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初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衔接的机制分析

2015-07-21 08:5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目前,初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这些重复的教学内容就构成不同教育阶段教学内容的“衔接点”。这些“衔接点”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在教学目标上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本文结合本校开课实际现状,在分析初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四不同”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三方面进行教学衔接的解决措施。
  ● 课程现状
  我校初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每周开课一节。初中信息技术使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信息技术教学一条龙”实验教材。高中信息技术使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具体内容如下表。
  从初高中信息技术开课内容以及教材内容可知,高中必修模块中的《信息加工与表达》基本涵盖了初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的文字处理Word、幻灯片制作PowerPoint、表格处理Excel、图像处理Photoshop等内容。上述这些典型的教学衔接点,必须根据初中和高中不同的教学阶段予以正确处理,否则很容易造成学生厌学,影响上述衔接点的进一步深化。
  ● 初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四不同
  1.教学目标不同
  初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都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总目标,但是初中侧重知识的积累,高中侧重问题的解决。在传统的教学思维下总是习惯按统一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有时教学效果和预设目标往往会相差甚远。因此,在保证基本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下,设计分层教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教师不仅要求他们掌握计算机实际的操作技能,创新性地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还应提高推理判断能力,理解计算机应用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以及给人类带来的伦理、社会、政治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起引领作用,把问题抛给学生自主解决。
  例如,在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中,这部分内容在初中阶段教学过程中一般情况下要用8个学时来完成,在图文混排这一节里,教师要手把手教会学生如何插入自选图形和图片,如何调整其位置、颜色、线条等,整个过程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操作的能力。在高中信息加工这一节里也出现了有关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应用,但这里更多的是强调流程,对其具体的操作已不再做重点讲解,学生们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它的基本操作,现在只需要学习利用该软件作为工具完成信息集成、表达意图、发布信息的一个过程。这个案例也体现了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及目标的不断深化与系统衔接。
  2.知识难度不同
  初中侧重感性认识,高中侧重理性理解。例如,在初中一年级下册教材第二单元讲授Excel软件时,本单元由“动物的速度”、“动物的力量”、“动物的体重”和“动物的聚会”四课组成,用Excel工具从动物的速度、力量、体重等方面引导学生对动物进行研究分析,主要内容是学习Excel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从启动、认识界面、数据输入、数据运算、数据编辑、数据表修饰、数据统计分析、数据的图形化表达等多个方面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引领学生用数字去精确感知动物生命的伟大,用图表去了解生命的未来。在高中一年级第三章第二节同样出现了Excel软件的知识。本节是以“中学生吸烟调查结果表”为例,计算每个班级的吸烟率、男女吸烟率等,还要根据数据发现吸烟的变化规律和数据的之间关系,达到宣传青少年禁止吸烟的目的。因此,高中所学Excel更注重培养学生根据加工后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
  3.教学方法不同
  对于初中学生,可以考虑采用情境设置和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开展教学,通过小组协作分工完成教师设定的任务,以达成教学目标。而在高中阶段,学生自主性和闭锁性较强,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同时高中生的思维更加具有预计性。因此,可以考虑让学生进行研究、观察性地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任务、过程、目标全部由学生自主掌握,教师仅仅起到指导、监控的作用。例如,在高中一年级教学Word软件时,教师可以展示未加工的和加工处理后的作品让学生观察、比较有什么不同,并提出任务:是否能对未加工的作品进行信息加工,使其变成处理后的作品。以此来激发学生兴趣,过程中教师只对其进行引导或提示,不再像教授初中生那样去关注软件的每个操作环节。
  4.教学模式不同
  初中阶段主要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而高中阶段则更注重“问题解决”。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每节课讲解后要给学生布置具体完成什么任务,而高中只需要规定一个方向,学生自主决定完成过程的先后顺序。
  例如,高中一年级第二章“夸夸我的家乡”这个综合活动,要求每位学生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家乡的信息表达出来。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应将所有任务抛给学生,让学生从所学过的知识内容以及软件中去搜集,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及软件工具完成作品,完成表达家乡信息这一任务。
  ● 解决措施
  1.教学模式的衔接
  现在初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来掌控课堂。笔者认为初中生的年龄段决定他们兴趣广泛,活泼好动,为此可考虑采用情境设置、任务驱动与激励的方式来展开教学,以此达到教学目标。而高中阶段学生自主性学习较强,喜欢独立思考,为此,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让教师起指导、监控作用。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快地适应今后大学阶段的自主学习模式。
  2.教学方法的衔接
  由于中学生的知识背景越来越多样化。为了达到因材施教,要根据中学生知识的层次性采用层次教学法,即对学生的课堂练习任务分出层次,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只要求完成教材所要求内容的学习,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要求去做更深层次的任务,从而每节课每位学生都能满负荷。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每节课给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先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完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看书,集体分组讨论,在网上查找,也可以请教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授学习方法,做到“授人以渔”。
  3.教学 内容的衔接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考虑了学生心智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都有各自明确的目标,避免教材内容的过度重复,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