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林业院校《兽类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思考

2023-12-09 17:3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本文以《兽类学》课程双语教学为基线,阐述了双语教材的重要性及其选择原则,比较了收集到的近20本原版教材和教材信息,认为只有《兽类学:适应-多样性-生态学》(第3版)较为适合作为《兽类学》双语课程的教材。该原版教材的内容与现行使用教学大纲有较大的兼容性,并分析了总体学时设置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比例。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引进人才或选派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强化培训双语教学基本技能,形成学科/课程群团队。为保证教学效果和质量,应该运用多媒体教学;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的衡量不能以一次考试定成败,同时应注重平时成绩。


  [关键词]双语教学教材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组织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1年)提出“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并明确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课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学、中文授课,分步到位”[1]。


  《兽类学》是西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的骨干和基础课程,也是一门特色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对该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帮助和推动作用。哺乳动物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最受关注的类群之一,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均需要国际合作与交流,需要了解国外的研究和保护动态。因此,开展该门课程的双语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和对外交流能力,对本科毕业生考研和从事与自然保护相关的职业均有帮助,可以提高他们的竞争力;从另一角度看,则可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与国外相关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进行教学与科技合作奠定基础。


  一、双语教学内容研究


  (一)教材的选择


  双语教材决定着双语教学的成败。因为教材是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的体现者,是连接课程总体设计和课堂教学的纽带,又是课堂教学的直接依据。


  双语教学应选用原版教材,这是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达成的共识。因为这些原汁原味的英语原版教材,可以一开始就为学生奠定一个不是学英语而是用英语的好环境,可以避免自编教材可能造成的学科上的随意性与语言表达上的偏差。使用英语原版教材有助于更新专业知识、拓宽专业视野;有助于学生在获取最新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外语思考与表述学科内容的综合素质,增强国际合作与竞争能力;是快速接近世界学术前沿、了解学科最新成果和进展的捷径。此外,原版教材中所蕴涵的新的教学思想可以开阔教师的教学思路,使教师和学生都大大受益。而且使用原版教材可以省略许多中间环节,缩短国内教材的引进、翻译、出版发行周期,使教学内容直追学术前沿,把世界学术前沿的内容搬到课堂上去。


  双语教材选择的原则遵循:(1)反映国际学术先进水平;(2)内容体系和结构与国内教学体系基本一致;(3)与其他课程衔接性较好,篇幅适中。


  (二)国外教材比选


  根据双语教材选择的原则,主要通过网络、图书进出口公司(中国科技资料进出口总公司)和学校派往国外进修人员等收集原版教材信息。也通过网络查找了国外开设《兽类学(Mammalogy)》的一些大学所使用的教材和课程内容等。


  对收集到的近20本原版教材和教材信息进行综合比选,结果只有以下2本适合作为《兽类学》双语课程的教材:


  Feldhamer,G.A.etal.2003.Mammalogy:adaptation,diversity,ecology(2ndedition).McGraw-HillCompanies,Inc.[《兽类学:适应-多样性-生态学》(第2版)以下简称《兽类学》(第2版)]。


  Feldhamer,G.A.etal.2007.Mammalogy:adaptation,diversity,ecology(3rdedition).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兽类学:适应-多样性-生态学》(第3版)以下简称《兽类学》(第3版)]。


  其实这2本教材为同一本书,只不过前者是第2版,而后者是第3版。2个版本之间仅间隔了4年时间。第2版国内曾有影印版销售,原价为¥275。不同的网络销售商均有打折,但目前均告罄。而第3版目前国内没有引进影印版销售,国外的销售价为$79.60~$99.50。经过比较,可以确认该书第3版基本保持了第2版的风格和大体编排体例,只不过在第3版中补充了一些兽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章节的编排有一些调整。其中最明显的是将第2版的“第26章动物地理学(Zoogeography)”从第四篇移到了第一篇,更名为“第5章生物地理学(Biogeography)”。此外,在第3版中增补了一些分类阶元的最新分类研究成果。根据比选结果,《兽类学》(第3版)可以作为我校《兽类学》这门课程的双语教材。


  (三)教学内容确定


  《兽类学》这门课程主要是对哺乳动物作一个较全面,多方位介绍的课程,是一门专业课。哺乳动物作为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在后继的一些专业课中均会涉及到。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兽类学》又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先修课程包括:普通动物学、动物生理学、动物解剖学等。后续课程包括:动物驯养学、保护生物学、野生动物管理学等。


  根据原版教材比选结果,结合我校现行《兽类学》课程与“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的特点及与其他课程内容的衔接关系,我们认为选择的原版教材《兽类学》(第3版)的内容与现行使用教学大纲有较大的兼容性,只不过《兽类学》(第3版)的时代气息更浓烈,基本反映了当前世界上最新的分类动态和生物多样性保育等内容。鉴于《兽类学》这门课程与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的关系等特点,《兽类学》(第3版)所涵盖的内容均可以纳入教学内容,只不过在学时分配上可以降低“第一篇・绪论”和“第二篇・结构与功能”的学时数,因为在先修课程普通动物学、动物生理学、动物解剖学等中已涉及到这一部分的内容。同样,“第四篇・行为、生态和生物地理学”、“第五篇・特别话题”的内容将在动物生态学、动物驯养学、保护生物学、野生动物管理学等后续课程中展开。在《兽类学》这门课的教学中只作一定的铺垫,也不宜分配太多的学时数。


  现行的《兽类学》中文课程为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实验教学16学时(8次实验),未安排实习教学,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比为2:1。


  在课时安排上,针对同样的教学任务,双语教学比一般教学需要更多的学时才能完成,因为授课中既要用英文讲述,又要用中文解释和讲解。如果不增加课时,就会出现要么一学期下来完不成教学任务,要么进度过快甚至出现跳跃现象,使学生无法承受。所以,如果选用《兽类学》(第3版)作为双语教学用书,考虑到作为双语教学课程的特点和难度,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建议总体学时数调整为56学时或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0或48学时,实验教学16学时(8次实验,内容可以不予调整),同样不安排实习教学,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比为2.5:1或3:1。


  二、双语教学方案研究


  (一)师资队伍要求


  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而目前我国高校中能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为数不多,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能力单一,学科教师不能全面驾御英语,英语教师缺乏丰富的尤其是自然科学的知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双语教学的开展[2,3]。这种情况在我校也同样存在,如项目组的教师2006-2010年期间组织完成国家I级保护动物白眉长臂猿生态生物学研究的一些工作后,曾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2次与我校外语系的2名副教授职称教师合作,希望将研究成果以英文形式投国外刊物发表,以扩大研究成果的影响面和提高我校在国外的知名度,2篇论文以英文形式成稿后分别投了国外的数家期刊,如InternationalJournalofPrimatology(国际灵长类学报,美国),FoliaPrimatologica(灵长类学报,瑞士),FoliaZoologica(动物学学报,捷克)等,但均遭退稿,其中一个核心的问题是语言不过关,审稿意见强调,希望我们请一名母语为英语的同行专家修改和润色。虽然项目组开展了《兽类学》课程的双语研究项目,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尽管现有团队中不乏能将《兽类学》(第3版)教材基本读懂的教师,但也达不到全面驾御英语,像母语(汉语)一样运用自如的境界。所以,以现有团队开展该课程的双语教学,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开展双语教学对师资力量的要求较高,一是要懂专业,二是要英语驾驭能力强。师资要能达到如此高的要求,有学者建议聘请外籍教师,我们认为这并非最佳途径,因为外籍教师不会中文,由他们教授课程,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和接受,效果反而不佳。所以,我们认为最佳的途径是从海外引进出国留学,在相应学科已取得博士学位,且有一定工作经验的高端人才(海归)。他们既懂专业和母语(汉语),英语驾驭能力又强。或者从国内重点高校或研究机构引进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青年教师,虽然他们的英语驾驭能力不一定有“海归”的强,但他们受过专门的训练,具有从事该专业的经历和一定的语言能力,又非常熟悉国情。由这两类人才承担《兽类学》课程,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也可以采取选派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帮助他们更新观念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等方法对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基本技能的强化培训。


  无论采取以上哪一种方式,均应考虑形成学科/课程群团队,把学科建设和课程群建设结合起来,不单纯地为了一门课程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通过人才队伍建设,使我校的野生动物学和动物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全面提高。


  (二)教学组织形式


  为避免成为纯外语教学,《兽类学》双语教学应该如何组织,以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在我校开展《兽类学》双语教学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组织实施。


  1.运用多媒体教学。除应尽量选用比较先进的、且符合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高质量的原版教材外,所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应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提高教学质量[4]。多媒体教学课件应考虑制作效果,因《兽类学》(第3版)的许多内容,如哺乳动物的历史、身体结构与功能、各类动物的代表等均可以配以插图,增强可视性。每一画面的文字也应充分考虑其可读性(语法正确,容易理解)、简洁性(容易记忆)、关联性(与插图互配,不脱节)和注释性(专业词汇和术语用中文注释)。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更形象、更快捷、更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未听懂的词汇和掌握课程的难点。此外,还可以考虑动画和视频的插入,力求生动活泼,但切忌喧宾夺主。


  2.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根据对“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和“动物科学专业”学生通过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情况的调查统计,大二时通过英语四级的比例为18.6%-19.5%,几乎无人过英语六级;大三时通过英语四级的比例为21.9%-25.0%,过英语六级的比例为2.5%-3.1%;大四时通过英语四级的比例为28.6%-46.3%,过英语六级的比例为3.3%-7.9%。


  《兽类学》课程的开设时间为大三下学期,班级中过英语四、六级考试比例的学生只不过为25.0%-27.5%,即使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学生口语和听力也不理想。所以,开展双语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英语能力和教师的口语能力选择双语教学不同的层次和双语教学形式[2,3,5]。《兽类学》的双语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能力和教师的口语能力,考虑尝试用以下模式开展教学:


  (1)简单渗透层次(保持型双语教学):采用原版专业教材,课堂板书采用英文,学生的作业和考试采用中、英文结合,比例约为1:1,但教师上课讲解基本采用汉语,只用英语讲述重要定理和关键词等。


  (2)整合层次(过渡型双语教学):采用原版专业教材,课堂板书采用英文,学生的作业和考试亦采用中、英文结合,比例约为1:2教师上课讲解采用汉语和英语混合方式,运用两种语言的比例一般约为1:1。让学生学会如何用外语表达中文内容。


  (3)双语思维层次(浸入型双语教学):采用原版专业教材,课堂板书采用英文,学生的作业采用英文,考试采用英文,教师上课讲解采用全英语。让学生学会用母语和外语思考解答问题。


  在同一班级选择不同的层次开展双语教学,或者同一班级自第一层次开始,逐渐过渡到第三层次,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无论在哪一层次授课,任课教师均需要重视课堂提问和练习,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达到充分理解课程内容的目的;布置课后作业,达到强化基本概念和掌握重要知识点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速度和培养用英语思考问题的能力。


  3.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国外同一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比可以发现,我们给学生所讲授的内容太多、太细。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留给好学生发挥的余地很少,而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来讲,却又是内容过多。国外的教学理念是“Coverless,uncovermore”,它们的教学方法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它。也就是说,由学生自己探索、自己操作、自主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一句很简单的话反映了学生在获取知识时的状态,“TellmeandIforget.ShowmeandIremember.InvolvemeandIunderstand”。因此,国外的教学过程追求的是深层次(deeplearning)地学习,采取的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都是理解后的知识,这些知识学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忘记[6]。如果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同时授课中又采用了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从单纯的符号接受者,转变为通过自身获得某一语言及其背后的意义的活动主体,使学生掌握两种语言,接受不同文化[7]。


  4.教学效果的衡量。不能以一次考试定成败,同时应注重平时成绩。双语教学的考试可以采用开卷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成绩评定还可以参考课堂提问、小测验、讨论与作业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学生通过教学效果的综合测评,辅以全面信息反馈方式,使教师准确掌握教学效果[8]。


  三、双语教学的思考


  (一)摆正双语教学的位置


  双语教学不能变味成为专业外语的延伸。双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有很大差别,专业英语教学的重点是本专业英语的表达及本专业词汇的掌握。而双语教学则以专业知识讲授为重点,外语仅仅是其表达形式,其主要目标是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而外语水平的提高只能作为副产品。所以,不能把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上成外语教学的辅助课,更不能是外语课。双语教学应该是,也只能是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渗透外语的使用,而不能以牺牲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代价,单纯去追求一种双语现象。总之,双语只能是“手段”,用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新世纪的复合型人才[9]。


  (二)教与学自愿的原则


  双语教学与用母语教学相比,对教师和学生均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实施双语教学必须坚持教与学自愿的原则。就教师而言,仅有好的专业背景和英语驾驭能力还不够,还应有饱满的双语教学热情与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双语教学课程应建立不同于母语课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激励机制[10]。对学生而言,应该是自愿选择双语教学课的原则。同一门课程可以分为母语方式授课和双语方式授课,但同一门课程的学分可以拉开距离,即同一课程采取两种语言授课,一种为从教材、笔记到作业、考试为双语;另一种为全中文授课的两种授课类型的并行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同一门课程的授课类型,优秀的学生可选择双语授课,获得更多的学习空间;英文有限的学生也能通过中文继续专业知识学习,而不至于缺该门课程的相应知识结构[9]。因为尽管近年来大学生公共外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四、六级外语通过率不断上升,但就整体而言,学生外语水平仍参差不齐,特别是听力、口语和写作方面能力的欠缺仍为普遍而又突出的问题。有研究认为,双语教学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盲目地试行双语教学,对那些外语水平不好的学生而言,无疑是拔苗助长,弊大于利[11]。如果采用自愿选择,双语教学呈小班上课,可能会促进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也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三)语言环境的构建


  环境对于语言的掌握至关重要。国内很多人学了很多年英文仍然无法很好使用,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浓郁的学习和使用英文的环境,因为在中国英语只能是外语英语,而不像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英语是官方认可的第二语言英语。根据心理学研究,学习一种语言的效果主要取决于环境。如果不能直接到目标语国家去实践、学习,要想取得成功,主要在于接触这种语言的时间量和使用目标语的多寡。因此,双语教学本身就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目标语的环境,但仅仅靠双语教学本身提供的环境是不够的。学校应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为全校开设的双语课程提供机会,如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收看英语影视节目和收听英语广播;组织英语故事会、朗诵会、演讲比赛、英语文艺演出、英语文化节等项活动强化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在昆明举办的国际会议,邀请外国专家到学校作学术报告或讲座等。此外,实行双语教学除教材外,还应配备一些相关的国外期刊、论著等参考资料提供给学生阅读,不然参考资料的匮乏也会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


  双语教学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有争议的,更有待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双语教学模式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它是一定社会需求的必然产物。双语教学仅仅是语言针对移民学习第二语言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并非是学习外语的唯一的最佳模式[12]。所以,我们实施双语教学不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语言条件。对双语教学提出过高的,立竿见影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本文来自《兽类学报》杂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