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渝东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剖析了不均衡发展的原因,从而提出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对策
作者简介:周克慧(1966.5-)性别:女,现职称:重庆市彭水县委党校高级讲师,学业:本科,研究方向:公共行政管理学。
当前,重庆市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进入了巩固普及成果、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但是,渝东南民族地区是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由于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的多种因素,渝东南民族地区县域内义务教育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教育条件等配置不合理的现象仍然存在,尤其是城乡教育得不到均衡发展。值得人们深思。
一、县域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状及成因
(一)现状
1、学校教育的“硬件”设施的差距。县城各个学校基本配备了计算机、多媒体、数字化教学软件等先进仪器设备,校舍、运动场等都达到标准化建设,有的还有塑胶操场等;与城市相比,不少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还相当落后,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计算机配备严重不足,教学仪器设备配置远低于城镇学校,农村学校体育设施设备也很落后,体育场馆面积不足、质量不高,器材简陋,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
2、师资力量配置不均衡。县城各个学校集中了大批高素质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和骨干、学科带头的教师特别多,不论是学科、学历、知识结构还是年龄结构,都达到了比较高水准的配置。而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地域分布、文化结构不合理,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缺乏,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导致教学质量不高。乡村小学英语、图、音、体、信息技术课的教师非常缺乏,学历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反差大,是农村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
3、择校热越演越热。择校风在县城屡禁不止,择校问题越演越烈,中考升学分数排位,就近入学政策不仅没有阻止择校行为,反而是择校问题越演越烈。正是因为现实的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择校热愈演愈热,为了能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现代版“孟母三迁”的故事时常上演;随着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县城中小学大班额问题依然突出。如:彭水县第一小小学部有38个教学班,共计学生3040人,平均每班80人;彭水民族中学,初中部有56个教学班,共计学生4300人,平均每班77人(2015年春季)。
4、乡村中小学“普九”率下滑。贫困家庭、农民和外出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子女教育薄弱。如:彭水县农村中学辍学率0.02%、小学辍学率0.01%。
(二)成因分析
1、教育经费的配置的城乡差距。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形成了一种教育政策中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地方政府执行的是对城市中小学校进行倾斜的教育政策,直接表现为在教育财政和教师人事制度向县城学校倾斜。其结果:县城的教育普及程度远高于广大乡村地区,县城中小学校占有的物质资源和优质教师资源比乡村学校高得多。严重阻碍了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导致了基础教育城乡差距的形成。
2、乡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偏低。现在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中有很多是民转公的教师,他们原来大多是高中甚至有少数是初中毕业,还有相当部分是中师大专毕业生。随着近年来大规模的在职学历进修的开展,乡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大都达标。但乡村教师学非所教的现象非常突出,加之培训质量低,造成了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虽然达标了,可实际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偏低,教师的地方性补贴、住房等待遇很难落实。导致了大多数乡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千方百计地调往条件和待遇较好县城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福利待遇偏低,生活条件差,工作繁重,是制约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问题。
3、乡村现阶段优质教育资源还处于稀缺状态。乡村优秀的小学毕业生纷纷涌入县城重点中学,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有点能力的家长也都会千方百计把自己的子女联系到县城重点中学就读,就近入学政策不仅没有阻止择校行为,反而是择校问题越演越烈,使得乡镇薄弱学校的生源和社会声誉越来越差,教育的质量越来越差。择校之所以成为长期困扰义务教育的一个难题,既有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原因,也有家长对子女教育期望值不断提高,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需求日益旺盛的因素。而义务教育均衡化程度越低,择校率就会越高。
4、乡村学校辍学现象还存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有些家长和学生对到学校受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生活比较困难的一些家庭,驱使一部分学生出现长期辍学或者季节性辍学。其次因学习成绩差而造成的厌学,这在很多地区已经成为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另外在某些贫困山区,由于布局调整使得学校过于集中后,增加了一些学生上学的难度。
二、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渝东南民族地区县域义务教育所面临的困境,笔者认为,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做好四方面的工作:
(一)在经费投入上,实行两个结合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是基础。而经费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抓好两个方面,实行两个结合。
1、从经费的来源途径上,实行政府划拨与社会力量筹措相结合。城乡义务教育经费的提供,首先是政府行为,市政府要加大统筹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解决由地方经济水平差异,造成教育投入不均衡的问题,县级政府要加大投入的比例和力度,力求做到与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另一个方面,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办学体制实行公办与民办并举。这样,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源问题,又可以提高基础教育中的普九率及其巩固率,应该说是一举两得的有效策略。
2、从经费的分配上,实行面向全体与个别倾斜相结合。对城乡义务教育经费的分配,首先,要面向全体,要对不同乡镇、不同类型的学校一视同仁,个个受益,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城市中心的不公平倾向,达到总体合理,以利于全体的均衡发展;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县政府要对县城中小学校点布局应进行统筹规划,实现配套学校与新建小区同步覆盖,解决老旧城区优质教育数量较少、容量较低等问题,是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大条件。其次,在经费的分配上,也不能搞一刀切,即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应该向个别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要向农村学校倾斜。对薄弱学校教学设施、图书资料无偿划拨或增大补助,提供对于教师的培养和培训相关经费,加强教育信息化投入,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共享,对这种个别,适当加大经费分配投入的比例和力度,加快改变其落后的状况,促进义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应该的、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均衡化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师资是重点。而师资建设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建立四种机制。
1、城乡交流制。即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定期轮换制与农村青年教师到城市中小学任教进修制的有机结合,从而建立起城乡师资的交流机制,注重监督,防止流于形式。
2、定岗聘任制。根据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一定数量需求,在师范院校实行定岗培养,这种师范生毕业后,按照事先的签约,应聘到定岗的农村学校任教。
3、提高培养制。一是帮扶培训,建立由城市学校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组成的导师团,定期到农村学校上公开课,举办德育讲座等,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提高农村教师的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二是通过与重点师范院校结对、与重点师范院校的骨干教师结对的方式,由重点师范院校帮助薄弱学校培养、培训骨干教师。三是继续教育,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相应的文化知识水平。四是加大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和技能的培训,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培训、多媒体等应用技能培训,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缩小城乡教师的“数字鸿沟”。
4、长效激励机制。一是落实国家规定的农村教师,特别是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教师的津补贴。二是为农村教师修建好周转房,让他们安心上课。三是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高级教师职务岗位的比例,人在岗在,人走岗留,从而有效控制农村教师想方设法往城里挤的趋势。四是对农村教师评优评先,适当实行倾斜政策,增强农村教师的成就感和荣誉感。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有机结合,将建立起长效的激励机制,对于农村教师安于农村执教,减少优秀、骨干教师的流失,稳定教师队伍有积极作用。
建立四种机制,促进教师均衡化发展,进而有利于从数量和质量上改变农村教师素质偏低的问题。
(三)强化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均衡化发展
教育促进社会和谐,主要是通过它所培养的人才来实现的。教育均衡化发展所要体现的核心是教育价值观:培养什么样的人?不能只把升学率和硬件设施作为衡量办学效能的重要尺度,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积极倡导德育首位、主流价值观,让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使全体学生获得均衡发展,并引领学生走向全面发展、科学发展。
要注重中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现有的知识学习体系之外,应当特别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发展,每周体育课时至少保持在6小时以上;注重中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每门课程应该让每个学生至少有一次上台讲演的机会;加强创新教育,以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群体间均衡
教育虽被人们视作改变人生命运的根本条件,但贫困仍然是使许多人上不起学的主要原因。坚持把关注弱势群体、实现教育公平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措施,力争为全体适龄儿童,提供较为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机会。
对于弱势群体,必须加大扶持力度,帮困助学,使均衡教育得到有效提升。弱势补偿主要通过公共财政资源对社会低收入阶层、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农村和边远地区人口接受义务教育进行补偿,教育投入坚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关注特殊儿童入学,创建特殊教育学校,保证残疾儿童少年同步接受教育。特别要解决农村困难学生入学难和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必须建立严密的监督机制,充分保证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补贴资金全部用于困难学生,流动人口子女全部安排在公办学校免费就读,财政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要保证乡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享有同样的教育,要减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失学率,政府必须担当起主角。本文来自《东南传播》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