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这个公式明确告诉我们:教师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
通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我认为:每一名教师在教学中都要真正有效地利用好教学反思,优质高效的课堂离不开教学反思,优秀教师的成长也离不开教学反思。那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才能切实有效、事半功倍呢?
一、合理有效地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根据反思环节的不同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教学后的反思。
1、教学前的反思——边预设边反思
每一名教师都会有这样同感:从一个教学活动方案的初步形成到真正付诸于实践,我们常常会一次次地否定、修改,尤其在公开活动的时候。其实这样不断否定、不断修改的过程,就是教师在不断进行教学前反思的过程。它让我们更关注学生的经验,更认真地研读教材,更准确地把握教学活动的目标、重点和难点。
(1)教学前反思侧重于教学活动的目标和价值。
教师在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活动的时候都要不断地思考:开展本次活动对推动学生当前有效发展的价值在哪里?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选择这个教材?开展这个活动能解决什么问题?能达到什么目标?可以选择哪些关键的素材、资源、手段、方法更好地达成活动目标?……
(2)教学前的反思要关注学生的经验。
在教学前我们必须对学生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哪些学生有哪些经验?哪些学生对哪些衔接知识有欠缺?哪些学生最具有挑战性的经验是什么?哪些学生的经验怎样才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展示?哪些学生的经验怎样才能梳理提升?哪些学生的经验怎样才能迁移运用?
2、教学中的反思——边教学边反思
教学中的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实际上是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及时主动地根据学生的兴趣、热点、生成问题以及学习状况调整教学活动的方案和策略。
教学中的反思要聚焦在活动中动态生成的事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育现场学生自发生成的事件或者突发事件,及时进行价值判断,调整预设计划,灵活地反馈应对。根据学生对教师预设问题的反映进行瞬间反思与问题调整是影响教育活动的关键。当学生对教师的问题不感兴趣,或者不知所云、答非所问,或者答案总是处于同一个层次、同一个角度,活动就会出现“冷场”。这时,教师就要即刻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学后的反思——反思付诸于行动
教学后的反思要在教学活动后进行,这样可以及时把活动中未发现的问题、教育现场生成的问题或者教师间智慧碰撞的火花等记录下来,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1)教学后的反思可注重分析活动效果与预设意图的相近性。
教师在活动后可以问自己: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成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哪些环节或哪些问题突破预设,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收获?如果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教学后的反思可侧重分析教育现场及时调整或活动后还需调整之处。
教师在活动后可以问自己:今天活动中我哪些地方做过调整?为什么要调整?怎样调整会更好?
二、以教学反思来发现问题
反思到底能给老师带来哪些好处呢?假如今天的教学活动秩序混乱,或者学生浮躁,我就会问自己:是哪些材料让学生不感兴趣?是材料让这组学生觉得缺乏挑战性么?是材料不合理么?……我会从主观上更多地找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学生。所以,我觉得反思让我增强了问题意识。
教学反思让教师产生了问题,问题也使老师产生了许多困惑。什么是新型的师生关系啊?如何提高有效的师生互动啊?教师怎样提问啊?生成课程与预设课程如何协调啊?教师如何适时接过学生拋过来的球啊?……所以,教学反思让我想了许多过去没有想过的问题。
三、用教学反思升华自身的教学
教学反思要“思”之有理。这里的“理”特指思出的道理、思出的门道、思出的规律,其实质就是反思的层面由“现象”向“本质”升华,其过程就是教师的角色由“经验”向“科研”转型。
教学反思必须在先进理念的支配下进行:在目标上,要由“单一”向“三维”转变;在内容上,要由“书本”向“生活”转变;在教法上,要由“灌输”向“引导”转变;在要求上,要由“统一”向“差异”转变;在训练上,要由“结果”向“过程”转变;在评价上,要由“评判”向“诊断”转变。只有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扎根于心底,反思才会“一览众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