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搞好课堂互动教学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往往需要创设性教学情境,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要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些地理知识竞赛、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我们老师就要做一些常识性的引导。比如在学习我国黄河中下游的水资源非常严峻的情况下,如何合理运用水资源并要解决这一严峻问题,这个问题就只有交给学生来回答,此问一抛出,全班学生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说黄河的含沙量大,原因在于黄河沿岸植被少,經雨水冲刷后把山坡上的泥沙带进到河流中,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要在黄河沿岸一带大量种植植被,减少泥沙流失。也有的同学说黄河弯道多,不利于水的流动,希望国家出钱花巨资把弯道变直。也有的同学说黄河到了冬天流动小,很容易结冰,而且每年都要结冰,是不是可以把河道由平坦变成陡缓,让河水流动较大。也有的说结冰了就用炸弹炸,炸掉之后冰雪融化了河水也就顺利向前流动。关于解决严峻问题,班上有的同学在认真思考,有的同学一边思考一边听着同学的答案在哈哈大笑。其实不管学生怎么回答,我们都不能否定学生的答案,我们作为老师就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设想和创新,在每一个学生回答完后我们都应该让全班学生举手看看到底有多少人支持这种做法,最后根据统计看看支持最多的想法的是哪一种,然后我们老师在进行详细的点评。这样的话,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良好的探究能力。还比如在讲到我国地形地貌的时候,以我国最大的两条河流长江和黄河为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的河流大部分都是从东向西流动,还有为什么都是弯弯曲曲的。与此同时,我们老师就要给学生展示一幅我国的全景图,相信学生在看图的时候就会认真思考,待学生思考后可以简单地问问学生分析的结论,最后我们老师再给学生分析就是我国的地势是西边高东边低,在我国西部地区主要就是高原和山地,比如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东方就是以平原为主,比如黄河中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还有就是河流经过的地方都有高山,以及地球的自转会导致河流的河水对河两岸进行冲击,因此河流的弯曲也就显得很正常。地理学科必须要用到地图,学生在看着地图就容易解决疑难问题。所以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更好地有助于提升地理教学效果。[1]
二、进行合作探究教学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就是老师简单的单方面的传授知识,学生也就成了单方面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显然适应不了新时期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熟悉的、了解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其中,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大家都知道,地理学科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要素、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三者相互关系的学科,从中学地理学的教学特点看来,其具有一般自然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人文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等优势。既然教育部2001年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策略。那么在新课改下我们老师就要改变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生为本”,要从课堂实际出发,考虑到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方面,除了要帮助学生掌握已有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课堂上的探究一般就是老师提问,学生讨论和求证,最后我们老师进行总结。在探究之前我们老师先要组织学生进行课文阅读和理解,在阅读完后要探究教材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选取一些典型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比如我们老师可以在学生看完书后提问:“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纬度跨越最大?”像这个探究式题,书上并没有明确的提出来也不能从书上找到现成的答案,这个问题一出来学生可能感觉到一头雾水,怎么办呢?既然老师这样提问,那为何我们每一组的学生就应该联合起来进行探究,找到地图,既然跨度最大,那就找最大的国家,慢慢筛选,我想学生很快就会把答案找出来。所以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分享与合作精神;探索体验精神和实践运用能力。在指导学生进行地理探究性学习中,我们要设计能诱发学生探究积极性的问题、多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多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机会、多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多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想象空间和机遇。弘扬个性,落实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正如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学生的现有水平,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即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依据这一理论,在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中,应重视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全面地、动态地看问题,使他们超越日常经验的狭隘,去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联系。这样的合作探究学习不只是师生间的单项互动,而是师生间,生生间的多边互动。既营造了友好的气氛,又减少了学生的顾忌,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活跃了课堂,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延华.浅析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时代,2013(12):189-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