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浅析品德与社会课堂情感教育的渗透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认知、激情、明理、导行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四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更要注重情感教学,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掌握和深化道德认识。
一、巧设教学情境
设置情境是教学艺术的升华,即再创造教学。教师应合理设置教学情境,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品德与社会》教学属于情感熏陶的范畴,其核心是带动学生的情绪,这就对教师情境创设的巧妙性和合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简而言之,教师在设置情境时,应狠抓教材蕴藏的真实情感,直击学生内心,营造一种真实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始终保持在学习的最佳状态。绝大多数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下载或剪辑视频,精心设计课件,通过多个画面、多个镜头、音乐及旁白,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且形象,化繁为简,化静为动,促使全班学生可以听其声、观其形,在享受其中乐趣的同时,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二、注重角色扮演
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我经常创设各种生活情境,让学生扮演其中的各种角色,促使他们进行换位思考。这样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
以“假期安全真重要”为主题,我引导学生想一想在假期中会遇到哪些安全问题,并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法。各个小组很快便投入了热火朝天的排练之中,都展现出了自己的风采。有的小组表演的是暑假去游泳,结果发生溺水事件,引发大家对自身安全的思考;有的小组表演的是遇到坏人抢劫的故事,展现如何自我保护,如何进行自救并成功报警的过程;有的小组表演的是在小摊上购买旅游纪念品,结果被人骗了钱,如何向有关部门反映、讨回公道的故事……大家都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还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在角色扮演中,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三、开展移情体验
情感是连结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是加深道德认识、推动学生道德行为健康发展的“催化剂”,而移情体验是激发学生情感的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想象等心理活动,让学生进行自觉的情感体验,与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人、事、物产生情感并进而促进情感内化,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
以“怎样与人相处”为主题,教师提出“班级中来了一位新同学,你该怎样拉近与他的距离呢”这一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室里一下热闹起来。有的说不能孤芳自赏,要主动与新同学说话,不能让他在班级中感到孤独;有的说要写小卡片送给他,介绍自己,要与他交朋友;有的说找出新同学的优点向他学习。在活动中很自然地让学生体会到赞美他人是对他人的一种信任和美好的情感,而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是尊重对方的表现,理解和尊重是一切成功交往的前提,通过移情体验,实现人际间的交往。
四、组织情感活动
学生从道德认识外化为道德行为,是知行统一的表现,是学生道德情感升华的体现。小学生道德思想的形成,不但要依靠外在的影响,还需要在自我实践活动中去探究问题的真相,获得直接体验。
在“绿色小卫士”为主题,我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观察校园周边的环境,并对一些污染源进行统计。学生们看到有的人随手乱丢垃圾,有的人随地吐痰,有的人随便泼脏水……原来身边还有很多不文明的现象,在破坏和谐环境。随后,我和学生一起发放自己制作的环保卡片,并给路人讲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起初,不少学生很害羞,但在我的鼓励和带动下,他们也能和路人进行交流,并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讲出来。看得出来,他们真心想为绿色家园的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回去后,我们对这次活动进行了总结,肯定了同学们的积极努力,也提醒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带动周边的人。
五、提高自身素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学生成长道路上充当着学生指明灯的重要角色,教师应当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教师需明确学生正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可塑性较强,对事物的辨识能力尚不完善,教师的言传身教很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教师应重视细节,如提前5分钟进入教室,重视仪容仪表,注意教学用语的规范化,轻拿轻放教学用具,时常使用“你好”“对不起”及“非常感谢”等字眼,给学生做表率,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是进行情感教育的主阵地,作为一名任课教师一定要善于以情育情,以情动人,以真挚的感情来打动学生的心,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感染学生,达到以情育德的目的。
作者:林海
第2篇:论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点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
信息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的运用是发展的必然结果,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充分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我国素质教育的进步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育作为当前我国小学教育研究的重点任务,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对其进行“点亮”已势在必行。为此,必须在新课改背景下,强化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运用。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育需求逐渐受到各个教育机构的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育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一个过程。在近几年的教育发展中,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育呈现出一片繁荣的发展景象。然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的仍然缺乏明确的目的,教学手段仍没有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使得我国新课改中关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建设的方针任务没有得到全面实现,更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严重的阻碍性。
首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的思想观念落后。当前小学品德教育的教师多数为其他的科任教师进行兼职代教的,缺乏专业的品德与社会教师。这些兼职的教师对品德教育中的核心缺乏深入的认识,教学秉承着照本宣科的模式进行,与学生们的交流互动过少。长期如此,学生品德教育的学习热情便逐渐降低,进而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质量。其次,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当前小学品德教师的年龄与学生的年龄差距较大,教师与学生难以“打成一片”,这对品德与社会教育工作的良好展开起着不良影响。最后,小学生对品德教育的理解不够透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尚处在初期形成阶段,加之品德教育建立在情感因素的交流,这便使小学生难以理解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核心要素。
二、信息技术点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运用信息化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完善教学表现形式
小学生的年龄多数为处于7~12岁的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说与好玩的特点。为此,在品德与社会的枯燥教学中,学生的手被动的接受方式进行知识灌输,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了严重影响。而信息技术便能够很好的改变这一教学现状,信息技术的网络资源庞大,不仅包括声音、图像、和音乐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更能通过多媒体等设备将品德与社会的知识点以直观的视频元素形式进行呈现,从而为学生床上出一个五彩斑斓的教学情境。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品德与社会的实践课堂教学中,当教师讲到“保护环境”这一主题课程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切身感受。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保护环境的方式、重要性进行讲述,起所讲述的内容与形式较为枯燥,学生的注意力难免会分散,不仅不会在头脑中构建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意识,更不会提升自身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使得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实际意义难以得到实现。首先,教师可以在讲课前举几个反例,例如工厂的废水和废气等,让学生明确环境破坏的危害。其次,通过多媒体设备对相关的污水排放视频进行播放,让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污水排放对人们生活的威胁,并通过这种真实场景的创设加深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心。
(二)运用信息技术密切师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密切的师生交流与沟通是促进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之一,传统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对理论的说教,而忽视了学生们的实际感受,没有与学生构建起密切的交流机制,使得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逐渐丧失,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在善于将品德与社会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通过信息技术将品德知识的核心要点进行整合,并直接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学生便能够将信息技术中所包含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解答,并反馈给教师,从而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例如,在学习“从世界看中国”这一章节的知识点时,传统的教师往往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拘泥于对中国民族和省份的固定知识点的背诵上,无法对中国民族各个地区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进行领悟。而采用信息技术后,教师便能将中国的地图电子版引入到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去,并在各个地区的地图相对位置设定一个连接,当学生点击进去以后便是对当地文化特色的详细介绍,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各个地区进行详细理解前,可以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强化学生的认知力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重点任务是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能够在情感学习中强化对品德知识的认知。为此,教师便要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并将培养学生正确品德观作为重点任务推进,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教学环境中革新自身的道德观与价值观,从而认真执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育的内容。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将情感教学进行立体呈现,使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内容以数字化图形的方式进行呈现,让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更好的辨别是非,强化自身的认知观念。例如,在学习“中秋节”这一中华传统节日时,教师便可以先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一段相关的文化背景故事,让学生在直观的动画、音乐和图片等因素的运用中更好的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知。
三、结语
教师必须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导型作用,积极转变教学观念,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对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育进行推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对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融入的过程中要讲究结合方法,并对小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分析,进而将信息技术这把“双刃剑”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作者:戴倩
第3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探究
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从中不仅获得理性认识,而且要在情感、心灵的充盈中获得精神的体验。本文以“神奇的中医”一课为例介绍该课程的教学模式。
一、结合生活,巧妙导入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结合生活实际把学生引入本课的主题学习中,创设合适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主要采取的方式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谈话引入,以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思想状况作为谈话的切入点,沿着学生思维的发展线索,逐步引入活动主题,做好铺垫。
1.教师谈话
同学们,我们每天做两遍眼保健操,那你们知道它保护眼睛的原理是什么吗?这种按摩保健的方法是外国人发明的,还是我们中国人创造的呢?
2.揭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中华医学的殿堂,去领略中医的风采。
二、活动探究,构建新知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活动自主探究体验,在体验中感悟道理,从而建构自己的新知,“议”中医大致分三步进行。
1.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根据中医的定义、起源、由来、历史和有关中医的其他资料进行自由发言。
(教师进一步补充说明:中医的“中”除了是“中国”的意思之外,还有“中庸、中立、阴阳平衡”的意思。)
2.了解中医的诊病方法
指定学生讲一讲中医大夫是怎么给病人看病的。
望——观察病人形体、面色、眼睛、舌体、舌苔。
闻——听声音和嗅气味。
问——询问病人及家属,了解病情。
切——用手诊脉或按压腹部,辨别病症的一种诊病方法。
3.了解中医的治疗手段
(1)中药。学生介绍自带的中药,并相互交流。常见的中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中草药: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组成。因植物药占中药的大多数,所以中药也称中草药。
可入药的食品,即有些食物既可食用,又可药用,因此又称为药食两用,在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食物。
教师补充资料:大红枣,我们平常吃的食品,和花生、冰糖一起煮汤,就成了对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有一定疗效的中药。红枣、鸡蛋、红糖,用水炖服,每日1次,有益气补血之功效。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调味食物之一。葱具有多种治病健体的功效,葱须、茄根各四两,煎水洗泡还能治冻伤。
(2)按摩。看图了解人体的各个穴位,播放视频资料,重点介绍四大长寿穴。借助对穴位的了解,明白做眼保健操对眼睛健康的重要性并再次认真感受。
(3)其他中医治疗方法:刮痧、推拿、拔罐、气功、食疗等。
三、实践活动,内化认识
1.五体投地话名医
[JP2]扁鹊(春秋战国)发明了望、闻、问、切的诊法;华佗(东汉)发明了麻沸散;张仲景(东汉末年)撰写了《伤寒杂病论》;孙思邈(唐代)编写了《千金方》;李时珍(明朝)撰写了《本草纲目》。[JP]
2.神奇中医在国外
(1)自由阅读教材P104“中医在国外”,丰富学生对中医的认识和了解,然后汇报。
(2)出示相关资料。新加坡多年前就在中小学校开设了中药课,而且学校还有草药园让学生亲自种草药,有中医药室让学生看医师把脉抓药等。
2010年底,我国有专家建议,要在中小学教材中收入中医药知识,北京已经做出计划,在学生中推广中医读本,口号是“普及中医药知识,从娃娃抓起!”
四、拓展延伸,养成习惯
教师总结:中医作为东方文化的瑰宝,无论是平常的中药,还是针灸、按摩、推拿、气功等中医疗法已走出国门,给更多的人带来健康,正发挥着它的独特价值。同学们,关于中医的知识,我们再有一节课也说不完,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了解我国古代名医的故事,还可以看一看《千古中医故事》《大国医王孟英》等来进一步了解中医。
总之,对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研究与教学设计应力求真实有效,带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用心感受,在生活中寻求发展,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提升到新的水平,即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者:刘雪臣
第4篇:新媒体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类新技术如雨后春笋,日新月异,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介形式。受到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人们也正日益受到信息大爆炸的困扰,小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在纷繁杂乱的信息中理出一条路。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将新媒体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确保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帮助他们初步建立正确的世界观。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面临的问题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冲击性、扩散性,传播迅速,而且内容异常复杂,良莠不齐。小学生虽然能较快地接受、使用手机电脑等新型科技产品,但是对于信息的甄别能力不强。新媒体时代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与此同时,如果小学品德教育工作者不能及时发现和引导,则难以达到小学品德教育的要求。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点,预防其负面效应,是新时代品德与社会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新媒体技术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机融合
1.利用新媒体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新媒体技术的一大优点是可以将死板枯燥的文字材料转化为生动活泼、冲击感强的音视频材料。小学生好奇心强,懵懵懂懂且刚产生独立意识,急于探索新鲜刺激的外部世界,很容易接受新媒体教学内容。利用新媒体技术可以化繁为简,化枯燥为有趣,寓教于乐,将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
2.利用新媒体技术可以提升教学质量
[JP2]小学生正处于好动贪玩的年龄,传统的课本教学很容易使其对学习产生厌倦心态,[JP]影响教学质量。小学品德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同时,利用新媒体技术可以达到全面衔接、家校联合的教学目的。例如,苏教版《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课,完全可以利用音视频展现祖国山川的大好风光,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尝试使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使学生如临其境,更有利于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
三、新媒体技术和小学品德与社会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1.明确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
[JP+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实践需要有切实可行的方法论予以指导,明确教学目标才能进一步探索教学方法。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内容和目标应当包括:一是帮助小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三是协同其他科目教学,使学生的心智不断成熟;四是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其成为具备互助友爱、勤俭诚实等优良品格的合格小学生。[JP]
2.建立新媒体教学平台
小学品德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灵活性和冲击性,顺应时代的发展,因势利导尽快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逐步完善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利用好课堂之外的时间和空间。
第一,要建立完善的新媒体教学平台,利用好微博、微信和微课,结合家校联合的机制,指导家长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心态,改进教学方法。
第二,由于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纷繁复杂,正常的教学活动容易受到干扰,要保证新媒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调动各方面力量,净化网络环境,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对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健康成长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课程本身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基于新媒体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必将成为教学实践的主要方向,有利于学生深化知识理解,拓宽学习思路,提高综合素质。
作者: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