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模式问题创新研究论文(共4篇)

2023-12-07 19:4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基于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探究式科学教学模式研究


  一、自然辩证法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者对该门课思想认识不清晰,学习动机不强


  由于自然辩证法的本身具有高度的理论性的特点,而课程主要面向的是研究生,许多学习者认为该门课程只是政治理论课,与自己的专业不相关,尤其是专业性质偏理工科的学生,思想上对这门课就并未重视起来。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教师也未着重培养,导致学生学习自觉性低下,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


  (二)教学环境过于单一


  教学环境作为学习的外部条件之一,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最具目的性、计划性,因此具有较高的影响效度。在自然辩证法的课堂中,最需要改进的就是大班教学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的问题。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及有效利用,是构成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大多数的自然辩证法都是很多个专业一起上,少则五十人多则近一百人,这样的大班教学不利于教师进行教学管理,更重要的是未让学习者体会到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三)学习评价方式单一


  在对学习者进行学习评价时,多采用的是检查笔记和最后的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有的只有最后的课程论文,这样的评价方式未涉及到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要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必须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才能够激励和引导学习者不断的学习,提高主动性,也真正让学生在这门课中受益。


  (四)教师未针对学习者特征进行教学


  研究生层面的学习者,比起本科生来说,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自我效能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思辨性都强一些。如果教师只是对概念性的东西泛泛而谈是无法满足学习者需要的。


  二、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改进自然辩证法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探究式科学教学并不是指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指教师在理解“科学探究”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在自由创设的、有结构的、能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和发展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针对自然辩证法课堂的探究式教学过程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为:“问题情境—提出假设—组织探究—形成结论—进行反思”。


  1.“问题情境”。教师在此阶段提出一个问题或者先行组织者,应该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尝试解决该问题。让学习者参与到问题解决过程中才可以形成他们的问题解决技能,引发他们对先前知识的回忆,主动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样就一开始能够吸引学习者,使他们意识到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和之前的学习过程是相关的,并进一步发掘学习动机。


  2.“提出假设”是学生自我探究的开始。在给予学生一个问题情境让他们进行意义建构之后,学习者接下来就会思考如何解决该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案,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或者合作,提出的方案是否可行,得到的结论是否正确。确保接下来的探究过程有意义。这样就极大的提高了课堂上,学习者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3.组织探究是核心环节。学生围绕之前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搜集获取相关信息,通过一系列的整理分析对提出的假设进行论证,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自然辩证法中,可以将课程内容设置成专题式,每一个专题给学生一个情境让他们小组合作探究。


  4.结论并反思。教师在此时应该加以引导,让学习者相互之间讨论交换想法和意见并积极发言,带动课堂气氛,最后对整个过程进行评价,总结学习者得到的结论并引申到更深层,使他们更深刻的理解问题。反思整个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习者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不断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


  作者:何坤

  第2篇:论自然辩证法课程在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讲话中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杰出的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为了培养较高层次的科技人才,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自然辩证法作为理工农医类硕士研究生公共课,恰恰提供了理论思维方法,为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质疑精神、创造性思维方式、创造的方法和创造性人格提供了必要的方法论。


  一、自然辩证法课程在理工科院校开设的必要性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沉重却不容我们回避。目前我国在整个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很大程度还处于理念思想宣传层面,创造、创新思想尚未全面贯穿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和以知识灌输为主要特征的培养模式依然存在。


  (1)创新教育思想理解单一。许多理工科研究生由于平时忙于专业课,接触科技史、自然辩证法这类课程较少。在学习科研实验过程中以为创新就是简单的技能更新和操作方法的不同,对创新的理解过于单一化、片面化。其实,创新不仅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技能,还有创新思维、创新人格以及科研中创新的研究方法等多个方面;(2)创新实践能力低下。由于长期受以老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工科研究生大多书本知识丰富,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低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突出问题。另外,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对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极为重要,但是我国高校由于条件限制,对于专业课的实践教学没有给与足够重视;(3)创新评价体系机械。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完善的评价体系的支撑。我国大多数高校主要从德、智、体、美等几个评价维度,进行“静态的、单一的、机械的和功利性为特征的教育评价”。这种评价模式过于看重结果而淡化过程,过于看重知识的吸纳而忽视能力的形成等。


  二、自然辩证法课程在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价值


  (一)创新意识的激发作用


  1.开拓科学视野,增强创造意识。自然辩证法课程涉及科学技术发展史、自然观、科技观,阐述了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一些经典理论的产生过程,许多科学家为科学献出了一切。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科技史,自然辩证法课程讲解了大量的案例和科技史发展历程中一些代表性人物、代表性事件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让学生了解科学并不仅仅是静态的知识体系,更是一个充满创造充满挑战的过程。同时自然辩证法课程还讲解了很多科学方法、科研选题的原则,包括创新型原则、需要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等。详细地讲解了创新思维的内容,如何更快的把科学知识转换为生产力。这有利于理工科研究生开拓科学视野,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2.培养质疑精神,树立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质疑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然而在现实中往往是在校研究生最为缺乏的品质,由于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或实验室中,缺乏敢于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一切科学研究成果的勇气。由于长期受书本知识的影响,理工科研究生认为科学理论都是正确的,把自然科学理论当成真理性的东西,这种定性思维对于理工科研究生的创造力培养是极为不利的。自然辩证法课程科技观和科技史部分讲述了众多经典理论被推翻或修改的历史事实,科学的魅力在于它的客观性和未知性,而不是绝对真理性。


  (二)创新思维的塑造作用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正确的思维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发散思维的广阔视野帮助我们举一反三,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思维成果。自然辩证法帮助研究生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多角度考虑问题,深加工获取的信息,得到更多的设想或方案,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思维的灵活变通是极为重要的,碰到疑惑难以解决时要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尝试别的方法去解决。自然辩证法在注重科学的实用和功利价值外,还注重科学的文化功能,即科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推动和奠基作用。


  (三)创新科研方法的启迪作用


  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科学的研究方法不仅可以加快科研进度,而且容易出现创新成果。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天生的。创新需要雄厚的知识积累、发散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科学的研究方法。自然辩证法课程作为一门哲学课程,主要任务是提供一种辩证思维方法。理工科研究生在科研学习中容易“钻牛角尖”,思维片面,自然辩证法课程讲述了科研选题、科研方法等课程,不仅弥补了理工科研究生思维的缺陷,而且理工科研究生在学习自然辩证法课程时,填充了专业课理论的空缺,使自己学到的专业课更加系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科研过程就有了创新的基础。


  三、自然辩证法课程在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实现路径和建议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是传授知识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把自己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并且深深影响学生。在教师队伍中以中年以上教师居多,因深受传统教育影响,新的教育观念还未在他们头脑中扎根,因此很难在教学改革方面下功夫,从而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自然辩证法本身就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课程,对于教师的创造力、创新人格要求是很重要的。不仅要求教师本身要有很高的创新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管从制订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等方面,还是在指导学生科研过程中,努力将创新的观点深入到讲授、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深入到每个同学的心中。


  (二)更新教材内容


  自然辨证法是沟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沟通科学与人文的重要桥梁,对于研究生精神素质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多年从事于教育事业的经验看,近些年来自然辨证法的发展形势迅猛,然而我们一线教师所接触到的课程教材落后于现在知识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对于教学的内容及时更新,在提供研究生教育知识的同时,在原有的资源基础上,灌输时代的理念,使得教学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感,从而可以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更广范围的发展,继而实现教学培养的目标,使得研究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三)灵活教学方式


  灵活教学方式是保证自然辩证法课程取得实际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鼓励教师创造性教学,让创造思维植根于课堂之中,因材施教。要把创新贯穿于备课、教学过程中,在备课过程中充分挖掘每一章节的创新点。在教学中,发挥学校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突出重点,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探索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可以实行专题讨论或辩论的教学方式,分组学习,可以让同学们自由组合,最后是不同专业的同学结成小组。在分组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使不同学科得到交叉融合,碰撞出多元而新颖的观点,不仅培养了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提升了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四)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近几年我们国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各种原因,应试教育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高校课程评价体系也是如此。相当一部分研究生为了应付考试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考完就“又还给了老师”。这种灌输式教育方式,将大部分同学培养成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答题机器,忽略了个体的差异、禀赋、兴趣爱好以及人才发展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和个体性正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根基。鉴于此,自然辩证法老师在课程评价时应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出勤率,课堂讨论、小组作业等多种方式综合计入成绩。结合自然辩证法课程特点和理工科研究生专业分布,可以让同学根据自己专业或自己感兴趣的点进行挖掘,撰写论文。杜绝死记硬背,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考试时可以部分试题实行开放式答题,留给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


  总之,自然辩证法思想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科技创新素质教育资源,对理工科研究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的科研方法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些价值有待我们在今后的自然辩证法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地挖掘和利用。同时,也应该看到,理工科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


  作者:郭月娟

  第3篇:论多媒体环境下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科课程教学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是必然趋势,因此,《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教学当然是不足为奇的。然而,如今,以多媒体环境为支撑的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存在种种问题。对此,笔者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希望能为以后参与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的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或建议。


  那么,多媒体环境下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在普及过程中存在以下四点问题,简述如下:


  一、多媒体环境下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的问题


  (一)忽略学科性质,未能真正实现多媒体的教学作用


  201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自然辩证法概论》对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界定为: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1]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2]从《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本质中,我们可以知道自然辩证法课程是一门抽象程度较高的理论性质的学科。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工作者抓住学科的这一特点,运用多媒体中包含的各种直观、生动的图像和视频等素材,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展现给广大学习者。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学工作者忽略了学科的这一性质,只是单单的通过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告知学生知识点。通过这样的形式,不能使多媒体的作用在教学中全部得以体现,而仅仅起到了单向的传播教学内容的作用。因此,最终的教学效果是非常低的,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同样也会很低。


  (二)以多媒体环境为支撑的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形式单一化


  目前,许多高校在进行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时仍是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头到尾都能得以体现,这种做法可以讲海量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很低,参与机会也相对较少,同时,许多学校的多媒体都涉及到了投影仪、计算机或者电子白板,但是,由于一些教学工作者片面追求媒体形式,致使它们所承载的教学素材形式是有限的,比如图形图像等静态的素材。如果广大教学工作者在进行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时能认识到这门课程内容的一些特点,那就可以运用其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形式,在该门课程所对应的最佳多媒体的支撑下,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育目的。


  笔者认为,针对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多媒体环境下,根据不同知识点的特点,可以采用“讲授式”以外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刚学习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学生,其学习风格不是偏向结构化的,教师就可以在超媒体——多媒体类型中的一种的支持下,由教师提供超媒体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以达到让学生逐步理解该门课程的基本概念的目的。这种多媒体类型能做到这点的原因在于超媒体是建立在人类认知理论基础上的,认知理论致力于解释人类怎样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人类怎样学习等。[3]人类是利用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来组织信息的,而超媒体的设计类似于这样的结构。[4]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分析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特征、区别,以初步理解该门课程各个概念,为后续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角色定位未能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的课程教学中得以体现


  《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的教育要发展的并不是生理与心理的东西,而是人的精神,通过它对精神的建构,而把心理和生理的东西“带”出来。[5]而本课程教育之所以能够促使精神的建构和精神的运动,就在于其是一种有意义生成活动,即在教育教学中发生有意义交流。[6]笔者认为,这种有意义交流是建立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角色定位的基础上的。在自然辨证法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一味的专注于多媒体的知识传播功能,控制着整个课堂的教学秩序,几乎完全主导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然而,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反应、课堂的学习气氛以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有些教师甚至没有真正考虑过使用的媒体是否适合当前的教学内容,是否能达到先前的教学目的,是否能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通过当前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一下建立在多媒体环境下的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四)不能合理运用媒体,呈现一种“从技术中学习”自然辨证法课程内容的教学状态


  在这一大的问题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教师会使用多媒体进行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而自始至终呈现的教学状态是“从技术中学习”。这就和梁林梅、杨九民编著的《教育技术学》中提到的一样,“‘从技术中学习’,即倾听教师做报告时学习一样,学生从观看教学电影、电视,或对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短片的反应中学习”。如果是这样的状态,学生就只能从教师那里学到教师知道的知识和在学习多媒体技术时获得的知识、技术或者说多媒体本身带有的知识、信息。第二种情况是教师未能掌握多媒体技术,不能合理的将多媒体运用于实际的教学中。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设备也随之进入到各种学校,与此同时,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没能同步提升,这就导致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成了学校的摆设,对学校以往的教学现状也没任何影响。


  这两种情况是许多学校和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有整体得到改变,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才能随之改变。


  笔者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多媒体环境下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的问题,以下将是为了解决多媒体环境下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而提出的相应对策。


  二、为解决多媒体环境下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而提出的对策


  (一)把握学科性质,寻找自然辩证法课程与多媒体的结合点


  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7]而多媒体技术的本质在于它的技术性,是辅助教学的工具。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以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尽管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层次的思想政治学科,它具有较高的抽象程度,同时,它的逻辑性、分析性程度也相对较高。而多媒体具有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知识。如讲授“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时候,结合教学给学生播放《世纪钟》和《宇宙与人》等反映自然科学最新发展的科教片,使学生从比较直观的层面上对整个自然界、对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8]以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师要达到这样的教与学的状态,就必须要求多媒体所呈现的素材具有可用性、价值性、可操作性,并且它可以承载各类信息,特别是能够呈现逻辑性较强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能形象呈现知识,而且还具有将知识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的功能。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需要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还对于多媒体的技术性、可操作性等方面的功能要求更高,也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投入和技术支撑。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引导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随着彼此需求的增加,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效果和多媒体技术将齐头并进,走向更好的发展方向。


  (二)认识多媒体的特点,掌握多媒体技术,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


  任何教学都应该着重发展学生的三维目标,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也不例外。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该门课程的教学将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三维目标。教学工作者要做到这点,其具体做法首先是认识多媒体的特点,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广大教学工作者必须认识到,不存在最好媒体,只有最佳媒体,不是新的媒体和所谓高端的媒体就适合所有的学科教学。《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本身的逻辑性很强,当我们想像公式推导一样去建立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时,一页演示文稿根本不能承载所有的信息时,传统的教学媒体——黑板是我们所选的最佳媒体。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科特点和多媒体的特点,经过综合分析等一系列程序,最后通过实践证明才能说哪一种媒体适合哪一类的教学。教师只有在持有正确的“媒体观”和“教学观”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正在的教学。对于《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我们应该从里到外,由此及彼的剖析其教学内容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该门学科发展的规律性,在这种条件下,选择合适的多媒体,以此来提高学习和教学效果,最终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


  (三)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下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以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下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中的作用,首先要求我们要了解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是什么。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教育部门及相关教育工作者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知识讲授、任务分析、课堂管理等方面,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该门课程具有高度的哲学性,学生在接触该门课程的知识的时候不能简单的接受式学习,而是要主动的发现学习。只有真正的理解了其中的内涵,才谈得上运用该学科的知识来进行实践生活。


  再者,笔者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下的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将促进两者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而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外部条件不仅仅体现在多媒体等构建的教学环境中,而且也变现在学生的人际关系中。[9]而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构成成分之一。


  在多媒体环境下,兼顾以上两方面因素,结合自然辩证法课程本身的特点,将会提高其教与学的效果。


  (四)在多媒体环境下,做不定期抽查,以检查学习效果


  笔者认为,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情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第一种情景是通过Powerpoint演示文稿,采用问答式的形式对当堂课涉及的知识点作随堂诊断。教师可以将所要问的问题通过演示文稿呈现出来,随机抽查学生作答,最后教师再做总结性的发言。第二种情景是教师在微博等开放平台上展示某一与前段时间学习相关的材料或课题,学生通过互联网,在相应平台上作答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需要对学生呈现的学习结果及时做出相应的反馈。


  在这Web2.0的时代里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电子媒体、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合理地利用它们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相应的检查,学生也可以从这些工具或平台中得到来自教师的信息反馈,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做出修改或改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教学也将全面步入信息化、网络化、多媒化的时代,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也在其中。因此,解决多媒体环境下的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势在必行的。笔者认为,教师在本身知道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深刻理解的情况下,将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教学进行整合,以利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来解决该门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将把对策付诸于实践,以改变该门课程的教学现状。但是,改变不是单方面的,它需要政府与相关教育机构,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等双向的互动。笔者希望,无论是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还是其他任何学科的教学,在多媒体环境的支撑下都能朝着最优化的状态发展。


  作者:郑琴

  第4篇:自然辩证法课程多媒体教学的创新研究


  一、创新精神——自然辩证法课程多媒体教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是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手段的现代创新,是自然辩证法课程发展的题中之义。研究生教育中配备多媒体教学的硬件设施,提倡和鼓励教师优化教学内容,认真研究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是提升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自然辩证法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改变抽象的理论使学生难以消化和吸收的局面。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强大的视觉和听觉优势,提供给学生直观、生动的图片和影像资料,使教授内容做到图、文、声并茂,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和形象,课堂气氛活跃,从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增加了,课堂效果也增强了。


  但是在多媒体技术使用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重视和很好处理,就会影响教学效果。一是教师专注于对多媒体的操作,忽视了和学生的心理交流,课堂上缺少了师生之间互动,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流于表面影像,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二是教师想当然地认为多媒体教学效果是万能的,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不应用或很少应用其他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缺乏整体性,机械地、单一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可能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要具有创新的精神,不能对课堂的教学过程采取按部就班,因循守旧的做法,要使多媒体教学和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发挥整体作用,要在课堂设计上有所创新。多媒体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二、创新原则——自然辩证法课程多媒体教学的灵魂


  贯彻创新原则是实现多媒体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原则起到引领的作用,它规定了教师教学过程的方向。


  (一)教师的主导性原则


  教师在课堂中是否体现主导地位,讲究教学的艺术是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挑战。很多教师认为有了多媒体,在讲课艺术上就不必讲究了,讲课缺乏激情和活力,感染力不够,学生自然也没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以优雅、自然、亲切的教态,生动、幽默、形象的语言,科学有趣的提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建立一个流畅的教与学的机制,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和认同,课堂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改变。


  (二)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教师是主体还是学生主体的问题是传统和现代两种教育理念分野,现代教育理念没有把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看成是知识的创造者,学生在学习中要发挥主体地位和积极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尤其要贯穿这样的原则。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有时会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学生的反应、感受和需要,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研究生教育更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是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需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自然辩证法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性强是这门课的主要特点,这个特点一向是学生学习的畏惧点,不喜欢这门课的主要原因就是太抽象了,太枯燥了,难以理解。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条件下,教师应不断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要对教材有拓展,更要注重教学内容和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实践相结合。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把理论学习和研究生的专业学习、科研工作以及他们的人生追求联系在一起,增加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愿望。


  三、创新设计——自然辩证法课程多媒体教学的关键环节


  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创新研究和设计,是使用多媒体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要注意综合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尤其是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创造条件。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各种教学方法很好地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这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更加科学和完善。


  (一)突出影视教学法的优势


  电影电视等音像资料是把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重要手段,能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让学生学到的抽象理论在现实中得到印证,在感官的刺激下得到强化。另外,资料片的观看,使学生心理处于非常放松的状态,专家研究认为心理放松状态下,人的感受和记忆是最清晰的,有利于学习和吸收新知识。教学片的选择要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同时应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应是堪称优秀的影视作品或纪录片,比如我们在教学中使用的《无法忽视的真相》《居里夫人》《钱学森》《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等等。播放时间安排在一小节课程教授结束之后,在学生的短时记忆还没有消失之前,一般来说这是播放影视资料的最佳时间,片子的长度一般控制在30分钟左右,如果较长的影片也可以安排陆续播放。


  (二)注重“问题”教学法的渗透


  问题在教育和研究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思考,让学生在探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加强调用图象和声音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耳朵,忽略了学生其实更要用心来听课,也就是说不仅要学生看和听,还要学生进行“思”,能够自觉地在感性的直观的教学信息输入大脑后,积极地转换成理性思考,形成寻找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可见多媒体教学是过程,而不是目的;是手段,而不是宗旨,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就是通过过程的引导,实现学生探求真理的目的,通过手段的运用实现调动学生学生兴趣的宗旨。


  为了让学生在多听多看的同时还能多思,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运用“问题”教学法,使教学效果大大改善和增强。每次给学生放映影视资料片前,先给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一边观看,一边思考,带着问题进行观看,观看结束后,结合问题,进行深入地讨论,教师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启发,还可以继续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多角度的思考,讨论结束,教师作一个简要评价和总结。如,在看《无法忽视的真相》这部电影时,给学生提出这样两个问题“致使全球气候变暖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国家和政府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最该做的是什么”。学生们看后有非常热烈地讨论,对这两个问题都有深入的思考,从政治和社会层面重新理解了生态问题,这样的过程是学生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交互运用的过程,通过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学生的思想认识就提升了。


  (三)加强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理工农医研究生,一般地说科学史和哲学基础一般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很差,对抽象的哲学概念和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有难度,客观上形成了他们学习自然辩证法课程的不利条件。案例教学能够把抽象的哲学道理形象化和具体化,加上多媒体的生动效果,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应选择典型案例,典型案例说服力强,而且有综合性的特点,适合各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如:在讲“机遇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时,我们就选择了巴斯德发现免疫作用,制作课件时,选择系列组图,展现巴斯德的实验过程,教师配合画面进行文字讲解,叙述巴斯德通过偶然的一次经历发现了免疫作用的过程。此时,学生对案例已经在直观上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教师一定要在此基础上对案例进行分析,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案例分析是重点,深入分析能使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说明其中的哲理,如果把重点放在案例的叙述上,就失去了这种作用。如果是比较简单的案例,教授可以让学生来分析,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总之,自然辩证法课程多媒体教学要得到发展和完善,必须改变机械运用多媒体的僵化现状,在教学中贯彻创新的原则,对教学环节进行创新的研究和设计,才能更好地发挥现代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作者:齐小明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