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5-09-22 08: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传统的语文教学侧重知识的积累,在课堂上,教师通过一支粉笔打天下、说天下,学生则是像张了口的口袋,一味地接受,我想这种教学方法的缺点是不言而喻的。当然它也有优点,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深受教师的观点引导,具有很强的顺从性,课堂比较安静,利于教师知识系统化的讲解。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我认为,语文教学走向“指导学生审题、读记想相结合、情境相互融合、写作与生活”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指导学生审题

题目是课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常是课文内容或中心的高度概括。人们常把眼睛比作心灵的窗户,题目可以说是文章的“窗户”,我们往往可以透过这个“窗户”去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把握课文的中心。“从题入手”,就是阅读一篇课文首先要审清题意,判断课题的中心词。“看题思文”,重点是“思”,看了题目后想知道课文写了些什么内容,是怎样一步步写这些内容的。“扣题读文”,紧扣题目再仔细读课文,看看课文内容是怎样紧扣题目叙述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紧扣题目展开的。同时,还要检验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否与文章中写的内容一致。找出文中与题目关系密切的语句,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审题,还能帮助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会,更容易理解文章的思路。当然,由于题目的类型不同,形式各异,所以指导学生审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多动脑、多思考,根据题目的实际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就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果,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读记想相结合

大部分课文都是寓思想知识于形象之中,语言生动,情趣浓厚的文学作品,是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工具。

1、朗读课文,如果能让学生把这些声情并茂的文章真正吸收消化,活学活用,无疑会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古人非常重视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正是古人对朗读作用的形象说明。学生能否从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关键是老师首先能读出文章的韵味,从老师朗读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而后,老师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以读为主;让讲析恰当地结合起来交叉进行,使学生深入地了解课文,最后再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读得准确,读得流畅,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并边读边体会,让课文的情景,人物活现于脑海之中。

2、抄记听记,笔记是古人读书的方法之一。教学中名篇精段,古代诗词等课文,是学生抄写或听记的重点。听记,让学生边听老师朗读边认真记录重要的内容,这样,会让学生看得更认真、听得更清楚、理解得更透彻、记忆更深刻,促使学生听记、记忆和理解能力同时提高。

3、产生联想,教材中所选的大部分课文,除了语言规范,思想健康外;现代生活气息浓厚,更注重对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课文读熟了,但有的学生很难真切体会,而生活是那样的绚丽,有声、有形、有景。如果引导他们联想,把文章和现实生活中耳闻目睹的相似事物或相反事物联想起来,进行正比与反比,很快就会在比较中领会课文意境。

三、情境相互融合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揭示了语言文学创作的内驱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道明了文学作品撼人心魄的内在感染力。只有对作者倾注于文中的情有了真切的体验,产生了情感共鸣,读者才能受到教育。情,是指教师讲课时的语言之情,语气之情和动作之情。教师是带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眼里都是“情”的“化身”。当然,语文教学中、课文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才是情之所在。教师讲课的言行只是辅导作用。课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都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那些表情表意比较深刻的词句,认真地品味,从词句的理解升华到感情,从而产生共鸣。境,指教师在教学为学生创设的环境,即教师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讲课时或用图片或用多媒体或安排学生模仿表演文中的内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熟悉课文、理解课文。

四、写作与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热爱生活、研究生活,才能获得写作的素材;只有勤苦攻读群书,才能写出不同凡响的文章。

1、对生活的切身体验是写作的一大要素。曲波同志有东北剿匪战斗的亲身体验,他虽然没有直接参加与座山雕的战斗,但他掌握了这场剿匪战斗的第一手材料,并创造性地继承我国古典小说传统的艺术手法,写出了《林海雪原》这样一部不朽的作品。杨沫同志直接参加了当年风云变幻的学生运动,在大革命的浪潮中经受了洗礼,由此创作春震撼世人的《青春之歌》。

2、通过阅读取得间接生活经验也是写作的一大要素。写作与阅读是一对孪生兄弟,而实践又是作文的主要途径。陆机说:“伫中区以会览,颐情忘典故”。著名的古代文学家韩愈,“自五经之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可见古人的写作成就与阅读分不开,他们是从前人的作品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用间接的生活经验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3、中学生作文应当生活的主体,同时还应博览群书。为什么中学生写起作文来,总感到无从下笔,要么对照范文“改写”,要么就苦思幂想“榨文”。这样一来不是千篇一律,就是空话连篇,缺乏真情实感。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于把自己当做生活地客体,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冷眼旁观,不假思索。中学生应把自己当做生活中的主体,去认识生活、参与生活、研究生活,这样才有真情实感的写作。生活积累的同时,更要注意积累语言材料。他们还应多读书,读好书,读出作者的思路和方法。中学生光有写作的冲动还不行,要有明确的写作目的、思路,这是主题和结构的问题。对生活和认识准确了,思路清晰了,那些储存在记忆中的词汇,就会逐步为你所用,为你表情达意服务。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做一个出色的学习策划者、组织者,做一个导演。而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教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提高效率。当然,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要寻求一个最优化的教学模式,领悟课改的精髓还有待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