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方式

2015-09-02 08:5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语文教学,应该将情感意念、人文精神、道德良知的教育融入文学修养的培养中。在语文学习中能让每一位学生能充分表现自己的情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真善美与假恶丑,这才是成功的教学。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语文课是情感课,语文课堂更是一块滋润、培育情感的教育艺术园地。怎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
  一、积极开发和利用教材中蕴涵的情感因素
  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作品都是情文并茂的精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蕴涵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情感因素进行语文教学,能够使课堂“情绪激昂”“寂静无声”“兴高采烈”“悲凉凄苦”,以此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特定的刺激情境中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进而陶冶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可以说,这些作品都是作者自己的血和泪凝集而来的,是感情的海洋。冰心说过:“文章写到了有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他所描述的人、物、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他的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东抄西袭的语言,乃是代表浓厚真挚的情感,独特的语言。”(《关于散文》)在水一般清澈的冰心的散文中,我们不是可以感受到火一样炽热的感情波涛吗?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极富感情的内容,引导学生历经分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感染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叩开他们的情感之门。
  二、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情境,渗透情感
  (一)利用教具创设情境,进而注入情感教育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教师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可以借助诵读、音乐、图片、录像、幻灯、多媒体课件等灵活多变的情境教学手段人为创设一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创设情境的妙处在于以境育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闻其声,状其形,表其情,达其意,产生与这一情境相联系的情感体验。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落实知识目标的同时,不要忽略了德育。在课堂上不但要倾注自身的丰富情感,还要借助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以情激情,以情促悟,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二)加强阅读,深化情境
  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范读或者课文录音,学生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把学生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富于感情的朗读也有利于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意境。首先必须要求教师的范读要融之以情,根据教材蕴含的情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义正辞严,或清新愉快。在朗读中,激发学生的情感,领悟真谛。
  (三)发挥想象,体味情感
  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想象、补充,丰富作品所提供的画面,让具体形象在头脑中“活”起来。教师还要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作品的形象加以补充和发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浮现出相应的情感画面,从作品展示的鲜明、真实的生活画面中领会作者的情感,爱作品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
  三、以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心灵
  语文作为语言文学课,它始于情终于情,因而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应饱含热情,力求以最简洁明了的语言,绘声绘色,绘情绘景,生动而形象地传达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语情”中感受到作品的美,激发他们对作品的情趣,这时,学生的学就会变被动为主动。良好的教学语言,是触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也最有利于学生口头能力的提高和书面表达能力迁移。因此,教师应尽量用新颖、优美、恰当、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组合自己的语言,力求新鲜、丰富、生动、洗练,既有情有味,又有艺术性。这样,学生就爱学乐学,在教师优美的语言氛围中,自觉地融入到语文教学情景之中,情感也就必然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在写作实践中培养情感
  作文的真情实感,无疑会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无限生命活力。其中随笔是一种师生交流的好形式,是教师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健康丰富情感的重要渠道。在课堂上的即兴随笔,能迸发出情感交流的火花。教师要提供有感可发,有话可说的情境或话题,引发学生的情感。再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导给学生,使之“亲其师而信其道”。课堂下的随笔更成为倾吐自我情感的载体和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
  也许,情感教育很难用数字来检验其成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忽视情感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不善于进行情感教育的语文老师不是一个好老师。让语文课多一些情感,引导学生多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解读、感悟那一篇篇充盈着作家丰富情感的文章。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去感悟作品、感受真知,这才是培养学生具有真正自学能力的根本途径。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