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新时期教育宏观政策研究展望

2023-12-08 00:4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教育宏观政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立足实际,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实践与探索,在政策研究中有总结、有反思、有经验、有困惑、有期待,形成了一批好经验、好做法。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总结当下,谋划未来,展望新时期教育宏观政策研究,抢占教育发展制高点,为教育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政策基础和研究生长点,对于增强教育综合改革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对于贯彻十八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于迎接十九大召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直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教育宏观政策研究的焦点问题


  (一)深化改革


  以浙江省为例,在省级层面主要推进了一些关键性改革。一是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努力解决“学什么”的问题,通过“减少必修、增加选修”,努力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二是全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努力解决“怎么考”的问题。从2013年开始,在全省中小学取消任何形式的与“小升初”招生相挂钩的学科知识笔试和面试,公办初中一律就近分片招生,民办初中采用面谈加摇号等形式进行招生。2014年浙江省成为全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省,明确了四种高考招生方式:第一种是统一高考招生;第二种是高职提前招生,普通高中以学考成绩为依据,中职学生以职业技能考试成绩为依据,实行一档多投;第三种是高职单独考试招生,面向中职学校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相结合的考试;第四种是“三位一体”招生。以上两项关键性的改革,影响了浙江教育的全局,带动了各个教育环节的改革。


  (二)促进均衡


  河南省针对教育在城乡、区域、校际、群体间存在的差距,加大政策、资金、项目等扶持力度,努力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在促进均衡方面做了较多的思考与总结。一是加大支持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力度。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教育脱贫攻坚专项工作方案》,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力争到2020年,贫困地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净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二是促进入学机会公平。完善义务教育公办中小学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的治理力度,逐步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比例;同时,认真落实国家关于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政策,持续提高农村考生上重点大学比例。三是保障特殊群体教育权利。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机制,依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同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保护。四是建立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90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5亿人次,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三)统筹联动


  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的责任,统筹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强化省级政府的统筹实施职能,并且在全国设立了7个省级教育统筹综合试点,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利,强调在横向解决统筹疑难问题的同时,还要做到从中央到省、到市县的联动,有效保障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山东、广东、上海在这方面的示范作用值得总结。以广东为例,2011年,广东开始探索建立以“三个统筹”为核心的基础教育省级政府统筹落实机制。一是实行工作统筹。通过建立省―地级以上市―县(市、区)政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纵向统筹”机制和省―地级以上市―县(市、区)各级建立有关职能部门协调联动的“横向统筹”机制,从分散多头布置工作转为整体系统推进工作,更好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实行资金统筹。通过“全面规划、整体推进,总体考评、综合奖补”的办法,把各级财政教育投入、各项教育专项资金和社会各界支持教育的资金统筹起来,确保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实行考核统筹。省委、省政府清理合并考核检查评比项目,把教育“创强争先”督导验收列为对地级以上市、县(市、区)、镇(街)政府考核检查评比项目之一,统一建立奖惩考核办法,统一制定考核指标体系,统一组织督导评估,推动各项目标任务最大程度地按要求实现。


  (四)培育智库


  湖南省教科院院长石灯明认为教育智库发展的关键在以下几点:一是明晰教育智库的基本定位,以全球视野、中国特色、专业品质和实践操作拿出战略性、前瞻性、思想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围绕政府工作中心和大局,聚焦政府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关切人民群众的期盼。二是保持教育智库的独立性,即:要具有研究的独立精神、独立的评价标准、独立的机构地位,最大程度地保障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判断、预测、评估工作的准确度和公正性。三是改革教育智库的工作机制,即:建立综合研究工作机制,建立协同创新工作平台,建立成果质量保障机制,这是提高教育智库学术地位、坚持长期的定向研究、扩大其社会知名度和政策影响力的重要前提。四是创新教育智库人才培养交流机制,建立开放互动的人才进出机制,加强对高端人才和青年才俊及其团队的培养,加大教育智库的自主用人权和人才的自主选择权,打破“终身制”“铁饭碗”的身份桎梏,构建人才“旋转门”,畅通官、商、学相互交流的“直通车”。


  二、新时期教育宏观政策研究的关键事项


  (一)把握教育规律,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特别是要重点推进初等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终身教育体制建设、拔尖人才培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办学体制改革,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和省级统筹改革的经验,把其中带有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提炼出来,用以指导教育实践。


  (二)加强教育统筹,包括中央、省甚至县一级的统筹


  ��家教育宏观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须充分把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充分了解国家层面及各区域层面教育改革发展实情;区域教育宏观政策制定实施,必须与国家教育宏观政策衔接并充分符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决策部署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这是教育政策制定实施的一条宝贵经验。(三)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上做好文章,多做文章


  要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有力、规范有序的体制机制,在促进职能转变上,政策法规要更加积极有为,要通过职能转变加快权利清单、责任清单的制定,及时了解和掌握教育重大决策,有效提升依法、科学民主决策的针对性,使教育政策的评估、评价工作真正地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发展所用。


  三、新时期教育宏观政策研究展望


  (一)强调看齐意识,增进对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无论从认识上、相关机制或条件的保障上,均要进一步深刻领会中央有关教育的决策与部署,增强我们的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深入学习、准确把握文件原则和精神,做好教育统筹,把教育政策研究与社会其他部门的工作结合起来,与教育其他类型的研究结合起来,统一目标、统一力量、统一规划,形成合力,避免让教育研究力量脱离开教育政策制定的大目标,这是一个统筹和协作的关系。


  (二)增强教育敏感度,以问题为导向继续实践改革探索


  增强教育敏感度,强调在进行教育宏观政策研究时,不但要关心个体的经验,研究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更要重视教育与社会其他领域的关系研究,要从全局高度、长远眼光观察分析问题,注重研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把握改革发展中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聚焦教育未来问题的研究,包括教育的信息化、国际化、法制化。同时,还要拓宽视野,以国际视野继续国际经验比较,增强文化自信,关注国际上共性的规律、共性的问题。


  (三)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加快完善教育宏观政策决策机制


  教育信息与数据的汇总、统计、分析一直是当前教育政策研究非常欠缺的。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加快完善教育宏观政策决策机制,意味着今后要进一步做好定量分析,做好大数据处理,为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必要的数据信息条件,针对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互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激发教育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四)聚焦教育治理,以治理现代化带动教育改革新进展


  十八大以来,治理现代化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到现阶段的关键问题。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孙绵涛认为,教育治理政策研究是推动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教育治理现代化政策的学理研究是教育治理政策现代化研究的核心,并主要集中在以下问题的探讨与思考上: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内容研究(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目的、要素、层次),以决策为核心的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政策过程研究(决策方案的形成、预测及合法化)、决策环境研究、决策价值研究等。


  (五)重视跟踪评估,构建教育政策纠错机制


  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司长、教育部法制办公室主任孙霄兵在2016年12月的教育宏观政策研讨会中指出,当前很多题目研究的时候都是就问题谈问题,不太重视它对政策的促进作用,这是教育宏观政策研究的最大缺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政策的有效实施与目标实现。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进行我们的政策评估工作,通过跟踪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情况,掌握教育实验改革发展的新数据,了解教育实践的新动态,预测教育未来的新趋势,保证政策有一个纠错机制,使我们的教育政策系统成为政策研究制定系统,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部到省、地市,成为提出政策建议、服务教育决策的智囊团,成为开发教育策略、服务教育实践的设计师,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者:王连照,本文来自《全球教育展望》杂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