。通过学生对这一问题的不同思考,不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坚定了学生面对自然灾害的信心。我们得改变传统的一味讲授的教学方式,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与地理知识相联系的事例,应该给更多的时间、空间给学生,教师作为引导者来引导、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启示】教材再新,并不能及时将刚发生的地理事件写进来。可作为在新课标理念倡导下的地理教师,完全可以将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地理事件,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及时补充到课堂中来。这样的话,学生学习将更有乐趣,我们的地理课堂将更具魅力,让我们来享受地理课堂中的“生活”。

作者简介:丁竹芳(1980——  ),女,汉族,安徽池州人,江苏省吴江市汾湖高级中学地理教师,对于地理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研究,有多篇文章发表。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