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淮安高教园区;教育与经济;资源配置
论文摘要:近年来,高教园区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果之一正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合理配置高教园区的教育资源对发挥园区整体优势、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提高办学质量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入手,对淮安高教园区发展中的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成因进行分析和提出建议。
一、淮安高教园区教育发展现状
2002年淮安市政府立足于淮安的长远发展,满足淮安及其周边地区日益发展的高等教育需求,为本地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与江苏省教育厅合作规划建设淮安市高教园区。淮安高教园区是作为江苏省第八个“大学城”而兴建的,是淮安市“十一五”的重点工程,规划设计的总体规模为学生数8万人。2003年10月,高教园区启动运行,经过近5年的发展,目前淮安高教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淮阴工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等院校相继入驻,西安外国语大学淮安学院、市委党校正在建设之中,淮阴艺术学校的规划选址工作初步结束,现有在校学生近5万人、教职工2800人。园区内还建有大型体育场、大型图书馆等设施。园区内的四条大道——枚乘路、正大路、通甫路、枚皋路已经或即将开通,公交线路正在不断增加。月季花园、剑桥佳苑、怡景园、明远雅居等中高档住宅小区已建成交付使用,金榜花园、兴业花苑、天津路商业街正在规划、建设之中。目前,淮安高教园区不仅成为环境优美、园林式的教育园区,也成为适合居住生活的淮安新城区。
2007年3月,淮安市将高教园区并入淮安经济开发区,使开发区的内涵得到进一步的延伸,提高了经济开发区的活力和竞争力。而开发区内的富士康科技、达方电子、大同电子等大型企业的落户,也有效解决了园区内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样,高教园区的人才优势也为企业提高效率、增加效益提供了动力和支撑。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富士康共建实训基地证明了“校企合作”、“订单式”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方法,可使企业人才实现本地化,实现产学研、经科教一体化的运作模式,推动开发区与高教园区共同发展。
为提升淮安市的高等教育规模和水平,探索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淮安经济开发区开展“招商引校”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7年9月同西安外国语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书,双方共同成立西安外国语大学淮安学院,并积极申报独立学院。学院计划占地面积500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至2014年在校学生人数将达8000人。这将是淮安历史上第三所本科院校,也是江苏惟一一所外语类高等院校。2007年12月28日,西安外国语大学淮安学院正式开工建设,并将于2009年9月迎来第一批学生。
南京大学淮安研究院以及淮安软件科技园的规划选址工作也正在进行。淮安高教园区目前已通过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的评估。不久的将来,淮安高教园区将成为辐射苏北及周边地区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工、贸、教一体化的平台。
二、淮安高教园区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对策研究
1.合理定位,科学规划
现有高教园区的功能有单一型和综合型两类:东莞中国名牌大学科技城,主要功能是高科技项目成果产业化;北京吉利大学城、杭州市小和山高教园区和滨江高教园区、华北大学城、暨南大学珠海校区、温州大学城等,主要功能是高等教育和教学。而深圳大学城、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上海大学城等则兼具教学、科研、生产、销售等多种功能。我们认为,高教园区不应仅仅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密集区,还应该是知识型产业的密集区和孵化中心,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策动、推动和引导作用的技术源、思想库和智慧中心。高教园区建设要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高校、企业和社区协同发展的生态环境,在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方面起枢纽作用。此外,高教园区还可以是文化旅游、休闲的新型生态园区。因此,高教园区从规划开始,不仅要注重良好的硬件设施建设、校园环境建设,而且要重视良好的人文环境、生态环境与景观的营造,集中体现出教育城、文化城、生态城、旅游城的风姿,突破现有大学的功能,成为城市新的旅游景点和休闲、娱乐、消费之地。
2.解放思想,整合资源
建设高教园区,解决资金来源是首要问题。目前我国高教园区的投资体制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由当地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建设,然后交由引入的高校管理使用,如省内的南京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等,二是当地政府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有的还提供土地。由企业投资兴建,教育集团或教育投资公司参与,学校以长期租赁的方式办学,实现园区所有权与办学权的分离,如省外上海松江大学城等,三是多元化投入的方式,政府除了政策支持外,还投入一部分启动资金和办学条件,承担共建部分设施建设,将部分教育基本建设拨款改为贷款利息,学校主要通过土地置换、银行贷款等多种措施筹集资金,企业通过后勤社会化的方式参与园区建设。淮安市政府在高教园区建设上应该运用市场化的土地策略。同时,以土地作资本,能使政府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风险。
采用市场化的土地发展策略,关键是要发掘土地的潜在价值并使这些价值尽量掌控在政府手中。首先,政府要在土地价值最低的时候,一次性征足土地,不仅要征得建设大学城用地范围内的土地,还应该征得周边一定量的土地;然后,政府需要继续加大对路、桥、管线、土方等重要基础设施及前期工作的投入,并通过宣传造势等手段,拉动地价的攀升(广州大学城的土地价值至少可升到征地费的4倍以上);第三,政府将部分土地以地产开发的方式回收部分征地及基础设施的投资。对大学来说,政府可允许它们将一小部分土地(例如10%或15%)拿出来进行地产开发,除向政府缴纳部分土地的成本之外,剩余获益可作为大学城的建设资金。与一般的直接投资相比,不仅政府极大降低了投资风险,大学也获得了比直接拨款更为丰厚的回报。即大学和政府是土地增值收益的最大收益者。
3.主动出击,加快国内著名高校淮安分校的引进和建设
高教园区是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相对集中办学的区域,不是新建某一所大学或新举办某一类型的高等教育,而是要将全国或国际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引入这里来办学。在高教园区内,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竞相展示其业已形成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将优良的办学传统、成功的育人模式保持并发扬光大,将优势学科、名牌专业置入大学城,将优秀教师,尤其是名师请到大学城的教室讲台上。因此,高教园区不是低水平、低层次、低效益的高等学校聚集的区域,不同类型的学校在展示自己办学特色的同时,也自然展开着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竞争。淮安市政府制定的《淮安市区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把积极争取国内著名大学在淮安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分校列入中远期规划。目前,西安外国语大学淮安学院的创办仅仅作为试点。我们认为,应把争取国内著名大学在淮安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分校列入近期规划。首先,淮安市政府应主动出击,多方联系,尤其是北京、南京的著名大学。其次,对引进的国内著名大学要给予政策优惠,服务周到。如,土地免费使用或低成本划拨、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等。
参考文献:
[1]高新发,胡赤弟.高教园区应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1):21-23.
[2]李素珍.冯文全,黄育云.教园区发展中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50-153.
[3]郑亚娟.高教园区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4,(13):25-27.
[4]贾少华.依靠市场、服务市场、创立办学新模式[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2,(4):137.
[5]荆娴,郑亚娟.中美经济与管理学教育比较与启示[j].经济问题,2002,(11):91-93.
[6]章新.玉溪建立高教园区的思考[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1,(2):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