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推动世界史教学改革发展的途径探索
如何使学生深刻解读世界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领会其内在本质,把握世界史的宏观脉络,是当前高校世界史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史教学要充分意识到传统世界史教学中的问题,注入世界史教学全新理念,从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角度解析历史,分析世界史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推动高校世界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一、高校世界史教学的功能与价值分析
世界历史课程拥有不可替代的、丰富的人文知识内涵,它对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世界史教学可培育高尚的道德思想品质,强化爱国主义情怀。通过世界史的学习和认知,了解自身民族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差异性,进行优劣对比,进行世界史视域下的自我反思和警醒,这是一种更为深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世界史以其纵深捭阖的千年内涵,基于广泛的全球视野,对我们的高校学生提供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并在更为深厚的史学基础上,深刻反思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现实反差,在对比中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2.世界史教学可以帮助学习者认识世界、走向世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和主管因素的影响,处于“亚健康”的不良状态,缺少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全球意识。随着国际知识经济文化的交流,大学生要用更为开阔的视野、更为平和的心态,了解世界文明和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增强国际意识,成为具有全球眼光和心态的现代公民。
3.世界史教学对于大学生的史学美感和进步观念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大学生的美育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世界史教学为大学生的美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可以通过对学生的世界史教学,使学生具有审美辨析能力和鉴别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深刻地意识到全球人类的共同困境,为人类的进步与文明而奋斗。
二、高校世界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世界史研究相对于西方来说较晚,对于世界史的介绍还不够深入和全面,这在高校的世界史教学中也显现出一些问题。
1.世界史教学中的教条式问题。在高校世界史教学之中,存在教条式教学的现象,将世界史内容进行统一的历史框架的划定,而没有具体的区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历史,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原貌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2.世界史教学中的内容片面化。在高校世界史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政治史的研究和传输,尤其侧重于对阶级斗争史的研究和表述,这是不够全面的,在世界史中的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状况历史教学较少,并且大多是以阶级政治斗争的背景资料而加以描述,缺乏深入的、细致的研究,而忽略了社会生活内容。在世界史教学中,大多描述了政局演变、起义暴动等阶级斗争史,一些特色化的历史事件也被赋予了阶级斗争的面具,这就使这些特色化的历史事件丧失了个性和特色化的情感内涵,成为了阶级斗争的代表属性。[1]并且,在世界史教学中,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生活历史内容较少涉及,诸如人口状况、环境变化、婚姻与家庭观、民俗文化、宗教价值观等,这些都基本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3.在对社会形态更迭的描述之中,缺乏对社会制度的整体、客观的描述和认知,偏重于某一种社会形态的更迭或社会制度的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历史发展与进步的全貌,否认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以付出代价为前提的客观性,这是不明智的。
基于上述问题和现象,我们认为对于世界史的教学,应当本着客观、全面、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认知和了解,不能片面和偏颇;要用科学的意识和精神讲述世界史的发展进程,正确地引导学生的世界史观,使其更好的掌握世界史的知识内容。
三、推进世界史教学改革发展的路径探索
1.在世界史教学中突显全球史观。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在对世界史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全球的视角考察世界历史,要培育学生的全球史观,而不仅仅是站在世界的一角考察世界史。在全球视角之下,要平等地对待各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差异性,使社会历史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为此,我们需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制度、文化和风俗。要高屋建瓴,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世情教育,以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主题,从全球史观的立场和视角,突出讲授世情的重点内容,并紧跟全球史学研究学术动态,了解史学的前沿问题,向学生宣讲先进的、整体的国内外史学理论,引导学生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将新的世界历史知识与既有的世界历史知识相关联,充分调动学生对世界历史的研究兴趣,培育学生的全球视野和意识。
2.在世界史教学中突显文明史观。在高校世界史教学中,要突出文明史的视角,扭转过分注重社会形态演变的历史内容,还要运用文明史观,使世界史教学贴近人们的生活形态,突出人类发展过程中文明的碰撞与交流、冲突与融合,突破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樊篱,推动高校世界史教学。
(1)文明史观下,高校世界史教学课程内容调整。在文明史观视角之下,高校世界史教学的教学课程内容要加以调整,要全面体现出文明史观,勾勒出世界史不同阶段的基本线索,在总揽全局的视角下,深入地领会世界史课程的知识和文化内容。[2]还要通过对世界史不同阶段的研究,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史著导读、重要史料摘要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史学理论素养,启迪学生的史学智慧。
(2)文明史观下,高校世界史教学要点调整。在文明史观的视角之下,高校世界史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要点:①明确生产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也是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的根本标准。要让学生明确的是生产力尽管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它并不是唯一的动力,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过程还离不开生产活动,如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农业文明、商品市场经济状态下的工业文明。社会形态的更迭和社会内部调节是对生产力发展的适应过程,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②人类历史上创造的共同财富要加以认同。在对人类历史创造出来的共同财富认知上,不能强行添加阶级或主义的色彩和标签,要认识到人类历史创造的财富没有阶级性,社会经济由自然经济演变为商品经济的状态,同样也不存在阶级性,它是客观的事实和现象。③要进行相对的、具体化的历史分析,防止绝对化。在世界史教学中,不能运用“非此即彼”的二值逻辑,不能强行论断,而应当用多值的逻辑加以分析和处理。
(3)引入高校世界史教学之中的现代化史观。在现代化史观的视角之下,世界史并不是世界各国独立的发展史,而应当是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现代化运动在全球领域的扩张历史,因而可以在高校世界史教学中融入现代化史观,运用现代化史观对世界史的重大历史事件或问题进行全面的解读,深化学习者的历史认知。
四、结语
在时代和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世界史教学要展示出其丰富的历史和文明内涵,拓展世界史的教育功能,对世界史教学进行深入的改革,使其成为非历史专业领域的素质教育课程内容。要突出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摆脱旧有的思维模式,从全新的角度去解读世界史,把握世界史的发展脉络,并以现代化史观为主线,将世界史中重大的历史事件纳入到现代化进程中去考察,从而推动世界史教学改革发展。
作者:孟君等
第2篇:浅谈世界史的学习技巧和方法
初一初二是中国历史,以时间为主线,很好记。可是這初三的历史比较散,时间也比较乱,学生背了就忘……该怎么样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呢?针对之一问题,经过自己教学实践中的探究,发现了几个简单的小技巧。
一、主题教学
世界近现代史头绪繁多,内容庞杂,学习的难度比较大,加上学生们在初中大多数没有认真学习世界历史,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如果我们在选修课上仍然按照课文编排的顺序逐一讲解分析,肯定课时不够。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没有兴趣和耐心,到头来我们是事倍功半。因此,抓住主要线索和重点内容,集中归并成几个专题,例如:“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及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两次工业革命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这几个专题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对世界历史从14、15世纪到19世纪末的发展有个大体上的印象,对于这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能够有所了解。
二、图表对比法
借助图表,将专题知识进行整合,在对比中记忆,效果较好。如英法美德资产阶级革命,可以借助表格从原因,导火线。领导阶级和领导人、主力、过程、文献、政体、意义等方面全方位的进行比较记忆。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
现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我们历史课上完全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了,只有采用多媒体教学,才能实施前面我们关于教学内容、教学观念的设想,只有采用多媒体教学才能完成这种大信息容量,跨越时空的专题课教学。例如:在介绍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我们引用了一些图片资料,特别是引用了一些法国大革命的影视材料,让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到三个国家的革命,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恢宏气势,领略到法国人民冲天的革命激情。例如:在介绍两次工业革命时,我们展示了一些重大发明创造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巨大促进作用,坚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而更加尊重科学,尊重知识。
四、及时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练习是最后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讲不练是不能巩固知识的,但是练习题也不能随便处理,见题就用,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是慎重选题,材料要新颖,因为是初三,从中考的要求入手更好(最好能是中考原题)。适当的练习不仅能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而且能让学生自己再一次学着理解资料,获取知识,真正达到提升能力、学以致用的目的
作者:许爱菊
第3篇:纵横讲述法在高师世界史教学中的应用
纵横讲述法是指在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对历史问题从横向和纵向进一步拓展讲述。也就是说,在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考虑到历史学科的特色,有意识地梳理历史问题的内容,在纵向进行绵延拓展,横向进行联系比较。纵向的绵延拓展包括诸如历史问题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以及其能给当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启迪等;横向的联系比较则不仅包括诸如同一个历史问题或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中的表现,也包括从不同的角度如何来看待同一个问题等等。彭凯平教授说过修历史的操作方法主要是要把握好“纵横之道”。他认为,“纵横之道”的一种是在历史的纵向上分析历史,上下五千年,看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一种是横向上看历史,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1]。这样的纵横考虑便于更有效地开拓新的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途径。研究历史固然应该要掌握纵横之道,但是同时,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纵横法讲述也很有必要。本文将以高师世界历史课程教学为例来进行探讨。
一、世界史教学中运用纵横讲述法的意义
世界历史内容广博丰富,无所不包。运用纵横讲述法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比较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他们的眼界。对于高师学生来说,纵横讲述法的运用尤显必要。因为他们在大学所学的理论基础和知识结构将直接作用于他们以后的教学生涯,影响和熏陶着一代代人的成长。
(一)从学史的角度
历史系的学生进入大学后都会系统学习世界通史,他们也已经有www.yulu.cc世界历史的基础,是他们在中学所学,但是,那时世界历史留给他们的印象就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和历史习题,他们对世界历史的认识是分散的和割裂的,很少能形成世界历史进程的清晰脉络。进入大学后,作为一个以历史为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样的知识框架和储备远远不够。当然也有少数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很强,博览群书,且很具有思辨能力。但是,大部分的学生在这个方面是有所欠缺的,读大学对他们而言就是为了以后能找个好工作,但是就从找工作这一点来说,学好历史也很重要。纽曼曾经说过:“知识就是一种目的,是足以安身立命,或者足以为其自身的缘故而继续追求的目的。”[2]也就是说,知识不仅是能够安身立命的途径,也是能获得其他成就的手段之一,世界历史知识自然也不例外。
为了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在讲解具体的历史问题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种习惯,即梳理问题的历史渊源、考察问题的演变过程。这种习惯养成后,能帮助学生宏观准确地学习历史,使他们完整、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世界史基础知识和世界历史发展的线索,从而理清世界历史问题的发展脉络。
以讲解西欧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演变这个问题为例,这个问题从“纵”向可以这样思考:中古时期,民族国家的概念淡薄。但是,14、15世纪之后,西欧的民族国家开始发展。到16、17世纪之后,民族国家的发展更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国家主权更加明确,君主权力更加强大,有些国家的王权还达到了极盛。
从“横”向可以这样讲解:14、15世纪时民族国家开始发展,可以要求学生思考民族国家出现的历史背景。因素当然有很多:比如战争因素、经济因素、天主教自身发展因素和其他原因。这样就把一些虽然密切相关但是在教材篇幅和内容安排上被分开了的问题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而16、17世纪,民族国家能够继续发展,也是因为西欧社会出现了一些有利于其发展的因素。并且还应该注意,具体到某个国家来说,英国、法国以及西班牙等国家的实际发展环境都不一样。这也是“横”的思考。
通过对类似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学生收获到的肯定不是孤零零的历史片段和割裂开来的历史史实,而是对历史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二)从思史的角度
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全面把握,不仅可以很好地分析和思考历史,而且还能发挥历史的功用,给当代社会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迪。当今社会在高速发展,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如何应对呢?早在1988年1月8日,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巴黎举行会议,会议的宣言就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看2500年。”[3]也就是说,历史包含着人类的生存智慧。世界历史学科是个万花筒,不仅包含各个领域的知识及其这些知识本身的发展沿革,更有很多既具有理论意义又深蕴实践价值的内容。因而,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从纵向横向延伸历史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有助于他们进行和展开其他领域的学习,也能使他们从世界历史中得到经验和启迪,为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奠定成功的基础。
比如,在介绍德意志历史的时候,讲到普鲁士的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政策时,既可以从纵向考察普鲁士教育制度的演变,又可以从横向梳理其他国家的义务教育发展进程,同时和学生一起分析教育受到重视对国家的强盛起何种关键作用。显然,在普鲁士领导完成19世纪德意志的统一以及德意志在近代后期迅速崛起的过程中,教育的重要性不容低估。
又如,在讲解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除了介绍经济上的巨大发展以及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之外,还应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冲击以及如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甚至迷惑了人们的思想。所以,可以对世界近代史中的经济发展进程做一个纵向的梳理,然后从横向层面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一些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比如,如何看待救济和慈善?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的表现。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对类似问题进行讨论,则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开拓他们的视野和思维。
教师对这些问题纵向横向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活跃气氛,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去关注当代涌现的类似问题,学会从宏观视野进行思考,为解决这些问题寻找启迪。
二、纵横讲述法在世界史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纵横讲述法运用于世界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也很有必要。那么,在高师世界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呢?笔者认为,纵横讲述法关键在于教师的讲,而教师要讲得出彩,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资料准备、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等。
(一)做好资料准备
纵横讲述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固定的教材含括的信息量远远不够,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充分的资料准备。需要准备的资料包括教师授课的内容当中涉及的各方面资料,也包括在授课过程当中教师准备和学生进行讨论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授课过程中恰当和熟练地运用纵横讲述法。除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把握教材、准备课堂教学内容之外,还应该多方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精心筛选,把最合适的材料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来。比如,讲到近代欧洲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和他们的公共卫生法案,就必须去搜集近代公共卫生状况的资料。又如,提到救济和慈善,也必须另外去查找史料梳理世界历史上的慈善事业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包括搜集一些资料,诸如:慈善者的心理因素、社会文化传统以及他们具体的慈善行为等等,而且还要考虑到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给慈善和救济提供的不同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类似问题非常多,针对每一次课的具体内容,教师都可以酌情准备。
除了多花工夫努力查找和搜集相关备课资料之外,教师还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提前准备一些给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的问题,以此来带动学生思考和分析,逐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做这些都需要费时费力,但是对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很明显,因而,很值得去做。
(二)丰富授课内容
资料准备充足了,才能更有利于在课堂上运用纵横讲述法授课。世界历史的内容尤其缤纷多彩,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教师随时可以让所讲内容绵延伸展、纵横多姿。
如何丰富授课内容呢?为了让教师准备的授课内容能让学生尽可能理解,教师还应该做一些安排。课堂所讲内容毕竟有限,要补充有限内容的话,可以把功夫下到课外。就是说,不仅教师自己要提前准备,也可以安排学生准备。纵横讲述传达给学生的信息量很多,如果没有相关的基础,大量的史实很不利于学生吸收。故而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应该鼓励和督促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可以大大弥补课堂教学内容的不足,开阔学生的视野,这也可以算是教学内容上的纵横绵延了。世界历史学科有很多名家名著,教师可以根据每次授课的具体内容,提供相关的阅读书目。这些书目可以是对世界历史进行整体和宏观论述的,还可以是论述某一个具体问题或某一个领域的著作。比如,教育史的著作,可以是具体到某个国家的教育史,也可以是某一个时期的教育史,还可以是某一个领域的历史,比如,女子教育、职业教育等等。当然,因为现实条件的制约,学生不可能每本书都能读到,也不是每个学生都会用心找书来读。但是,授课之外的推荐阅读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养成读书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拓展视野,实际上也就是丰富了所学内容。
(三)开展陶冶型教学
就授课方式而言,教师必须尽力避免照本宣科,不要让上课变成枯燥的宣讲。因为“教育的真正含义不是宣传,不是说教,不是训练,它更像是陶冶,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影响”[4]。正因为如此,所以教师更应该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和学生像谈话般进行交流,也可以如问答般展开互动,从而把授课变成陶冶。
陶冶不仅仅限于教师授课,也不仅仅限于课堂,不仅仅限于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教师讲解之后,还可以根据教材,提出某些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可以是备课时就准备了的问题,也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临时提问。还可以在课堂给学生布置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课外搜集资料,进行思考。这样的主题来源于教材所讲内容,且富于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也很能吸引学生,只不过是因为教材篇幅所限,介绍很少,学生了解寥寥,因此可以安排他们在课后进一步加深了解,奠基于教师在课堂所教,受益于自己在书海中所学的。
总之,纵横讲述,要求教师既有充足的各学科知识储备,又有精湛的内容组织能力,还要求教师有熟练的课堂和课后安排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精彩,并使学生沉浸在其中。
三、运用纵横讲述法应注意的问题
纵横讲述法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固然能开阔学生视野,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思考习惯。但是同时,在运用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在世界史教学的过程中,纵横拓展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纽曼曾经说过:“大学不是诗人的生地,但一所大学如果不能激起年轻人一些诗心的回荡,一些对人类问题的思索,那么,这所大学之缺少感染力是无可置疑的。”[5]历史学是大学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自然应该承担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任。世界历史学科知识非常丰富,教师可以寓人文素养于授课过程中,在讲解历史问题的时候顺势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比如,讲到近代世界工业化进程时,可以提环境污染问题,让学生思考其原因和应对之道,并和当代社会的类似现象进行联系;讲到西方社会的绅士文化时,可以提问学生如何看待其精神实质等。通过这样的思考和讨论,学生们不仅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还能得到道德熏陶,培养人文情怀。又比如,近代欧洲经历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的卫生条件亟须改善。那么,各国政府是如何对待本国的公共卫生状况的呢?事实上,面对公共卫生状况的恶劣,一些国家既出台了制度法规,又成立了相关机构进行治理,还有一系列进行改进的具体措施和实际行动。对待这样的问题,既可以从纵向考察各国政府对公共卫生状况改进的历史演变进程,又可以横向梳理不同国家的不同制度和政策以及不同的表现等等内容。同时,可以激起学生思考,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在公共卫生甚至公共道德方面,又应该如何做呢?实际上,史实的反思过程也是每个人良知的反思过程。
这一点对高师历史系学生而言尤其重要,因为他们毕业以后,很多人都会从事小学或中学的历史课程教学,他们的教育工作直接关系着一代代人的成长,责任不可谓不巨大。所以著名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才会说:“教育是我们决定是否爱这个世界,爱到也承担对它的责任,并且把它从毁灭中拯救出来的地方。”[6]既然教育可能决定是否能产生对世界的责任感,作为教育工作的承担者,自然应该全力以赴,既为自己,也为所有人。
其次,应该有选择地延伸拓展世界历史的知识点。在谈及历史问题对当代社会的借鉴和启示的时候,有些问题固然能对当代社会有启迪作用,有些问题能激起人们警觉,也有些问题能给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学习历史,更应该学会的是总结历史规律、反思历史教训,把历史问题放到一个更宽更广的视域中进行考察。
另外,运用纵横讲述法的时候,也不要纵横过度,以免增加的内容过多,任务过重,学生难以消化吸收,反而有可能适得其反,损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可知纵横讲述法是一种教学技巧,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广博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完善和改进。对于高师学生而言,这种技巧更显价值。因为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学科基础知识和理论,更是在逐渐培养教学能力,为他们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更好地进行教学奠定基础。这种技巧润物无声,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者:许静
第4篇:军校世界史课程教学法初探
近年来,随着通识教育理念被引入我军院校教学体系,一些军校为了培养本科学员的世界眼光,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增强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世界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相继开设世界史课程,对本科学员进行较系统的世界史教育。我院为指技合训学员在第3学期(大二上学期)开设了《世界史要论》课程,作为他们本科阶段必修的一门人文社科基础教育课。《世界史要论》课共20学时,课程选用王斯德先生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课程新开之时,我院采取军民融合式公开办学,外请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学科的专家团队首轮授课,初步建立起这门世界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之后结合多班次的教学运行,授课教员对军校世界史课程的教学法进行了初步探究,总结出以下感悟与体会。
一、精心选取教学内容
构建教学内容体系、选取教学内容,解决的是“讲什么”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我们主要遵循以下四点。
首先,设计授课专题。用短短20学时、10次课的时间讲述一部宏大浩瀚的世界通史,难度非常之大,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也许是采取专题式授课。我们在首都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专家的帮助下,初步确立十个专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检验后,又对之进行适当调整。根据教材中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划分,结合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内容,我们以人类文明的演进为主轴,兼顾世界历史由分散到整体的“横向发展”,构建以下十个专题:“绪论:世界史是什么”、“轴心时代的西方古典文明”、“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及欧洲封建制”、“全球视野下西方的兴起”、“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革”、“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两次世界大战与人类历史进程”、“战后世界历史进程”、“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和“冷战后的世界发展趋势”。目前,这10个专题是由多名教员根据各自擅长的领域分工讲授。
其次,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在专题名称确定下来之后,接着就要设计每个专题的内容,此时必须兼顾“典型案例”与“历史进程”的教学,即点面结合。世界历史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只有深入地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把握其基本线索和脉络,才能更好地从总体上认识人类历史的全过程和演化大势”[1]。因此,世界史课程教学必然要讲授“历史进程”,以帮助学员搭建起世界历史发展的宏观架构。同时,为了使世界史课程内容丰满起来、立体起来,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教员还必须讲授“典型案例”,即重大历史事件,以此类“点”带动“面”。“典型案例”如同粒粒珍珠,而“历史进程”就如同串起珍珠的那根项链。同样的道理,世界通史的教学内容缺了线索不行,缺了案例也不行。以冷战为例,教员会先概述冷战的进程,然后重点介绍冷战进程中发生的三次国际危机和两次局部热战。如果只讲冷战进程,学员就会感觉抽象、枯燥、不易理解;如果只讲危机与热战的案例,学员就无法掌握冷战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
再次,遵循学员的认知规律。在确定了授课内容后,如何安排内容的先后顺序颇有讲究,这种安排务必遵循学员的认知规律。学员认知的第一阶段往往是由个别到一般,因此,教员宜先叙述史实,再总结原因影响。以“战后世界历史进程”专题为例,教员安排的总体线索是冷战爆发、冷战进程与冷战的遗产;在冷战爆发部分,先介绍冷战爆发的过程,然后引导学员分析冷战的起源;不直接把冷战的定义推到学员面前,而是先介绍冷战爆发、两极格局形成过程中,东西方在政治、经济、地缘、军事等方面的针锋相对,然后顺理成章地提出“冷战”的定义。
最后,紧贴“形势与政策”。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让学员感觉耳目一新,教员还要依据国家的方针政策与国际形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历史课程尤其是世界史课程的学习,容易让学员产生心理上的隔阂,因为他们往往认为课程内容距离自己太远无法“亲近”。因此,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是教员备课时的重要任务。结合点一旦找到便可能成为授课的出彩之处、点睛之笔。以“冷战后的世界发展趋势”专题为例,教员在讲解“经济全球化”时,可以列举中美经济相互依存、苹果手机产业链条等案例;在讲解“世界多极化”时,可以列举美国重返亚太制衡中国、日本争取“入常”、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案例。以“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专题为例,教员在讲解“雅尔塔体系”时,可以列举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席位、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国际法依据等案例。
二、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手段的设计,解决的是“怎么讲”的问题,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在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方面,我们力图创新,主要遵循以下三点。
首先,注重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教员在教学工作中易犯的一种错误是采取“填鸭”式教学,只关注知识传授,忽视对学员能力素质的培养。实际上,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不应该是“我教给了学员什么”,而应该是“学员从我这里学到了什么”。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员要“舍得”适当安排教学实践,提高学员的能力素质。为此,我们主要安排了以下实践:一是历史文本的解读,即安排学员阅读英文文本,比如杜鲁门1947年3月的国情咨文、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讲等,然后要求他们翻译并讨论交流;二是历史人物的评介,即安排三四名学员利用课前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上次课涉及的历史人物进行介绍并做出自己的评价;三是讨论课的主题发言,即安排一两节讨论课,让学员代表根据事先明确的主题做主题发言,其他学生做即兴发言;四是人文演绎,即安排学员根据教员提供的剧本演出世界史上的一些经典剧目,比如苏格拉底之死。在教学运行中,学员普遍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不仅由此激发学习热情,而且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注重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还提出要引导广大官兵成长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历史证明,政治上坚不可摧,军事上才所向披靡。要铸牢军校学员的军魂,必须紧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世界史课程中恰恰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素材,有待教员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总体而言,学习世界史课程,有利于学员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学习“站在中国看世界、站在世界看中国”,培养世界眼光与战略思维,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夯实责任感、使命感,坚定信仰、积极献身。以“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专题为例,在讲述战争的残酷性时,可以教育学员为避免战争的爆发,积极“准备”战争;在讲述大国崛起与衰落的线索时,可以教育学员崛起是一个曲折而艰辛的过程;在比较四大国际关系体系的共同点时,可以教育学员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社会,一国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是持续发展自己、不断壮大自身的综合实力,等等。
最后,注重图片、视频与地图的辅助。图片、视频与地图等辅助资料的恰当运用,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有效增强教学效果。图片比文字更具视觉冲击力,而视频则比图片更具立体性、诠释力与感染力。地图的使用是为了引导学员在树立时间观念之外,还树立空间观念。
三、重视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工作中,教员除了讲授课程内容、安排教学实践之外,还负有责任与义务给予学员一定的学习方法指导,解决“怎么学”的问题,这样既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又能培养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世界史的过程中,这些理工科出身的学员普遍感到课程内容纷繁复杂、包罗万象,很难理出头绪,教材又厚达500页,令人望而生畏。怎样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呢?经过深入细致的琢磨,教员为学员提出了以下三条学习线索,或者说是学习的切入点。
首先,关注历史人物。世界历史中的有名人物尤其是军事家、政治家,学员大多有所耳闻也比较感兴趣,有的学员还看过这些人物的传记。据此,教员可以鼓励学员课外深入了解历史人物,阅读相关图书,以重要历史人物为点,牵出重大历史事件的线索,以点带面,学习世界历史。以冷战为例,教员让学员把冷战期间美国总统的更迭排序,然后对应时间,对苏联领导人的更迭排序。对照这张美苏领导人的更迭表,由人及事,可以将他们在位时的主要历史事件一一理清。
其次,赏鉴历史电影。以世界历史为题材的电影数不胜数,将这些历史题材的电影有选择地推荐给学员,寓教于乐,这是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利器。教员设计的是,针对每个专题,精选三五部有代表性的电影,推荐给学员课后鉴赏,必要时可以提供资源。以“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专题为例,教员推荐给学员的影片有:《茜茜公主》、《西线无战事》、《兵临城下》、《狂怒》、《智取威虎山》等。
最后,了解经济史。大国崛起的根基是经济实力的增强,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经济的荣枯可以窥见大国兴衰、国际格局演变的端倪,因此,可以从经济史的视角学习世界史。但这一学习切入点比较专业,不易被理工科专业学员掌握,教员只是将这种方法提示给学员,供学有余力又对经济史感兴趣的学员课外钻研。
除了以上三种方法之外,教员还应在每个专题中向学员推荐几部阅读书目,鼓励学员课外广泛阅读,并要求他们记读书笔记、写读后感或是世界史论文。
四、不断改进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的确定解决的是“怎么考”的问题,它既是检验学员学习效果的重要工具,又是评价教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是实现课程总体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
经过研讨与改革,目前我院世界史课程采取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办法,二者分别在总评成绩中占比30%和70%。过程考核包括课堂表现、讨论课表现与作业成绩等,三者分别在总评成绩中占比12%、6%、12%;终结考核包括机试和笔试两项内容,都分别占比35%。机试主要考核学员对世界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题目从教研室编制的试题库中抽取,由学员在电脑上答题完成;笔试主要考核学员利用所学分析判断世界历史问题的能力,出题实行“教考分离”,授课教员不参与,题目由考务部门请专家制作完成。
总体来看,世界史课程现有考核方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毋庸讳言,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过程考核中的三项考核内容在总评成绩中的占比不尽合理,讨论课成绩占比偏低;另外,课堂表现成绩不易量化到所有学员,其评价标准有待商榷。二是终结考核既考机试又考笔试,经实践证明,两次考试组织安排起来过于繁琐、有待简化;另外,现有终结考核,无论是机试,还是笔试,考核重心仍然偏向知识记忆,没有真正实现由知识考核向能力素质考核的转型。以上不足之处为我们下一步改革考核方式指明方向。
综上所述,世界史课程在军校还是一门新开课程,在教学法方面的探索有待持久、深入地开展。教员总结的以上四点体会多限于技术性思索,一些高屋建瓴的探索还未曾涉及,比如如何编写适用于军校世界史课程教学的教材等。实践出真知,相信军校世界史课程这一通识教育会越办越好,尽收其效。
作者:唐淙
第5篇:高校世界史教学的价值与特色化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也是得益于中国的对外开放,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中国与世界的紧密互动。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和发展亦将受益于中国与世界的长期联系,当前中国所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也正是中国经略世界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重要举措,亦是中国积极应对当前中国和世界经济新形势和新常态的一个重要途径。世界史作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如何结合中国和世界的实际更好地做好高校世界史的教学工作,是当代大学生认识和了解世界,推动中国的对外开放和促进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本文拟通过探讨高校世界史教学的价值,从世界史教学的国际化、中国化、民族和边疆化等角度探索高校世界史教学的特色化路径选择。
1世界史教学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
1.1培养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战略眼光
世界历史是不同文明、制度的发展史和冲突史,是不同国家、社会群体开放与封闭的演进史,特别是进入近现代世界史,不同国家和社会群体的开放与封闭直接导致不同国家经历了截然相反的发展命运,西方的近代开放导致西方近代文明的迅速崛起,而东方特别是中国的闭关锁国则导致中国的发展愈发落后于世界发展的脚步。当今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全球化趋势日趋加强,世界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经济也进入稳增长的“新常态”。在此背景下,通过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世界史教学特别是关于近现代世界史的教学能够更好地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开放观,是中国在当前和未来处理国际事务、应对世界经济和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重要保障。同时,世界史能够培养学生的横向世界观和纵向历史观,高校世界史的教学和学习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和眼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看待中国和当今世界事务的来龙去脉,也是大学生未来人生事业发展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世界史的教学和世界史知识的普及有助于大学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宽广的胸襟去面对当今世界的挑战,迎接未来世界的新机遇。
1.2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
世界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演进史,是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史。通过对尼罗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的的学习和比较,能够更好地使当代大学生意识到中国文明和文化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价值,激发大学生对中国文明和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在当代大学生中推动中华文明和文化价值观的树立,有助于推动高校德育教育的发展。世界近现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发展和博弈史,在近现代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演变中,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是一部苦难史。西方早期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进行,推动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出现,西方国家先后对近现代中国开展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以及日本侵华战争,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深重苦难。随着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的近现代史又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的救亡图存史。通过对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侵略史以及对中国共产党奋斗史的学习,有助于深化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成长为中国执政党历史必然性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爱党和爱国的高尚情操。通过梳理近现代世界主要国家对外关系的历史脉络,特别是通过对比分析近代西方的开放和东方的封闭所造成的截然不同的历史发展命运,以及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对外关系的走向,有助于大学生和未来的青年人对今天中国外交理念和外交原则的理解和支持。
1.3培养大学生完整的历史观和现实观
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开设有中国近代史纲要,对于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和执政史以及了解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史具有直接的启蒙意义。但近现代中国的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历史状态都是脱离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特别是自全球进入开放时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殖民扩张、国际共产主义史以及世界战争与和平等重大的世界历史进程直接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状态和趋势。通过世界史的教学和学习能够更好地加深大学生对中国近代发展史的整体脉络的认识,形成科学、完整的历史观。通过对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史的梳理,特别是对二战后冷战时期东西方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的梳理,能够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冷战初期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的封锁,和冷战中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改变对华战略给中国经济发展造成完全不同的结果。可以说,正是1970年代后新冷战局面的出现,中国积极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中国的经济才得以搭上世界经济特别是东亚经济发展的第二次高潮期,推动了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启动和中国近三十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另外,今天的国际格局,世界政治、经济版图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包括中印领土问题、南海问题和东海钓鱼岛问题等都印有世界历史的痕迹。通过世界史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今天的世界是昨天历史的结果,同时,也需依靠曾经的世界来预测未来的世界走势。
2世界史教学的特色化教学路径
2.1世界史与国际现实的结合
世界史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学科,其关于人类世界文明史的涵养量极为丰富,世界史的重要价值在于通过对世界史这门学科的学习能够为今天和未来的世界和中国提供借鉴和预测。同时,今天的世界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亦能够在曾经的世界中找到历史的影子,所以,高校世界史教学的顺利开展必须将世界史的教学与今天的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事件相结合,以此来彰显世界史课程的价值和提升当代大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今天的世界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国际间的贸易、投资和旅游变得日趋频繁,区域性的货币一体化和国家间的自由贸易一体化也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其中,欧盟就是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性国际经济组织,而要了解现在的欧盟和预测未来的欧盟走向就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史、工业革命史、以及二战后的欧洲复兴史和欧盟的成长史。今天的世界经济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冷战结束至今相继发生了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且至今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要深入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形势和未来的走势就必须了解世界经济史的演进规律。
2.2世界史教学的中国化
世界史的教学必须与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相结合,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这样,也才能更好地展现世界史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必须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革命、建设、改革和开放等置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背景中进行深刻领悟和学习。要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过程就必须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脉络。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俄国的十月革命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要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就必须学习西方列强的殖民史和侵华史,特别是要认清日本帝国主义对亚洲国家的侵略史,是西方帝国主义在华的殖民势力分割和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推动了中国革命走向高潮;要认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建设史就必须了解世界冷战史的演进过程,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和国际冷战格局的演变导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挫折和取得了巨大成就;要了解中国的改革和开放需要认识世界经济史特别是东亚经济史的演变,是1970年代尼克松主义的出笼,中美关系以及中国与西方世界关系的改善使中国的对外开放得以顺利启动并融入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经济体系。中国人口众多,要了解中国的人口现状除了需了解中国的人口史之外,还必须认识、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口发展史。上个世纪中国人口快速增长的六十至七十年代也是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时期,中国人口的爆炸式增长与上个世纪的战争、经济和国际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开展世界史教学的同时,必须紧密结合党史、改革开放史和人口史等的教学。
2.3世界史教学的民族化、边疆化
中国的陆地边境线长2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陆地毗邻最多的国家,与15个国家接壤,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地缘政治经济最复杂的国家。而中国与世界的前沿地区正是沿边的民族、边疆地区。从空间上来说,世界与中国最近的地区正是沿边的民族和边疆地区。世界历史演进、当今世界的变化和世界大势的未来最直接影响的也正是中国的民族、边疆地带。所以,世界历史的教学尤其是毗邻国家和地区的世界史教学对中国的民族、边疆地区显得格外重要。沿边地区的高校应加大对世界史特别是对毗邻国家和地区国家历史的教学,有助于促进沿边地区的对外开放、与毗邻国家的友好往来和利于边疆民族地区的长期发展。西南沿边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高校重点加大毗邻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历史的教学和认识;西南地区的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高校重点加大对毗邻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历史的教学;西部沿边的新疆自治区高校着重于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历史认识和教学;北方沿边的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则重点强化蒙古史和俄罗斯史的教学;东北三省的高校以俄罗斯史、朝鲜半岛史和日本史的教学为主。沿边地区的高校通过加大对周边毗邻国家和地区历史的教学,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民族边疆地区的世界史教学,更有利于民族边疆地区对毗邻国家和地区的认识,促进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开展,更好地推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作者:李加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