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上海设计教育与上海都市文化

2023-12-07 09: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内容摘要】上海设计教育根植于上海都市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上海设计教育传承着江南文化的手工技艺,吸收着西方近现代设计的养料,推动着上海工商业建设的步伐,培育着数字时代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力,开拓着上海建设“设计之都”建设的国际视野,彰显着海派设计文化的独特魅力。上海设计教育在上海城市、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上海设计教育上海都市文化


  上海设计教育依托于上海城市、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在上海都市文化发展的潮流中不断满足着上海城市建设的需要。1843年,随着上海的开埠,西方设计教育逐渐引入上海,与此同时,江南文化中的传统手工艺教育对上海设计教育的影响也是显著的,这一时期的上海设计教育主要体现在美术中的工艺技术、图案、制图等方面;1949年上海解放后,一方面由于上海工业的发展在全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设计教育十分重视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上海设计教育也十分重视对传统工艺技艺的传承与发扬,这一时期的上海设计教育主要体现在轻工业设计教育以及以“图案”“装饰画”等为教学基础的实用美术教育等方面;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上海设计教育更为多样化,设计教育中的各种理念、技术不断与上海都市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上海设计人才的培养也从不同层面满足着上海城市发展的需求,尤其是2010年上海成为“设计之都”后,上海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进一步紧密结合,上海设计教育进一步成为上海“设计之都”建设的巨大潜力,进一步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彰显着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改革开放后的上海设计教育主要体现在对西方现代设计教育的理念、技术的引入,设计中的功能、美观、良好的使用体验等设计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近代西方设计教育的引入与上海近代设计教育的发展


  1843年,随着上海开埠,西方的设计文化大量涌入上海,同时伴随着西方设计教育逐渐进入上海。这使上海以传统江南文化为底蕴的文化特征产生了新的变化,西方近代美术教育、设计教育与上海传统的手工艺教育同时存在,并产生了交融。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西方设计文化大量进入上海,对上海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陈瑞林教授在《中国设计史》中这样写道:“19世纪后期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日益严重,迫使清政府部分官僚不得不改变闭关锁国的态度,转而向西方学习,推行洋务运动……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在手工坊生产为主的农业社会向机器大工厂生产的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传统手工艺设计逐渐发生转变……图案、实用美术、工艺美术构成了传统手工艺设计向现代设计转变的路径。”①由此可见,实行工业生产、机器生产等近代设计发展的时代背景与特征使上海近代设计教育经历着不同于传统手工艺传承的重要变革。近代上海都市文化是近代上海在西学东渐过程中逐步形成自身特点的,上海设计教育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发展。


  西方近代设计教育在上海的传播孕育在美术的传播中,例如1864年,徐家汇天主教堂的土山湾孤儿院是西方美术在上海传播得十分重要的地点,土山湾孤儿院设立了美术工场,开设了例如图画、陶器、木器、藤器、木雕、泥面塑、毛织等科。


  当时上海也有一些含有设计教育的学校,例如,早在上海广方言馆的教育中就有了有关设计教育的技艺教育要素,后来,上海广方言馆增设了画图房、工艺学堂等与设计教育有关的机构。虽然当时上海广方言馆并没有明确确立称为“设计”的技艺教育,但相关的技艺中已包含了近代设计的一些内容与设施。随着上海近代美术教育的发展,两江师范学堂开设的课程中也出现了与设计教育有关的课程设置,正如陈瑞林教授在《中国设计史》中所指:“在两江师范学堂纷纷开设图画手工课程,出现了与现代设计相联系的图案、意匠图绘和图稿绘画的概念。设计教育在新式教育体制中有了独立学科的面貌。”②设计教育逐渐有了自己的面貌,这对于当时上海都市人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又如,在1926年,新华艺术学院设立国画、西画、音乐、工艺四个系。在后来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新增图案系,增加印染、木工等有关方面的机器设备,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工艺技艺……这在上海近代设计教育发展中是十分重要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专科学校的设立也为上海培养了许多染织、纺织、缝纫、轻工业等方面的专业设计与技术人员。


  对传统工艺与技艺的传承与发扬也是上海设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上海开设了很多传承江南文化的技艺或中国其他传统文化的技艺的传习所或教育机构,例如无锡人来上海开设刺绣传习所、苏州人来上海开设绣工课等。此外,还有编结技艺、染织技艺等的传授。当时,很多技艺、工艺虽不以“设计”命名,但与设计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


  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在上海近代美术与设计教育的发展中,有一些知名画家与设计家开设的美术室与设计教育有着密切联系,对上海设计教育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所培养的学生有的成为上海近现代设计领域非常知名的设计师或实用美术家,促进了上海近现代都市文化的发展。


  二、上海工商业发展对工艺美术与设计教育的影响


  1949年解放后,上海的工业在全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上海设计教育体现在很多轻工业专业中,上海的一些学校以纺织工业、轻工业学校命名,设计教育与纺织工业、轻工业等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上海纺织工学院、华东纺织工学院、上海纺织工业学校、上海工业学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市轻工业技术学校、上海市轻工业学校、第一轻工业部上海轻工业学校等。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拥有工艺美术系,为社会培养实用美术人才。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等学校在美术教育中体现工艺美术教育的特色,在教学中传承与发扬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培养了很多人才。同时,在一些学校中,如上海市半工半读园林职业学校、上海市园林技校等学校中也有一些与设计教育有关的技能教育。这些学校的设计教育对于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轻工业的发展、实用美术的发展、工艺美术的发展、各类设计技艺的发展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些学校至今仍是上海十分知名的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学校。当然,在当时的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高校中也有与设计关系十分紧密的专业。在上海工商业发展的进程中,实用美术人才、美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是社会需求量较大的。当时的上海美术学校、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等学校培养了大批社会需要的实用美术、美术设计人才,这些学校培养的很多学生成为轻工单位、造币行业、上海纺织美术领域、上海舞台美术领域、上海广告设计领域、上海美术教育、设计教育等领域的重要力量,通过“美术设计”推动着上海都市工商业的发展,为上海都市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美术的生命力。


  上海设计教育中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扬是发展的另一重要方面,对上海都市文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20世纪60年代,上海工艺美校开设的玉雕、牙雕、木雕、漆雕、织绣、工艺绘画等专业是对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当时,上海工艺美校的工艺美术教育既重视中国画、西画、雕塑、图案等的艺术教育,又请富有经验的从事手工艺的艺人对学生进行手工艺技术训练的指导,把美术基础训练与手工艺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结合了起来,当时的很多作品不仅是对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而且是吸收了绘画、雕塑、图案等美术领域里的造型技巧,开拓了传统工艺美术。


  上海设计教育中对实用美术、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扬使上海都市文化更具底蕴,这是上海设计教育的特色之一,不同于纯粹的西方近现代设计教育。


  三、上海现代设计教育的多样化发展与“设计之都”建设的潜力


  改革开放后,上海的现代设计教育整体逐步呈现多样化发展的面貌,上海本科高校的设计教育、高职院校的设计教育、中职中专学校的设计教育、社会的各类设计培训机构、企业的设计培训等十分多样化,而且发展迅速。


  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依托上海交通大学的综合学科优势,设计教育体现文理交叉特点,新闻与传播学、艺术学等学科形成交叉学科,从而形成特色;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以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现代创意设计人才为特色;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的设计教育以工业设计、艺术设计、传媒设计、旅游规划等作为特色;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设计教育立足都市美院的建设,公共艺术学科建设和以“创意”为特色的设计教育为上海城市建设服务;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立足服装设计与服装工程的传统设计教育优势,凸显“服装”领域的设计教育特色;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依托中国美术学院在中国美术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探索设计教育为社会服务;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以培养应用艺术设计人才为重点;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以培养市场需要的、主动对接行业、企业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为重点;华山美校以培养工商业美术设计人才为设计教育的特色……这些学校仅仅是上海设计教育特色中的一部分,上海设计教育的特色是与整个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密不可分的。


  改革开放后,“多样化”是上海现代设计教育的整体特点之一,尤其是2010年上海成为“设计之都”后,上海设计教育是“设计之都”建设的巨大潜力,上海设计教育进一步推动着上海城市建设,推动着上海都市“美”的塑造,推动着上海设计进一步走向国际。


  以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设计教育为例,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设计教育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这种国际化特征不仅体现在教学环节、科研项目中的很多方面,体现在多样化的设计教育的国际交流上,而且体现在设计教育教学理念与学科的建设对世界知名设计院校经验的借鉴上,学院的课程设置灵活机动,注重设计的跨学科教学,在与国内外一些知名院校进行设计学术交流的同时,追求在学术上的国际声誉,十分注重国际视野、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


  以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的设计教育为例,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的设计教育在工业设计、艺术设计、传媒、旅游管理等方面注重文理知识的交叉,注重设计专业本身的国际尖端发展趋势以及社会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紧贴市场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通过培养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设计大赛,在“红点设计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很多国内外大赛中获奖,使学生对于专业学习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


  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设计教育为例,针对都市美院的建设,美术学院的设计教育积极面向上海城市建设,公共艺术学科是学院重点发展的学科,是全国首批“211”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公共艺术学科的建设把艺术与技术深入结合,不断满足着上海城市在公共艺术方面的人才需求。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设计系的教学理念注重“设计创意”,通过“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运行,切实有效地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与设计思维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美术学院综合性美术学科的优势与特征。


  当然,在改革开放后,上海现代设计教育的多样化发展使上海学校的设计教育、社会的设计教育等为上海城市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人才活跃于上海城市建设的不同领域,不仅在“设计美”的形式上,而且在“设计美”的内涵上不断为上海的建设注入艺术与创意的活力,使上海这座大都市更具艺术的魅力与国际化的设计吸引力。


  综上所述,上海设计教育依托于上海城市的发展,与上海都市文化有着紧密联系。上海开埠后,西方设计教育的引入加速了上海近代设计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江南文化底蕴是上海设计教育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上海设计教育对上海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类轻工业、纺织工业、工艺美术、工商业美术等领域的设计教育服务于上海城市建设。改革开放后,上海设计教育更为多样化,上海设计教育是上海“设计之都”建设的巨大潜力,成为上海城市、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本文来自《上海文化》杂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