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扫描传记文学采用形象化的笔法,描写传主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即把传主的生活经历、思想演变过程等系统而又有重点地通过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所以,真实性和艺术性的紧密结合是传记文学的特点,即要求所写人物具有时代性和代表性,所写事实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所用笔法具有史实性和文学性。传记文学一般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人物生平,在平实明快的叙述中穿插具体的描写、精当的抒情和精辟的评说,刻画人物形象,丰富人物内涵,剖析人物的思想行为,揭示人物的精神境界,从而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思想性。
解题金钥匙
解答传记文学作品,首先要掌握传记文学的特点,即真实性和艺术性相结合。一、传记文学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同学们在阅读时,要归纳作品所叙述的传主的生平事迹,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思想性格、精神品质。如《鲁迅自传》第二段中写鲁迅的求学经历,从其“弃医从文”的经历可以看出鲁迅把自己的学业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赤子情怀。二、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需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塑造形象。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通过传主的言行和典型事例,分析传主的形象特点,掌握文章中塑造传主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规律。如《吉鸿昌传》中,吉鸿昌在被迫出国期间,为了反对美国人对华人的歧视,特意在自己的胸前佩戴着“我是中国人”的牌子。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吉鸿昌高尚的民族气节,也体现了他的个性特点。
解答传记文学作品,其次要把握“评”与“传”的关系。许多传记文学在叙述传主生平事迹,展示传主的人生经历的过程中,适时地对传主的思想行为作出分析,对传主的精神境界作出评价,从而揭示文章的内在意义。如《“纵浪大化”季羡林》开头:“滴水虽小,却能穿石。这给我们两点启发:一为从不中断,二为注入一点。从不间断,就是有恒,日复日,年复年,坚持不懈;集中一点,就是目标专一,从不旁逸。”这段议论,既是为介绍季羡林作了铺垫,同时也揭示了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道理,成为作品的文眼。
解答传记文学作品,还要品味作品语言。传记文学写的是历史,语言却是文学的语言。文学语言的本质是形象。传记文学的语言大多丰富、精练、典雅,讲究韵味。如《徐悲鸿的一生》写徐悲鸿求职失败,濒于绝望的一段文字:“悲鸿感到呼吸困难,浑身像着了火,有一种燃烧的痛楚。他猛力扯开衣襟,让无情的风雨打在他的胸脯上……”把徐悲鸿当时的内心感情表达得形象生动。
模拟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走向艺术之路(节选)
□范曾
我四岁时入学,由于早熟的聪敏,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我父亲是上海美专毕业的,家中有些留下的画册和画具,我从小便喜欢横涂纵抹。最早对我有影响的是画家丰子恺的《护生画集》《子恺漫画集》。我喜欢他要言不烦的用笔和浓厚的文学气息,他的恻隐之心深深打动了我。我的父亲信佛,是一位居士。我问他,我是不是也应该吃素?父亲说,你太小,吃素成不了佛,可见父亲的教子是很有幽默感的。还有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我有时看着看着就流下了眼泪。我照着丰子恺和张乐平的画临摹,有时到了如痴如迷的地步。我也写字,由于张廉卿是范伯子的老师,所以我们家对他的书法十分推重,我从小学他的字,每天悬腕对临。有一年暑假,我满嘴长了胡子疮,擦着紫药水,像个小魔鬼。一向爱漂亮的我把门锁上,从早到晚羞与外人接触。除此便收集邮票,那时没有钱买,就从偶然收的家信中撕下来,一张张积累,连很普通的、不值钱的邮票,我也认为趣味无穷。我们小时候老实得很,连向别人要旧邮票都不敢的,因此搜集的速度之慢,可以想象。直到二兄1945年去香港之后,他从银行里的信件上取下一批批的外国邮票寄给我,我才渐渐收集了几大本。
我八岁之后,家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兄因为参加革命,遭到追捕,几乎丧命,离开家园,到苏北打游击去了;二兄也为生活所迫,跟舅父去香港谋生。我从小不爱和女孩子玩,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对文学又一窍不通,所以我很孤独,怀念着两位才情出众的兄长。他们也很喜欢我的,二哥的生活渐渐好一些了,经常寄糖果和书刊给我。大兄则一直为革命奔走,常囊空如洗,挨饿受冻;但他还是想着我,给我寄回过十只石猴,那是刻工粗糙的艺术品,我竟然让它们排队睡在我的枕旁,每天给它们洗澡。(1)
我上中学之后,开始顽皮,成绩也江河日下,只有文学永远在全班执牛耳。我对数、理、化没有丝毫的兴趣,所幸范氏大代数书很厚,正好在书的边角上画卡通。每一页画的动作,略有区别而有连续性,用相当的速度翻阅,便可有运动的效果。画人吃包子、踢足球、小孩儿推磨,无奇不有。同班的顾乐夫,今天也是一位名画家了,画得更出神入化,竟至有一次数学教师冯德吾忽然问顾乐夫三的四次方是多少,他说“二十七”,引得哄堂大笑;接着再问我,我说“二十七再乘三”,虽然我心算不行说不出得数,却也博得了满堂彩。(2)
(选自《范曾自述》)
1.结合文义,解释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意思。
(1)只有文学永远在全班执牛耳
(2)画得更出神入化
2.文中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哪些方面的艺术爱好?
3.文中画线的两处描写非常精彩,请选择一处略作赏析。
4.通过对本文的阅读,你认为一个人小时候的爱好对一个人的未来有着怎样的影响?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
又读一本大书(节选)
□沈从文
自从逃学成习惯后,我除了想方设法逃学,什么也不再关心。
有时天气坏一点,不便出城上山里去玩,逃了学没有什么去处,我就一个人走到城外庙里去。本地大建筑在城外计三十来处,除了庙宇就是会馆和祠堂。空地广阔,因此均为小手工业工人所利用,那些庙里总常常有人在殿前廊下绞绳子,织竹簟,做香,我就看他们做事。有人下棋,我看下棋。有人打拳,我看打拳。甚至于相骂,我也看着,看他们如何骂来骂去,结果如何。因为自己既逃学,走到的地方必不能有熟人,所到的必是较远的庙里。到了那里,既无一个熟人,因此什么事皆只好用耳朵去听,眼睛去看,直到看无可看听无可听时,我便应当设计打量我怎么回家去的方法了。
我从不用心读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朗朗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是由于这份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这样,便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地利用自己的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儿,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稀奇。最稀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为什么骡子推磨时总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得烧红时在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小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画时刻得整整齐齐的?这些古怪的事情太多了。
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寻找答案。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便有点发愁。就为的是白日子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处土窑被雨以后放出的气味,要我说来虽当时无法用言语去形容,要我辨别却十分容易。一只黄牛当屠户把刀抟进它喉中时叹息的声音,藏在田塍土穴中大黄喉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拨剌的微声,全因到耳边时分量不同,我也记得那么清清楚楚。因此回到家里时,夜间我便做出无数稀奇古怪的梦。这些梦直到将近二十年后的如今,还常常使我在半夜里无法安眠,既把我带回到那个“过去”的空虚里去,也把我带往空幻的宇宙里去。
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就还得有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我得用这方面得到的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疑问。我得从比较中知道谁好谁坏,我得看许多已由于好询问别人,以及好自己幻想所感觉到的世界上的新鲜事情新鲜东西。结果能逃学时我逃学,不能逃学我就只好做梦。作者:翟俊玉,本文来自《传奇文学选刊(紫色年华)》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