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

2015-10-29 10: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个人的需求、能力、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现阶段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现实基础。只有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两个历史过程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和谐社会才能变成现实。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马克思 人的全面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而要正确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还必须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等方面去认识。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又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过程,它并不是指个体的全知全能,而是指构成人的能力与素质的各个主要的基本方面能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需求的多方面发展
  个人需求的多方面发展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是有生命且具有需要的人。需要是人类的一切活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人获取和占有生存机会的必要条件。需要的满足,转化为人自身发展的因素。马克思认为,人从自然那里获得了许多作为类的特性或机能,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等[2]。马克思还把“吃喝住穿”在内的“生活”看作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所以,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需要紧密相连。“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3]。人所从事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和满足自身需要,需要的发展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人的需要的发展及满足过程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人的现实需要反映着人的生活方式,体现着人的发展水平和自由程度。
  2、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自然能力和社会能力、潜在能力和现实能力等许多类型。其中人的体力和智力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马克思明确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4]而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于劳动之中,所以人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了全面发展和展示自己才能和力量的机会和场所。人只有通过劳动在改造客观世界劳动实践中,人才能够锻炼和发挥其全部才能和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认为,“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5];而将人的多方面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就要使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6]。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全面发展过程就是不断促进人的潜在能力向现实能力转化的过程。
  3、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性发展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他人关系的丰富与和谐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个人的社会关系首先是血缘关系,然后是普遍的物质交换关系。而这种以物质交换为主的普遍关系依托交通和通讯网络,为人从狭小的地域走向广阔的世界舞台提供了可能,人的活动空间大大扩展。因为在以物质交换为主的普遍性关系中人与人的结合范围较小,程度较浅。只有进一步发展出全面性的关系,就是要在这种普遍性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政治法律关系、伦理道德关系、思想文化关系等等,从而形成统一的共同体,个人的社会性才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也只有人的社会关系得到高度的丰富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与人的联系与交往势必更加广泛,社会也会为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环境支持和必要的制度保障,应该说,没有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普遍联系,个人的才能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人的社会性质也得不到很好的体现。改善人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增强人的自主性,促进人们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推动力量,更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技术进步,无论是制度的完善、还是文明的演进,都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辟道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与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最终走向共产主义和谐社会是一致的。
  1、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述社会主义:“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满足人民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和政策和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社会和谐的一个标志性目标和价值追求。和谐社会理论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谐社会理论,立足人的发展的现实,提出了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身四位一体的和谐社会,充分表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的权益,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把发展经济当作使人得以更好发展即全面 发展的手段和条件。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和最终指向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重要目标的实现。而人们在需要、能力、社会关系等方面提出的种种发展要求也决定了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然离不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也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也就是说,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都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标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而,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3)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渐进过程
  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8]人在多大范围、多高程度上得到发展取决于实践条件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多大的可能性空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的更大的可能性。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现基础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的前提,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9]所以,只有在充分占有了物质财富的基础上,才能摆脱自然对人的束缚,劳动才真正可能从外部压力下的生存需要逐步转变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过和谐社会建设,努力消除旧式社会分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江泽民同志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会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10]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既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中之重,也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和谐的政治氛围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政治和体制保证。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11] 社会主义要充分体现其优越性,不仅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高的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还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高的民主政治制度和政治文明。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加速转型期,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努力解决改革中遇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人民真正享有各种民主权利,才能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社会的文明成果;只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始终关注公平正义,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才能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安全、更有保障;只有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 全体人民平等友爱、互帮互助、诚实守信,才能使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幸福而美满。真正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以保证人的全面发展。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经济生活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人们对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要求就会相应地提高。人的全面发展既要以发达的物质文明为基础,也要以发达的精神文明为依托。大力发展和繁荣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必须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此,我们要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前进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的中国的建设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内在关系,要旨就在于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在加强理论、舆论、文艺等各项工作的发展,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吸收、借鉴全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文化和错误思想,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境界。人的全面发展既需要人文环境,也需要自然环境,并要求与之相和谐。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相辅相成、协同共进的历史过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内在统一的: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提供前提条件;而人的全面发展,又不断为建设和谐社会注入内在活力,提供强大动力。党的十七大指出:“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12]可见,和谐社会理论,从当前中国实际出发,为人的全面发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内容。
  总之,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活力源泉在于人,人的发展既是目的归宿,又是决定因素。现阶段,我们只有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两个历史过程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和谐社会才能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 社,1979年版,第12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4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0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8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0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89页。
  [8]《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5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10]《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5页。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1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
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17页。

作者:朱玉菊,1976年10月生,江苏常州人,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及实践

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