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如何打造一堂成功的小学信息技术公开课

2015-07-28 18:3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19-0034-02
  如何打造一堂成功的小学信息技术公开课,笔者将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先是“排除万难”,即剖析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困难所在及解决方案;而后“厚积薄发”,即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上,轻松上好一堂成功的信息技术公开课。
  一、排除万难,让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
  (一)让学生重视信息技术课
  首先,由于家长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该学科的看法。不少家长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常出现直接或间接弱化信息技术学科重要性的现象,以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降低了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在与不少学生交谈中,笔者听到了诸多类似“语数老师的课一定要认真听,作业要及时完成,其他学科的无所谓”、“会打电脑就可以了,不要花太多时间”、“信息技术课就应该是玩的课,放松的课”等表述。多数学生在家长的引导下,只知道要注重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学习,却不思考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针对家长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误解,笔者借助各种机会向家长宣传学习信息技术的必要性。例如:在近两年的六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存在打字的困难,可想而知,这些学生平时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微乎其微。而对计算机操作一无所知的学生,相比其他学生,在完成课堂操作任务时,显得尤为吃力。笔者在辅导这部分学生时,一般先让其明白自己缺乏操作经验的问题所在,并通过学生让家长明白平时加强计算机操作和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性。
  其次,班科任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态度,也是影响学生对该学科看法的重要因素。班科任教师若注重信息技术课,则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较浓厚;反之,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将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
  针对这一因素,笔者根据出现的课堂情况,与该班级的班主任进行交谈,找出问题所在,并改变班主任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认识,继而使学生重视信息技术课。
  此外,在平时的课堂中,笔者借助各种机会向学生讲解信息技术的学科性质和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意义,通过言传身教逐步地让学生从观念上改变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偏见。
  (二)让信息技术课稳定开展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发现信息技术课能够稳定开展的班级,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高,知识连续性强,课堂秩序较稳定。根据教学计划,每个班级每周开设一节信息技术课。毋庸置疑,较之语数教师,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少,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较迟缓,甚至十分困难,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是课堂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然而,部分班级连每周一节的信息技术课也常常得不到保障,造成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管理方面的诸多困难,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1.学校因素
  由于大多数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学科不重视,信息技术教师常被要求完成其他一些事务而被迫停课,例如:学校资料的数据录入与整理、功能室的管理与维护、辅助主课教师开好优质课等,直接干扰了相关班级的教学进度。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坚持以教学为重,多番与相关领导交流,尽量在课堂以外的时间里,协助学校完成各项任务。
  2.班级因素
  班级科任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的“任意处置”,对信息技术教学进度的影响甚大。班科任教师常常利用信息技术课进行自身任教学科的教学、考试、讲评、练习,或是用来班级秩序整顿、活动排练等。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会及时与班科任教师交流,强调信息技术课不能稳定开展对课程和学生学习的影响,以期与班科任教师达成共识。
  (三)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教师的关爱
  信息技术课堂中,不光要有知识的迁移,更要有爱的教育,德育的渗透。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课余时间,笔者都努力走进学生,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耐心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在学习和生活上关爱学生。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能增强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渴望,使学生用心上好每一堂信息技术课。
  二、厚积薄发,认真上好信息技术公开课
  待信息技术常态课稳定且有序地开展一段时间后,笔者便开始逐步制定信息技术公开课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
  (一)课前精心准备,有备无患
  首先,确定公开课课题,尽量选择比较容易驾驭的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特点,制定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案。
  其次,确定授课班级。由于不同班级的课堂情况各异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班级的信息技术课能够不受干扰且顺利开展,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强,作业的完成率和优秀率较高。还有一些班级的信息技术课常常有被挪用的情况,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亦失去了学科的概念,只当是偶尔的放松课,课堂情况可想而知。而公开课在某种程度上,常被视作示范课、交流课、培训课,因此,授课对象的课堂表现不能被轻视。
  第三,重视“磨课”的必要性。在制定好公开课教案和确定好授课班级之后,即便是成竹在胸,也不可不经过试讲而贸然开展公开课。例如:曾在一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认为稳操胜券的情况下,抱着想当然的心态,将制定好的公开课教案在没有经过试讲和反复推敲的情况下,直接用于正式公开课的教学。尽管选择了年级中信息技术课开展得最好的班级,但由于突发的课堂情况,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导致公开课的失败。所以,在正式开课前,一定要经过“磨课”,以便事先预备好应对课堂突发情况的有效解决方案,从而保障一堂公开课的成功开展。
  (二)课上师生互动,相辅相成
  公开课基于常态课,而又高于常态课。听课的专家评委、同行教师等对公开课中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要求都比较严格。且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下,大多数听课者倾向于以“学生的学”、“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师生互动的频度及有效性”作为一堂成功公开课的标准。其实,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不应只是在公开课中被强调,更应该自然地融入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课堂中,常常会与学生说:“教案再完美,教师讲课讲得再好,你们不听,这一堂课就是 失败的。一堂课,不能只有教师的教,更要有你们的学,我与你们一同参与,互相配合。我乐教,你们乐学,这才是课堂的意义。”
  (三)课后及时反思,扬长补短
  下课铃声响起,并不意味着一堂公开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授的过程,而课后反思则是对教学实践再思考、再探讨的过程。教学反思是必要的,且要及时。在对教学实践过程记忆犹新时,执教者应及时详细地分析课堂中师生活动、教学环节、学情和影响因素等,准确归纳出该堂课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公开课不同于常态课,不单只有执教者一人的反思,大多是由一个评课小组进行认真、严谨地评价。笔者在实施公开课教学后,同评课小组一同剖析教学过程中的细节,探讨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做到扬长补短。教学反思和评课,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也有利于教学技能的不断创新,为下一堂更精彩的公开课奠定基础。
  三、小结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笔者一直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钻研,不断提高教学技能,积累经验,并且坚持不懈。优质的公开课不只是其他学科,特别是语数学科的“专利”,信息技术公开课也同样可以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王艳.如何上好信息技术公开课[EB/OL].江西教师论坛,2012. http://www.jxteacher.com/gcyzjh/column30697/fad088f4-e71a- 486b-8488-42d172c97b3e.html(2014-8-27).
  [2] 吴海霞.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纪律问题及关于解决方案的几点建 议[J].中小学电教,2014,(1、2):109-11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