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浅析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改革思路

2015-10-04 15: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思维方式;包豪斯;市场的需要;教育资源;课程设置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落后于现代设计的实践,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的问题,提出了树立全新思维,整合教育资源,充实教学内容,整合课程设置等解决问题的思路。
  
  高等教育,历来就是出人(培养社会需要人才)、出理论(总结和建立专业理论体系)的地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也不例外。现代设计的实践,要求艺术与设计教育积极回应社会的这一要求,尽快建立起,适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一、转变思维方式
  教育体系的改革主要是思维方式的改革。不论是教授者还是被教授者,其思维都要进入信息时代,以全球化的眼光去选择知识。教育改革不但要有新的知识内容,还要有新的知识传授形式;具体地说,就是从“内容”到“形式”必须体现社会化、信息化、智慧化、创意化。对于设计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来说需要塑造的不是形式,而是思想。中国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但本质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我们总是用过去的眼光和方式来解决当前的问题。这种教育对于我们民族的长远发展毫无益处。
  1.包豪斯的经验
  20世纪以来,包豪斯几乎成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成功的代名词。包豪斯的实际影响,以及它所具有的广泛积极指导意义,早已经超出了它本身的工作效果和教育成就。那么是什么使包豪斯能够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呢?简而言之,就是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包豪斯的出现,是现代工业与艺术走向结合的必然结果,它是现代建筑史、工业设计史和艺术史、艺术设计教育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包豪斯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紧随社会进步,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创立新思维。
  2.市场的需要
  任何改革,当然也包括教育改革在内,都是对不适应新形势的旧体制的改造,从而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新体制。改造旧体制,建立新体制,首先就需要思维方式的转变,没有这个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就不可能建立起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体制。对艺术与设计教育而言,转变思维方式,更是刻不容缓。这是市场的需要,也就是说,客观形势逼迫艺术设计教育必须转变思维方式。
  据调查,有些学校的教学内容(共同基础课除外)几乎十年没有变动。令人可畏的是将落后时代的观点向今天的学生传授。某大学工业设计系教师向考察的日本设计教育专家提出“设计时是先考虑功能还是考虑形式。”回答是“哪个都不是。首先要考虑能卖出去的设计。”在以营销为目的进行设计的今天,同十年前供小于求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功能决定形式的时代已经结束。大多数产品由于电子技术的导入,产品的功能是通过电子元件得到了解决。造型设计是如何体现功能的呢?美国大学教授的教学内容每年都不一样。日本千叶大学工学部?工业意匠学科?人间工学的教授们提出:“设计师不仅考虑设计的硬件问题,更应该考虑设计的软件问题”。日本各大学的教育理念中常提到的一句英文是“communication”意为“通信、传达、交换、交流、传意”。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科之间的交流,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国际之间的交流等对于信息社会的今天是极有含义的概念。
  二、整合教育资源
  1.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与艺术应该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艺术设计,归根到底是通过艺术与科学共同的合成手段,创造着人们的全新生活,在这全新生活里,体现的就是一种文化。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因为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所以才能在世界上取得今天的可圈可点的艺术设计成果;靳埭强、韩美林等人,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也决不可在申奥会徽的竟标中,一举夺魁。
  那么,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接受完整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同时,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与艺术的熏陶呢?这里提出三种可资借鉴的方法,供大家讨论。
  第一种方法,可以在每学期,规定出若干的专题讲座,系统地、概论式地对易学文化、老庄哲学思想、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词、曲、赋等,进行专题讲座。这种专题讲座,要有知识性、趣味性、针对性。
  第二种方法,可以不定期举行学术报告会,就某一课题,或者某一方面内容,进行学术讨论。
  第三种方法,可以由任课教师,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召集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在接受一种新知识后,有机会反刍消化,并且有机会通过讨论,产生一些新奇的艺术或设计灵感。
  2.现代科技成果应该反映和促进艺术设计教育水平的提高
  信息社会,高新技术在层出不穷的涌现,譬如电子艺术、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正在冲击着传统艺术的载体;材料科学的进步,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促使产品的加速更新换代;建筑科技的发展,也正在使智能建筑、生态建筑走人们的生活,等等这些,逼得我们应顾不暇。站在时代前沿的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再去传授手工艺时代的技法。至于那些已经变成历史知识科技成果,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到艺术史,或者设计史里面去讲,也可以作为常识性知识讲授,但不必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

  三、充实教学内容,整合课程设置
  第一,承认艺术设计学科的相通性,加大共同性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产品设计(包括建筑、工业等等)、平面设计、环境设计、装置设计等等,在艺术设计这个大概念下,大范畴里,它们之间的总体共同性,远远大于个体差异性,从理论上讲,它们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更多的体现在它们各自的不同工艺上,而这又是它们各自学科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所以,加大共同性课程的设置,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培养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必须的。这种加大,不但要有广度,而必须要有相当的深度。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学校受到更加完整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同时也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表现了明显的市场取向意识。
  第二,在共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各自深化的专业。在接受比较全面、完整的艺术设计学科教育基础上,由学生自己根据各自的喜好选择不同的专业课程,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不必事先划定更细的专业界限。此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艺术设计专业总体知识,也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就业选择。
  第三,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与艺术教学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与艺术,应该说,在某种意义上,是保证设计师创造力的必不可少的功底,我们应该在现代设计教育上有所充分的体现,增设这方面的课程,加大这方面的教学力度。
  第四,在学习和掌握传统艺术设计知识的同时,应该提高对新媒体这个艺术设计载体的认识。这就是说,要积极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能够使学生熟练运用高新技术工具和表现手法。我们的艺术设计与市场结合的那么紧,与工业化结合的那么紧,这本身就要求我们的现代设计教育,把最新的科技成果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来。这方面,一要提高认识,二要加大投入,三要全面推广。
  第五,加大材料科学的教学力度。对于现代设计来说,材料的掌握和熟练运用,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在产品设计上表现得更为突出。譬如建筑设计,没有对新材料的认识和熟练运用,就不可能设计出集艺术与科学一体的优秀作品来。信息时代,材料科学发展很快,一个面向未来的设计师,必须及时的掌握它的变化,熟练运用它的优越性能。
  第六,加大实践课程的内容、方式和课时。现在我们过于强调“学院化”教学,在教学实际中,常常把实践,或者叫实习,当成儿戏,流于形式化。教的不认真,学的很马虎,根本起不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增强理论教学知识的效果,这几乎成了中国内地学校的通病。事实上,这种必要的实践课程,对艺术设计这门具有较强应用性质的学科,是非常必要的。前面已经讨论过,这种实践课程,今后可以走与企业和社会联合的路子,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做,而且做出的东西就叫它成为产品,进而成为市场上的商品。这是一种主动的实践教学方式,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过去被动实践教学带来的不良因果。
  四、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设计教育可以成为艺术设计的制约因素,也可以成为艺术设计的促进力量。这一点,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教育模式、教育体系是否适应时代的要求,取决于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是否能够及时树立全新思维,整合教育资源,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新世纪出版社
  2王受之.《世界工业设计史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3伍江.《现代设计的源泉-访问包豪斯随想》.《设计新潮》2001.1
  4朱铭、荆雷.《设计史》第120-123页.山东美术出版社
  5沈祝华.《设计策划》第56-58页.山东美术出版社
  6荆雷.《设计概论》第126-129页.河北美术出版社
  7田自秉.《工艺美术概论》.知识出版社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