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2023-12-05 23: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教育过程中,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小学写作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将严重影响同学们语文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养成。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合理有效的指导方法,对学生开展全方位的教育,确保每位同学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之中,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与技巧的同时,渗透相应的人格教育。本文就如何在实际的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正确开展人格教育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做出努力。


  关键词:小学作文;人格教育;渗透


  引言: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阶段语文教育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为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如何正确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所热议的话题。在教育部门颁发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纲要中明确指出:“作文教学不仅需要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与技巧,还应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正确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以此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成长。”


  一、小学作文教学的问题背景


  作文教学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与技巧,还需要在同学们的成长过程中正确渗透相关的人格教育,以此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1]。


  然而在实际的小学作文教育过程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曾有学生表示:“虽然每次创作出的文章都能取得较高的分数,但是创作的内容大多都是凭空捏造出来的。”从整体的角度来说,这种现象在同学之中大有人在,创作内容与实际生活大相径庭,学生这种人格双重化的现象令人十分担忧。由此可见,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正确渗透人格教育势在必行[2]。


  二、小学作文教学的不足之处


  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小学作文教学而言,虽然随着新课标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使得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但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大部分教师依旧保持着陈旧的教育理念,依旧按照应试教育的方式展开教学。为了有效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便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与特点,并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加以正确的指导,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提高同学们的创新能力。然而受到教育环境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的审美观念与性格发展过程中遇到重重阻碍,自身的人格无法得到有效发展,不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实际的写作教育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同学们的学习成绩,缺乏对他们思想品德与人格的培养过程,导致学生所创作出的文章更像是一篇篇没有灵魂的文字。同时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只能机械地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与方法,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长此以往,不仅会导致他们产生厌学心理,还会严重影响同学们自身知识水平与人格水平的提升。此外部分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教育效果,会刻意的对实际的教学目标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导致整个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导致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比如,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字功底,但是其自身并不具备良好的文字整理与表达能力,而教师却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将文章内容立意深厚、表达方式得体等作为授课标准。同学们在进行实际创作的过程中,很难符合教师提出的标准,无形之中对自己的学习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此外,繁重的写作任务也会对同学们造成严重的焦虑心理。如此一来,同学们长期处在高压力的学习环境之中,不仅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会严重影响自身人格的全面发展[3]。


  三、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格教育的相应措施


  (一)加大对人格教育的重视程度


  为了能够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正确渗透人格教育,首先应当对写作教学的教育目标进行深入探讨。我国著名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生学习作文的意义在于人们的实际生活与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作文的创作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本领,也是自身语言应用能力的主要体现形式。所以在实际的小学作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掌握每一位同学的学习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的训练内容。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背景中,良好的写作能力不仅会对学生未来的生活与工作提供更多的便捷,还会令他们终身受益。在学生进行实际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帮助他们真实地表达自身的情感,令同学们形成实事求是的良好品质。


  (二)巧妙运用情感要素


  对于小学作文教学而言,教师应当引导同学们将自身的真实情感融入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得创作出的文章具有灵魂与感染力,利于向他人传递自己的思想,并为读者造成情感方面的触动。比如,当教师指导同学们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后,可以以家乡为题引导他们进行创作。在同学们进行实际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从环境、景观等多种角度进行描述。既可以是从整体角度进行创作,也可以描写某一单一的景观。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巧妙地融入自身情感,为文章增添更多的吸引力与感染力。由此可见,在实际创作的过程中适当增加情感要素,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同学们的写作水平,还可以将其作为文章情感的切入点。


  (三)明确教师的形象与角色


  国内外的相关学者经过长时间的探讨后发现,教师在校园之中的形象与角色对同学们的人格教育至关重要。为此便需要广大教师在校园之中格外重视自身的形象,发挥独有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具体可细分为品德、能力、见识与才干。教师对于日常工作的态度会在无形之中改变学生,如果教师工作认真负责,那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便会养成富有责任心、实事求是的良好人格,对其日后的学习生活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4]。


  (四)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在实际的小学作文教育过程中,为了能够正确发挥人格教育的价值,升华同学们的思想道德品质,教师可以尝试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生活之中的种种小事积累丰富的写作资源,培养他们养成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即使是同学之间的误会与矛盾,也可以将其作为良好的写作素材。只要把握好写作的角度,便可以创作出一篇发人深省的优美文章。由此可见,只有同学们具备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的良好品质,才可以在实际创作的过程中更好地抒发自身的情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敞开,为文章赋予全新的色彩。


  (五)将作文作为教育的载体,及时渗透人格教育


  学生创作出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内心情感的真是体现。因此,每一篇文章都可以成为学生与教师沟通的纽带。教师如果能够变换自己的看法,从学生的角度审视文章,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感受同学们实际创作过程中蕴含的真情实感,体会他们看待事物的方法与角度,以此做到与同学们保持共同语言。之后,便可以以他们的心理状态为基础,通过谈心等方式进行疏导,避免学生出现双重人格、性格偏激等问题。在此过程中,还可以适当渗透相关的人格教育,培养他们掌握正确的创作技巧的同时,全面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水平[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学科的教育方法均得到了相應地调整,小学作文教学也同样如此。作为语文学科的主要指导内容,写作教学意在帮助同学们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此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同学们的学习状况适当渗透人格教育的相关内容,当他们在心理方面出现问题时,及时通过谈心等方式进行疏导。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可以真正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水平,为其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