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构建和谐单位是一种实践境界

2015-10-05 14:1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和谐社会,始终是古今中外有识之士的理想追求。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和谐单位的构建。构建和谐单位,是一种实践境界,具体表现在:抓和谐,是一种发展境界、一种思想境界、一种生存境界和一种文化境界。

关键词:和谐;和谐单位;实践境界
      从《周礼》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到孔子的“大同世界”;从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公社”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和谐社会的探索,始终是古今中外有识之士的理想追求。
  
  一、和谐社会的历史演进
  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多种和谐社会的理想模式。道家以“小国寡民”为梦想,主张无欲、无为、无争;墨家以“爱无差等”为梦想,倡导兼爱非攻、尚同尚贤;佛教以“善地净土”为梦想,强调同体共生、乐善好施。还有陶渊明以田园诗人般的情怀,描绘了浪漫主义的“桃花源”图景;洪秀全等人以拜上帝教的名义,踏上了通往“太平天国”的征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儒家孔子提出的“大同世界”,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理想的最高境界。
  在西方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多种和谐社会的模式。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提出“混合政体”。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提出的“和谐制度”下的和谐社会模型。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社会主义试验——“新和谐”社会。1871年,法国共产党领导工人阶级建立的“巴黎公社”。
  今天,中国共产党人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建立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二、和谐单位的基本状态
  和谐,是矛盾运动的平衡状态。她是运动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纷繁中的有序、多样中的统一。和谐状态是解决矛盾、化解矛盾而非掩盖矛盾、回避矛盾的结果。积极主动地认识差异、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以实现矛盾运动的良性互动与平衡发展。
  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和谐单位的构建。笔者认为,和谐单位应该具有两个层面的基本状态:就整体层面而言,在这样的单位里,有一种安居乐业、富足祥和的发展境界;有一种和谐共生、和衷共济的价值理念;有一种海纳百川、相互包容的生态氛围。就个体层面而言,在这样的单位里,工作很热爱,心情很舒畅,发展很自信。
  
  三、和谐单位的构建途径
  (一)抓发展,促和谐:和谐是一种发展境界。
  和谐是发展的条件和境界。和谐,是社会系统中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非对抗性矛盾状态的动态过程。它不是静止不动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变革中的和谐,是发展中的和谐,是社会流动中的和谐,和谐在矛盾运动中推动着发展。家和万事兴,没有和谐,就没有事业兴旺发达。和谐,是事物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稳定条件,是发展的一种归宿、一种境界。
  发展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事业发展,是一个单位的和谐基础。如果事业萎缩萧条,前景堪忧,单位就会人心惶惶,一盘散沙。连生存都成问题的单位,是毫无和谐可言的。只有在物质财富不断增长、日益丰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单位经济发展了,才能让职工精神愉悦、风气淳和、幸福安康。要构建和谐单位,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夯实坚定的物质基础。
  (二)抓思想,促和谐:和谐是一种思想境界
  和谐,必须是人们在理想信念和思维品质上的协调与融合状态,综合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理性思维和价值取向上。没有思想上的和谐,就难以形成共同的理想、统一的意志。只有实现思想上的和谐,才能确立单位职工群众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进而产生推动单位发展的巨大潜能和合力。
  首先,突出抓好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单位和谐的关键是领导班子的和谐。构建和谐领导班子,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关键所在。要构建和谐领导班子,可以从两个层面着手:一是领导班子的执政思想中要始终坚持和谐的执政理念;二是领导班子要讲政治、讲正气、讲团结、讲责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思想上的共鸣、行动上的统一。
  其次,大力加强职工群众的思想引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样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的特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涌现出许多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正确面对工作压力、开展人生规划等方面早已进入了现代人的视野。通过注意和分析职工群众的思想动态,加强信息沟通与反馈,实施思想引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正确处理好单位干群之间、群众之间以及先富与后富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在单位形成一种相互包容的工作氛围,并促使职工群众形成一种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目标共识,从而实现思想上和谐。
  (三)抓民生,促和谐:和谐是一种生存境界
  关注民生。民生是和谐之本,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和谐单位的重要特征。关注民生,体察民情,传达民意,是党员干部的工作职责,是单位关系和谐的重要途径。职工群众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皆是民生,不可小视,特别是要重点关注和改善收入、福利、住房、职工发展条件等紧要民生问题,不断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关爱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在单位发展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关心和关爱。要给他们以实际的帮助,特别是在收入分配方面给予特别照顾。要学会尊重弱势群体,切实为困难职工把小事办妥、把喜事办好、把难事办成、把大事办漂亮。从而,在单位形成一种和谐共生、和衷共济的生存理念与生活氛围。
  
  (四)抓文化,促和谐:和谐是一种艺术境界
  建设和谐单位,需要和谐文化巩固思想基础,需要和谐文化促进单位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和谐文化化解矛盾、调节关系。和谐文化不是自然产生的,需要认真发现、逐步建设和长期总结的。塑造单位的和谐文化,要以广大员工的认可和付诸行动为前提,必须着眼于弘扬和培育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作为地勘单位,更要着眼于地质文化特点,丰富单位文化建设内涵。
  首先,培育地质人的淳朴文化。积极培育地质人的淳朴文化,有利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淳朴的人自然就高尚了。在我们系统,蕴含着深厚的淳朴文化,积极推进地质文化工程建设,引导教职工从这些淳朴文化中充分吸收养料,让地质文化深深烙印在每一个教职工的心理。
  其次,弘扬地质人的“三光荣”精神。“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精神,是我国地质工作者经过半个多世纪艰苦创业、开拓实践蕴育形成的精神财富。这是我们的精神优势,需要坚决继承和大力弘扬。
  最后,培育地质人的和谐作风。树立和弘扬正气,鼓励支持想干事的,表彰褒奖干成事的,形成奖优罚劣的机制。要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营造一种“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氛围和机制,培育地质人的和谐作风。唯有如此,单位的人气才会旺,事业才会兴,才能迎来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