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教育学不能从抽象的理论论文或分析系统中去寻找,而应该在生活世界中去寻找。”马克斯·范梅南的这席话道出了教育实践者的心声,教育学是复杂而鲜活的,当清晰的理论和严谨的思辨无法说清中小学一线教师对教育学的体验和感受时,教师需要有自己的话语方式——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就是讲述、分析教师自己真实的教育教学故事,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的深度描述、分析与反思,发掘或解释隐含在事件背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信念。但部分教师对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在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本文对此进行讨论。
一、教育案例、教育叙事写作问题的检视
(一)概念不清
一些教师不理解教育案例的内涵,误认为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加简短的反思,就是教育案例;还有的将论文、研究报告作为教育案例。另一些教师秉承“求实”的态度,不加选择地记录一切琐事,教育叙事由此成为零散、偶然的教育表象的“大杂烩”。这样的教育叙事只是感性的记录,缺乏逻辑条理,也就无法诠释出教育教学的内涵,更不可能提炼出发人深思的教育主题。
(二)选题不当
选题,是写作的前提,也是文章成败的关键。就教育案例、教育叙事的选题而言,即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实例,实例指真实的例子。归纳起来,教师写作此类文章时,选题易出现以下几类问题:
实例不典型。教育案例、教育叙事需要典型的实例,就是具有较强的普遍性又有独特性的教育教学事件,它是具体、个别的,又能体现重要教育价值或教学意义。它是个性与共性、具体性与普遍性的有机统一。教育案例、教育叙事通过描写有代表性的教育教学事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言行,传播特定的教育教学理念,并促使读者产生共鸣。但若文章选取普通、参考价值不大的实例,就很难启发读者。如幼教方面缺乏典型性的一些实例,多为“孩子挑食、胆小、调皮”等问题。德育方面,则是千篇一律的“师爱转化后进生”。
实例无问题或问题解决过程。教育案例、教育叙事主要呈现问题(冲突)或问题(矛盾)的解决过程,以供读者借鉴学习。有了问题或问题解决过程,文章才能展现实例的动态演进,引起读者的多元思考。但一些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没有提出任何问题,更没有问题解决的过程。如《颜色排序》实例仅为200字,简单讲述了一个中班孩子做颜色排序的活动;接下来就是泛泛而谈,颜色排序的活动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等。缺失问题及其解决过程的实例又能给读者什么启示呢?
实例反映了错误的教育观念。教育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有其客观规律,如德育、智育、体育三者的关系,学生学习的规律,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教育案例、教育叙事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更新读者的教育教学理念,加深对教育规律的理解。但有些文章选取的实例有科学性错误,违背了教育教学的规律。
虚构实例。教育案例、教育叙事写作的前提之一,是真实的事件与场景。它们“面向教育生活本身”,需如实地向读者讲述已经发生的故事,而基于真实的教育教学实例的深度描述与分析的文章也才有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但一些教师为了文章出彩,便虚构故事,杜撰文本。别人的课堂飞进了小鸟,我的课堂飞来了蝴蝶;别人帮助智残的孩子,我就援助身体残疾的学生……这样的文章缺失了真实的实例,也就远离了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所必需的真实的教育经验与体验。
(三)写作有误
文不对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明确、精练、易懂,用精辟的语言阐明作者探索的问题,正确地表达文章的中心内容,加深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教育案例、教育叙事写作方法不同于论文,标题应为文章的主题,可表述为反映文章主题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教学问题、一次课外活动等。部分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标题与文章内容脱节。
文章无主题或主题不集中。“主题”就是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核心。教育案例、教育叙事需要主题与聚焦,有了主题,教育案例才能深刻诠释教育意义,与读者进行经验分享;教育叙事同样应聚焦于一点,文章始终贯穿一个主题,才能准确、鲜明地深挖实例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没有主题的教育叙事是支离破碎的片段,还有一些教育案例选取的实例过多,且各个实例之间的关系不紧密。这样难免顾此失彼,其教育意义的阐述也只能是蜻蜓点水。
叙述不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dylw.net完整,描写粗糙。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描述的是鲜活跃动的教育教学生活世界。教育案例、教育叙事只有首尾连贯、深度地描述人物形象、言行等,才能使读者“回到”当时的教育生活的情境中。读者在分享他人信息、知识、经验、思想、智慧的同时,唤起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而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粗糙的文字会使人无法感知丰满的教育者与受教育形象及其内心的感受,很难“重返”当时的真实情境,更不可能触及内心的教育理念。
理性分析缺乏深度或脱离实例。教育案例要对实例进行分析或评价,深挖其教育意义。分析需紧扣实例所呈现的问题,评价要有明确的目的和焦点,针对具体问题展开分析议论、找出对策,并写出这样做的教育理论依据。如成功的做法,成功在哪里?为什么成功?其科学依据是什么?教学的遗憾,是什么造成遗憾?是教师主观还是客观的原因?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怎样处理。再如,分析实例中的人物为什么会采取某种行动解决问题,其后的教育意义又是什么。
但遗憾的是,部分教育案例反思肤浅,出现了以下问题:其一,分析浮于表面,缺乏一定的理论依据。其二,分析与实例内容脱节,无针对性、空发议论,使实例与分析成了“两张皮”。
二、教育案例、教育叙事写作问题的解决
(一)澄清概念
教育案例是对具有问题性、故事性、典型性的教育实例展开的理性分析。具有如下要素:首先是已经发生的“实例”;第二,实例含有真实问题;第三,实例有曲折的情节和矛盾冲突;第四,实例是普遍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第五,在实例
的叙述之后或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有对实例的分析或评价,而这种分析和评价是对实例意义的开掘[1]。
“教育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教育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教育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同样是对教育情境的描述,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教育案例是根据撰写的目的有所选择的。教育案例与论文的区别: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来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上来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2]研究报告是课题研究完成之后,研究者反思研究过程、总结研究成果的一种方式,是对研究方案中假设的验证,重在阐述做了什么,怎么做,得到了什么,达到了什么目标等,有其较固定的格式。
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陈述的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德育活动和教改实验等教育实践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故事,陈述的是具体的、情境性的、活灵活现的教师经验世界,记录教师心灵成长的轨迹,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真情实感[3]。
教育叙事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日志、周记、随笔、书信、博文、微型传记和访谈记录等。有国外学者指出,教育叙事,是对真实的教育故事进行多次选择(以便于更有效地承载意义)与严谨重构(以便于结构能更有效地表现意义)的叙述。
(二)选择具有问题性、故事性、典型性的教育教学实例
选择一个什么事件作为教育案例、教育叙事的实例呢?从内容来看,可以是教师与课程、教师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事件……具体地说,教师可以选择存在于教育生活中但一直没有解决、困扰自己的问题,如某种教育冲突、教育困境、教育困惑等,以引起读者的心灵共鸣;也可就某个教育事件做一些追踪记录。或者是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dylw.net日常教育生活中意外的、反常的或突发的事件,如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等,以激发读者的兴趣。可以写教师自己、学生或学校同事的故事。事件可以是一个完整的教育故事,也可以是围绕文章主题的一个或几个教育故事的片断,但事件一定是具有问题性、故事性、典型性的教育教学实例。
(三)教育案例基本结构为“实例+分析”
从文章结构上看,教育案例一般包含三个方面:背景、问题和问题解决过程、理性分析。其一,背景,即实例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等,主要说明实例的发生有什么特别的背景或条件。其二,问题或问题解决过程。如作者在某种情境下遇到一个什么教育问题、涉及了哪些人物及其关系,要详细刻画人物外貌、言行、心理活动等,描述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问题的发生、具体的解决过程。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需浓墨重彩地描述。如文章围绕了一个教育教学问题展开,可以写“我”遇到了什么问题?是在什么情境中遇到的?怎样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什么意想不到的情况或又发生了其他什么问题?整个过程顺利吗?过程中,“我”有哪些感受,如喜悦、失望、沮丧,等等。其三,理性分析要紧扣焦点问题展开,深度挖掘文章的教育内涵,阐述需提升到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理论高度,提炼一些普适性的教育教学原理。教育叙事结构与教育案例类似,只是减少了分析。
教育案例、教育叙事还需有主题。主题一般内隐于文章中,来源于一个或几个教学事件。教师必须深入教育教学现场,获取大量的实际的材料,再从中提炼主题。同时,主题又统帅所有的写作素材。作者依据文章的主题,决定写哪些线索,深度描述什么内容与某个人物,深入挖掘哪些方面、如何挖掘等。
教师在写作教育案例、教育叙事的撰写时应遵循一些常规的要求,但又不能拘于成规,可根据实例、文章主题等做适当的调整或变动。
(四)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dylw.net文章写作需深度描述
从文章写法上看,教育案例、教育叙事需要深度描述。作者通过对事件、人物、场景的深度描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事件的全貌,以勾起读者的回忆,引导读者反思自己的经验,并归纳其中的教育意义。兹举例说明。
浅度描述:2008年,我调动了工作,来到了另一所幼儿园,担任幼儿园业务管理工作。
深度描述可能是这样:2008年,由于工作的变动,我离开了自己工作19年的单位,调入了另外一所幼儿园,担任幼儿园业务管理工作。从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变为指导一线教师的人,角色的转换让我日常工作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这样的变化,我心中既慌乱又期待,一方面,对于岗位变动后教师能否认可自己的指导有疑问;另一方面,又对自己长期积累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充满了自信与期待,期望将自己的所学所得,毫无保留带给所有的教师,希望教师在我的指导下能够有长足的进步[4]。
对比发现,深度描述不仅说出了“我”工作发生了变化,而且写了“我”心中的顾虑与期望等,为下文“我”的行动作铺垫。
英国学者邓金认为,深度描述有以下特征:“描述行动的来龙去脉;交代行动是在何种意图与意义的作用下组织起来的;追踪描述行动的变化与进展;将行动描述成可以细细解读的文本。深度描述把握事件参与者的行动,说明其行动的意图和情境,以便揭示隐藏于行动之中的意义”。[5]
参考文献:
[1]刘永和.教育叙事:使人“有所感”[J].教育科学研究,2010,(1).
[2]张肇丰.谈教育案例[J].中国教育学刊,2002,(4).
[3]刘永和.案例研究:反思型教师成长的“金光大道”[J].教育科学研究,2009,(1).
[4]陈静.好与不好,与我无关吗?——谈教师成长的启迪,南京市2011年教育案例、教育叙事选编.
[5]丁钢.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81.
(作者单位: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南京 210002)本文选自《教育科学论坛》2014年第5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