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高考历史命题“能力立意”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2015-10-29 10: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当前高考历史“能力立意”成为命题的风向标,命题的形式不断创新,新材料、新情景试题成为常态。重视高考,研究当下高考命题的方向和特点,进而切实改善课堂教学,不但是应对高考命题的需要,也是落实新课改理念,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能力立意 课堂教学 度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高考历史命题也相应进行了调整,“能力立意”成为命题的风向标。而“能力立意”依托的载体就是新材料、新情景试题。这种类型的试题是通过课本以外的材料,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判断信息、提取信息、合理解读信息,以及综合归纳、运用信息的能力。以江苏卷为例,2008年命题中20道客观题新材料、新情景比例占65%,2009年这类命题比例与2008年相当,2010年这种类型命题占据了高达95%的比例,而2011年命题则全部为此类型。考查内容也由传统的政治史、经济史这两大主体不断向社会史、文化史等领域延伸。全国卷和其他各省自主命题卷也与此相类。可见“能力立意”已经成为共识。那么,我们的历史教学是否适应了高考的这一变化呢?任世江教授就不无担忧地认为:过去一线教师“高考怎么考,我们就怎么教”,现在可能“高考这样考,我们还不知道怎么教”。如果平时教学过程不能渗透“能力立意”的要求,仅在高三阶段海量地训练新材料、新情景题,效率是低下的,是无法应对高考的时代要求,更无从落实新课改理念。近年来,在研究高考命题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的探索,笔者得出了点滴的认识。要适应当前高考的命题要求,落实新课改理念,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做到“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
  一、教材处理要有高度。
  新课标高中历史实验教科书采用“模块—专题”式的结构,避免了与初中阶段历史课的简单重复,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有利于历史课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但这样安排也割裂了历史内容本身的联系,显得孤立突兀。如果学生初中阶段对通史的学习基础并不扎实,进入高中历史学习会很吃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有高度,虽然在教授的是模块专题史,胸中要有通史的脉络,必要时及时打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三大模块之间,或相关的单元之间的经络,高屋建瓴,才能游刃有余。例如,讲述政治史模块“辛亥革命”这一课,要联系经济史模块“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这一内容才能使学生明白革命的必然性。讲述经济史模块“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和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这一单元,要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个单元,将其放置在“工业文明的崛起对中国的冲击”这个高度处理,着眼于全球史观,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因果联系。在课文内容处理上,也要由重点关注细节知识,转向关注主干知识,培养学生整体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站在这样的高度处理教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更系统地把握知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从而很好地内化吸收,提高自身的能力,从容应对高考命题“能力立意”的时代要求。
  
  
  二、教学立意要有深度。
  
  一堂课或某个教学问题的设计意图是想让学生明白什么,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学立意。教学立意是课堂设计的灵魂,“一节课没有立意就只能在知识层面打转”。[1]没有立意,或立意不够深刻的一堂课,不管外在形式上设计多么巧妙,若无法提升学生的能力,无法感染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当前都不能算成功的教学设计。例如,在讲述经济史模块“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这一单元时,如果教学立意仅是“了解近代经济结构变动原因、经过;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阶段、原因、影响”那就是单纯的知识立意,而要是立意为“通过学习理解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主要动力”,则是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科能力,全面地看待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与高考考试说明提及的“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要求不谋而合。再如细节问题立意,辛亥革命这一课,讲到中华民国成立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武昌起义时孙中山不在国内,没有领导参与,也未事先策划武昌起义,但为什么会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呢?”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此前为中国民主革命作了不懈努力,虽然没有现场策划、领导起义,但也应是精神上的领导者,众望所归。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立意很深,既有“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要求,也涵盖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当然,立意的深刻作用于学生的思维还是要通过问题设计才能实现,教师要善于思考挖掘智慧才能设计精巧的问题,实现预期的目标。教师思考深了,走得远了,学生才能思考得深刻,走得更远。
  三、教学内容要有广度。
  新课标高中历史实验教科书与以往大纲版教材相比较,无论是正文,还是辅助文的容量都大大增加。这么多的信息量固然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全部处理,但也应该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尽可能广泛地选取课文的内容,通过各种新颖的课堂活动设计来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判断和提取信息”的能力。那种直接将课文重点、难点知识浓缩,灌输给学生的教学方式是仍旧停留在旧式应试教育的表现,是无法适应高考命题的时代要求的。教学内容要有广度还包括教师要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旁征博引,激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适应高考命题“新材料、新情景”的要求。这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要关注学术动向,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拓宽历史的视野。长期以来,我国历史学界受“苏联体系”的影响,“历史的全部内容就是阶级斗争”[2](P.245)的观念把丰富多彩的历史狭隘化了。受此影响,过去历史教材的编写和教学都大大偏向政治史。法国年鉴学派著名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说:“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近年来高考命题向社会史、文化史等领域拓展的现实,使我们不得不放宽历史教学的视野,不能再一味偏向政治史。此外,还必须不断更新史观和史学范式,将“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范式”等最新史学观念和成果传授给学生。
  四、教学方法要有效度。
  《普通高中历 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历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于是乎,在当前教改过程中,广大一线教师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各种新式教学方法,尤其是各种课堂活动层出不穷。但是,并不是课堂上花样越多越好,有效才是关键。那么,怎样才算有效?有学者将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总结为三个层面:“一是有效果,即这个活动能否完成整个预定的教学任务;二是有效率,即这个活动投入少,产出多;三是两者综合——有效益,这个活动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能让学生有情感体验,能力提高。”[3]据此,笔者认为,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设计怎样的课堂活动,要使教学有效度,必须围绕两个目标,一是要能够实现课标的“三维目标”,二是要能够创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学习兴趣。这两个目标实现了,课堂教学就真正有效了,不但有效果,而且有效率,有效益。学生能力切实提高了,高考命题的“能力立意”就不难应付了。此外,针对近年来高考命题新材料、新情景以及信息量增加的现状,历史课堂还要成为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从而应对高考命题“判断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要求。
   任世江教授说,过去我们一直批判应试教育,现在鉴于高考命题“能力立意”的时代特征,历史课堂教学即便以应试为目的,最终也必然被引向素质教育。研究高考试题,从中分析教学的差距,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让新课程理念得以贯彻,必能将倡导多年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将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任世江 《2011年高考新课程卷第41题的立意及对教学的启示》,《历史教学》2011年第9期。
[2]钱乘旦,王宇博 《换个角度看历史》,四川出版社,2007年第1版。
[3]姚利民 《论有效教学的特征》,《当代教育论坛》 2004第11期。


张雪康,男,1962年3月,江苏吴县,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和高考

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