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重庆古镇特色分析

2015-11-07 09: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重庆古镇历史悠久,但是在开发上同质化现象却比较突出,因此深入挖掘其资源内涵,可为产品设计提供更好的依据。通过对40个具有一定规模及知名度的古镇的统计分析,认为重庆古镇具有历史厚重、选址奇特、因商而兴、文化浓郁、标志突出等特色。

关键词:重庆;巴渝;古镇;特色
1 引言
  与国内其它地区相比,重庆古镇历史悠久,千年古镇不在少数。但因为重庆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加上开发力度不够,许多古镇都是“养在深山人未识”。尽管有部分古镇的开发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但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因此有必要对古镇的资源内涵进行深入分析与挖掘,在不破坏古镇自身特色的前提下,为打造更符合市场需要的古镇旅游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2、重庆古镇概况
  重庆作为国家第二批历史古城,自三国以来至明清两代,跨越数千年历史,遗留下无尽的且独具巴渝特色的古镇。据统计,具有一定规模及知名度的有近40个,其中全国历史文化古镇6个,包括石柱县西沱古镇、合川市涞滩古镇、潼南县双江古镇、渝北区龙兴古镇、酉阳县龙潭古镇、江津区中山古镇;重庆市历史文化古镇17个,包括酉阳县龚滩古镇、酉阳县后溪古镇、綦江县松溉古镇、江津区中山古镇、江津区石蟆古镇、江津区白沙古镇、江津区塘河古镇、巫溪县宁厂古镇、北碚区偏岩古镇、荣昌县路孔古镇、铜梁县安居古镇、秀山县洪安古镇、奉节县竹园古镇、九龙坡区走马古镇、巫山县庙宇古镇、巴南区丰盛古镇、大足县铁山古镇;历史文化传统街区3个,包括渝中区洪崖洞湖广会馆、沙坪坝磁器口、北碚区金刚碑。
3、古镇特色分析
(1)历史厚重-古建筑随处可见
  重庆古镇历史厚重。一方面体现在时间距今之久远,例如,大宁河旁的大昌古镇,已有1700 多年的历史,它作为历代郡县治地亦有 1300 多年。龚滩古镇,古涪陵郡汉复县。《华阳国志校注》:“汉复县,三国蜀汉置,属涪陵郡,治所在今酉阳县龚滩镇。”由此推论,知其建镇已有1700 多年。唐时的龚滩成为“龚湍”,因其居民多龚姓而以龚古,那时已是有古的险滩。据《酉阳州志》载:明万历元年,(1573年)山洪爆发,垮岩塞江,两巨石横卧江心阻流成滩,上下船运物质卸货,因此有“断航滩”之称,龚滩得古至今。古人云:“船过龚滩,十过九翻”。清末、抗战时期以盐务繁重之势而盛极一时,从而促进了市面的繁荣,形成“百日场”。远近闻古的“川东盐都”——云安古镇,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它座落在云阳县城旁的一条支流汤溪边。直到今日,云安镇尚还可以看到狭窄的小街两旁古朴的民居,人们还沿袭着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自在地生活着。临河而建的一排商业用房还保留着1930 年代盐市兴盛之时的余风。
  另一方面,古镇内保存完好的古建筑随处可见。如涞滩古镇有明代的石坊,清代的舍利塔群、戏楼;龚滩古镇有历经百年的宋代吊脚楼;西沱有汉、唐、宋、元代修建的云梯街。龙潭古镇更是有一个面积达86473平方米的古建筑群:禹王宫、万寿宫、祠堂、庙宇、天主教堂、经院、书院等一应俱全,整个古建筑以木作梁,青砖花墙盖瓦,石灰粉檐,古朴典雅。可以说,古建筑是古镇的基础,也是古镇的见证。
(2)选址奇特——依山临水
  沿江古镇一般来说都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多靠山临水或山环水绕,位于交通要塞之处;另外,考虑到安全和财力有限,建造时往往依山造势。古镇正是靠着便利的水路和险要的山势才成为昔日的物质集散和军事要害之地。
  如歌乐山下的磁器口古镇就曾依靠嘉陵江发展成为重要的水陆码头,磁器口位于重庆城西 14 公里,沙坪坝西北 3 公里的嘉陵江西衅,背靠雄伟的歌乐山。千里嘉陵江流入重庆水域在磁器口码头形成深水的回水沱。这里江面开阔,水势平稳,枯水期水深也在3 米左右,极便船只的停靠, 成为嘉陵江下游的一个天然良港——磁器口水运码头。码头面积上至铧头嘴,下至九石岗碛坝的中段,长500多米,江边泊位同码头货场面积 0.6 平方公里。
  西沱古镇位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境内的长江南岸,与忠县石宝寨隔江相望,因临长江南岸回水沱而得古。长江曲曲折折,自西向东,到忠县石宝寨倏地往南一折,形成一个回水沱,岸坡平缓,西沱得以设镇,又因这里地处忠县、石柱、万州交界,俗称“西界沱”,古为“巴州之西界”。西沱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此为长江上游深水良港之一,上溯279 公里达重庆,下可行到万县(今万州)、宜昌、武汉、南京、上海,处于长江三峡腹心地带。西沱江面为凹字形优良静态深水港湾,由重庆、涪陵下万县,或由下游上行,此处无论泊船抛锚或起坡住宿吃饭都是十分方便的。
  龚滩古镇座落在重庆东南部的渝、黔、湘、鄂四省交界处,属酉阳土家族自治县,深藏于乌江峡谷中的龚滩,处于阿逢江与乌江的交汇处,扼乌江之咽喉。是一处三面环水,一面着陆的天堑。古龚滩有水陆边塞的优势,西隔乌江,与贵州沿河县新井乡相望,汉族、土家族、苗族杂居,有“黔属要津”之称,是四川经乌江到贵州、湖北的一个重要口岸。
  巫山脚边的大昌古镇面对大宁河,曾是川、渝、鄂、陕等省市的物流中心及兵家必争之地;偏岩古镇依山傍水而建,幢幢木屋沿山分布,一条蜿蜒的黑水河环抱着古镇,高大的黄桷树掩映着临水而建的民居,颇具江南水乡特色。
  据统计,重庆古镇80%以上依山临水,青山绿水赋予了古镇灵秀。人们常说,景无山不壮,景无水不秀,山水兼容是重庆古镇的一大特色。
(3)因商而兴——昔日辉煌,今朝衰微
  古镇的兴起都有其具体的原因,有的是因为独特的军事位置,有的是因为附近的某一丰富资源而带来商业的兴盛,但更多的是由于其地理区位优势,通过转口贸易而成为商品的集散地而逐渐兴旺发达。重庆地处三峡地区,川江及其支流一带自清以来人口激增,河谷与山区垦殖发展迅速,为全川农副产品出川唯一咽喉之部,长江干流及其支流城镇发展势在必然。沿江城镇则以水陆交通之便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转口贸易中心,故逐渐在清中叶趋于兴盛。
  重庆古镇不仅古老,而且都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例如,宁厂古镇是古盐的产地,在宋代就设置了盐监,岁产食盐400余万斤,鼎盛时期“一泉汉白玉,万里走黄金”,直到明清,宁厂镇盛况不减,其古盐场被专家们誉为“中国的活盐业博物馆”。龚滩古镇曾是万商云集的要埠和黄金口岸,川盐重要的水上转运 站,是古代通向夜郎和五溪的咽喉,属军事要地;磁器口古镇更是重庆的缩影,“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就是形容古镇舵公和商贾云集的场面。这里还有三多:庙宇多、茶馆多、古人足迹多。上世纪前半叶,国学大师吴宓,美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美术家徐悲鸿、丰子恺等一大批精英都曾在这里生活过,为古镇增添了不少古气。但人事有兴衰,山川有沧桑,随着时代的变迁,古镇日渐衰微,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其保留下来的“废墟文化”值得去挖掘与继承。
  西沱古镇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大水路”的边缘前端,实则成为长江支流龙水河上游庞大山区出产之山货的集散地。作为峡江水路繁华之小镇,西沱向来商贾云集,过客接踵,大大小小的盐贩和私船、官船,由自贡而下,浩浩荡荡,楫桨塞江。不仅长江上下游的货船要在此停靠,且附近乡镇的货物也要在此集散,唐宋时期这里是川东、鄂西边界的重要商贸城镇。而明清之际出现“川盐销楚,商业发达,客栈遍布,店铺林立”的盛况。一时众多山道由西沱辐射乡间,其后数十里的方斗山上客栈如游,至夜仍有灯笼火把于山道闪烁。随着西沱商贸发达,栈房、馆驿不断修筑,规模随之扩大,出现沿街店铺林立而热闹非凡的局面。
  龚滩古镇与其说是商埠不如说是转口码头,从长江进来的盐巴、布匹及其它货物,从武陵山区出去的桐油、生漆、药材等产品,都只能在这里卸船起岸越过险滩再分别装船启航。这里汇聚了很多船帮和搬运工人,来自大河上下、武陵山区的各族搬运工在龚滩后山上砍伐树木,在近江100 米的陡坡上依山傍水建起了全木结构穿斗民居和各式各样的吊脚楼,并由南向北建起一条长2 公里,宽2 米的青石板街。抗日战争时期国土沦陷,交通中断,海盐难于进入内地。然而走龚滩、出龙潭、下洞庭,川盐靠这条运输线却源源不断地进入前线,进入华中地区,龚滩盛极一时,集中了十余家大盐号和百余家商号,商贾、力夫、纤夫 7000 多人来往,热闹非凡。
(4)文化浓郁——烙记着巴渝地域文化的痕迹
  巴渝山水造就了巴渝古镇,不管它大小、远近都烙印着重庆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其民俗、饮食、服装、音乐、建筑都浸透着巴渝韵味。磁器口的茶馆、川味饮食、码头金钱板(一种古说唱艺术),龚滩的苗家刺绣、阳戏、灯戏和摆手舞,大昌古镇的川江号子,西沱二佛寺的宋代石刻都极富地方特色。由于巴渝大地处于我国南北的分界线上,使得巴渝文化既有江南文化的清秀,也有北方文化的粗犷,这种包容并蓄的文化在我国并不多见。
(5)标志突出——石板为路,青石为街,黄桷为栏,吊脚为房
  由于重庆地区位处西南,是我国地势由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的过渡地带,多山、多石、多台阶。古时筑街、铺路、修桥多就地取材,这样就形成了巴渝古镇开门见山,与石相处的局面。磁器口古镇千年的石板路,偏岩古镇跨水横亘的青石小桥,西沱古镇直冲云天的1111步青石梯,大昌古镇穿越南门的狭窄青石街,历经磨难,青幽如玉,愈显坚硬挺拔,透着一股浓郁的历史沧桑。人们常用海枯石烂来形容时间的久远,那么古镇的历史恐怕只有磨破的石板路才能知晓。
4 结语
  综上所述,重庆古镇独特的地域特色为重庆古镇旅游产品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旅游主体在开发中可以此为依据,以巴渝民俗体验为主策划和设计旅游产品,在满足游客对古镇旅游的基础诉求的同时,尽可能地展现古镇原始风貌,将重庆古镇群落努力打造成高档次、高品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 张述林,胡科翔.古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途径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2] 秦容,易英霞. 古镇旅游资源特色及开发分析——以重庆偏岩古镇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08(5)
[3] 朱猛.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中的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承——以重庆市巫溪县宁厂古镇盐文化为例[J].重庆建筑, 2006(4)
[4] 田喜洲.巴渝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探讨[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2(12)
[5] 张洪.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定位?[J].经济管理,2008(1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