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历史教育的应用见解研究毕业论文(共5篇)

2023-12-12 16: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浅谈多媒体教育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应用


  随着课改的越来越深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凭借其独特的優势,已经悄然走进学校。而且多媒体已经被并广泛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对于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教学,会对学生起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如何才能充分的发挥多媒体教学


  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面临的越来越棘手的问题,既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能够提升学生的素质,同时还要面对高考,一次把每一堂课都打造为精品课堂尤为重要。


  一、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柏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过去性,单凭老师一张嘴,无法再现历史,从而使历史课枯燥乏味,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多媒体运用到历史教学中以后,可以通过图像、声音、文字再现历史,使学生回到历史中去。学习《甲午战争》这一课时,首先出现《甲午战争》的视频资料,使得学生们的关注力集中,再进行本堂课的学习,这样上课一开始就把学生置于战争前夕的历史情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再讲到《抗日战争》时,首先播放一段国共抗战画面,配上一首抗战歌曲《黄河大合唱》,使学生身临其境,仿佛回到了那段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抗战历史中。这很容易使学生了解那段历史,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们会带着疑问去学习,这有利于学生们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动性,同时又可以增强课堂的活跃度,使我们的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同时又在学习中玩,寓教于乐。


  二、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借古鉴今”,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学习英雄人身上那些高贵的品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一课,讲到“黄海海战”时,主要让学生体会邓世昌那种为国牺牲,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这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甲午风云》电影片段,让学生亲眼目睹邓世昌驾着致远舰撞向敌舰,落水后毅然殉国的壮烈场面,这必然会给学生以心灵的触动。再看看英雄邓世昌,他那敦厚伟岸的外形,刚毅深沉的气质,以及纯熟而富于激情的演技,使这个历史上杰出的爱国志士形象高大而醒目地耸立在银幕上。尤其是邓世昌遭到贬斥后弹拨琵琶曲“十面埋伏”抒发胸臆的深沉悲愤,回肠荡气!片中致远号炮手王国成以及投降派李鸿章、方伯谦等形象,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片在处理这一历史题材时,追求凝炼、明快、浓烈、深沉的艺术风格,使之充溢着令人感奋的浩然正气与悲壮力量。通过这种方式最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这是教师无法用语言去表达的。


  三、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扩充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有限,怎么才能在这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把更多的历史信息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可以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多媒体可以做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把课堂教学所需的板书提纲、图示、表解、地图等在有限的时间里反映出来,扩大信息量,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再讲到《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时,让学生去自己评价汉武帝,如果学生只根据课本知识是很难下手的。这时运用多媒体把可以把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归纳总结好,呈现给学生。汉武帝的各项措施通过画面、图像、声音反映出来,再呈现一些前人对汉武帝的评价,就会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契机,学生能够自己归纳汉武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还开辟了辽阔的疆域,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在讲授《“大危机”与“新政”》一课中,通过多媒体在短短40分钟内向学生逐步显示了一个图示式纲要线索表,二份主要国家领导人的演说摘录,三段视频资料,四组数据,通过电视屏幕播入了各种说明性的辅助板书,需要时主板书再出现,这就使得图示线索纲要式的板书显得清楚明了。大量信息通过多媒体显示出来,学生不但对教材内容理解得更深透,并且面对属于调查和解释疑难的学习任务时,就能展开更有意思的讨论。通过观察图表尤其是主板书的演示,提高了学生理解教材线索、编写逻辑提纲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多媒体的运用固然有许多好处,但是有许多教师盲目跟风。不但没有使多媒体的长处发挥出来,还适得其反,破坏了正常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不能逢课就用多媒体。多媒体的运用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可有的老师把以前的人为“填鸭式”变成了机器的“填鸭式”,不但没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把学生搞的疲惫不堪。比如如果比较传统课堂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那么用多媒体教学就有一点东施效颦的意思在其中了。


  2、要注重课件的制作。多媒体教学大多是通过课件的形式进行的,可课件的制作是件很复杂的事情。很多老师就是从网上下载一些课件,稍微修改一下,有的干脆直接运用,这么做是很有问题的。课堂教学要有一定的思路,每个人的教学思路是有差别的,用别人的课件,就是用别人的思路在教学,对于自己可能达不到效果。有的老师自己设计课件,可把自己找到的资料、教材上的资料,通通都搬到“教学课件”中,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一个好的课件不应该仅仅是图片、文字的堆砌,或教学提纲的展现,而应该是能体现出教师教学设计思想,是师生互动学习的平台,是对学生多种学习器官的调动,从而充分发挥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的作用。在制作课件时,应该注意我们运用这个材料的目的,怎样设计才能达到最大效果。在借鉴别人的优秀成果的同时,还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使得每堂课都是精品课堂。


  从历史学科本身而言,它是一门严肃的社会学科,具有内在的规律和理论,通过学习,学生应当掌握基本史实,形成一定的理论认识和思维能力;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正常人在40分钟的时间内能够接触和理解的知识和要培养的能力都有个限度,我们既要最大可能的利用这个限度,又不能超越这个限度。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正是这种传递知识的快速性容易使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时,盲目加大知识的容量,而不考虑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理解程度和能力的培养情况,不给学生有思考的余地、联想的空间,结果学生接受信息过多,造成“死机”。而且眼下有关的历史影视、资料、图片举不胜数、鱼龙混杂、真假难辩。如不加以谨慎选材,只一味地加以罗列,容易让鱼目混珠的材料走上课堂,导致误导学生、自食恶果、事倍功半。这些情况都应该尽量避免。总之,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我们要扬长避短,使古老的历史学科在先进科技的帮助下焕发出青春。


  作者:梁正伟

  第2篇:高中历史教育的人文性之我见


  长期以来,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虽接受过系统地学科知识教育,但却受制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习惯了一种程式化的教学。在我们身上,已经很少能够闪烁出人文的智慧,更缺乏教学的激情。我们所具备的人文素养是难以真正胜任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因此,尽快提高中学历史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已是迫在眉睫。所谓“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基于此,我不禁想起了民国的教育,想起了被人一提起就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民国,想起了大学大师林立的民国,想起了人文素养厚重的民国。


  民国时期的大学教育非常重视人文教育,并且人文教育是当时大学的主流。民国时主要的大学中,尤其是综合性大学都非常重视人文教育,比如北大、清华、浙大这些名校。比如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出身的竺可桢,本身并不属于人文学科,但他拥有非常高的人文素养,他对当时浙大学生的人文教育非常重视。他当时提出一个非常有名的口号叫做“不能只谋食而不谋道”,意指大学教育不能只注重物质层面,而应该多进行“人”的教育。他认为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精英,每一个人毕业之后都会成为所在领域的领袖,这种领袖并非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官员,而是一个行业的标杆。所以,他强调大学时期的跨学科教育、通识教育,一方面认为理工科学生应该拥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又认为文科学生应该了解基本的科学常识,这种教育方针背后就是一种人文教育的理念。对人文教育的重视在当时的高校是很普遍的,并且,民国大学先进的教育理念足以让当今大学汗颜。张伯苓创建南开的时候就抱着“痛矫时弊,育才救国“的崇高理想,熊庆来主政云大的时候一直向学生强调:为祖国复兴而勤奋学习。竺可桢认为:大学教育之目的,在于养成一国之领导人才,一方提倡人格教育,一方研讨专门学识,而尤重于锻炼人之思想,使其正大精确,独立不阿。有如此情怀的教育家,怎么可能办不成一流的大学呢?而他们的人才培养理念更是超越了那个时代。梅贻琦指出:“夫社会生活大于社会事业,事业不过为人生之一部分,其足以辅翼人生,推进人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谓自通于人。”人学了知识不仅仅是为了谋一份职业,更是为了升华自己,故而“四年之短期间,而既须有通识之准备,又须专识之长处。偏重专科之弊,既在所必革。”此话真乃振聋发聩,即使在专才教育盛行,普遍忽视对人人格培养的今天,又有谁能像梅校长那有能对通才和专才之间的关系作如此深刻的阐释呢?又有谁能对教育体制做如此深刻的反思呢?


  也许,只有让历史照进现实,我们才可以理解民国时期那么多的学校为何能保持与世界主流文明接近的状态,才可以理解当年的校长和教授为何会如此注重人文教育,才可以理解当年的大学生为何具有今天我们难以想象的激情、正义与良知。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充满着丰富的深远博大的人文资源,在陶冶人格、开阔视野、传承文化、继承创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现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我们就能强烈清楚地感觉到这一点。与以往的历史课程改革相比,本次历史课程改革对历史教育价值的定位,核心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是正确的人文素养。这就对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认为首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是关键,其次要将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两者相结合。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才能真正彰显历史教育的人文性。


  作者:李德刚

  第3篇:以生存与发展教育为导向的中学历史教学


  新时期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历史教学的功能也实现了转变,从以往的“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学科能力”向“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进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转变。同时历史学科在教学方式、教学实践、教学管理、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方面都实现了创新和改进。本文主要针对以生存与发展教育为导向的中学历史教学进行探究,对推动历史学科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生存与发展教育


  以人为本是开展生存与发展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新时期教育创新的重要思想。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两大主题,而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以史为镜,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历史教学,教会学生如何生存、如何发展。生存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生存的方法,更是让学生明白生存的意义,发展教育的目的则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个体精神。在新时期下生存与发展教育更符合时代与社会的发展。


  二、将生存与发展教育贯穿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具体措施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历史教学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别是历史教师,一定要充分抓住素质教育的机遇,勇于接受教学中的各项挑战,开拓进取、负重自强、勇于创新,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课前准备、课堂教学、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反思等环节,贯彻生存与发展教育,并且以此为导向,渗透给学生发展意识和生存意识,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进而开展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和道德品格。


  1.教学准备环节


  在教学准备环节中教师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科学制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水平选择教学策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拟真的教学情境,进而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仔细分析学生情况,以生存与发展为立足点,通过问卷调查、提问、谈话以及观察等形式,了解以及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每个学生的智力因素,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性格特点、爱好兴趣、年龄意志等因素进行有效分析;其次,教师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将生存与发展教育融入教学材料中,如在学习“大禹治水”这一故事的时候,教师要突出讲述在恶劣的环境下,大禹为了部族的生存,带领人们与洪水抗争,开挖水渠,成功治理水患;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科学选择教学手段,通过教学渗透给学生发展意识和生存意识,通过历史图教学、历史剧编演、历史调查、历史访谈、问题探究以及资料研习等策略开展课堂教学。


  2.教学实施环节


  教学实施环节是贯彻生存与发展教育的关键环节,但是由于教学实施环节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例如,教学环境变化、教学思路调整、应急事件处理以及学生状态变化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教学实施不能按照教学设计而进行,对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一定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灵活选择教学策略,通过鲜活而具体的课堂教学,实现历史教学与生存发展教育的充分融合。如在学习“生命起源”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与学生共同讨论生命是什么,人在社会中应该如何生存,实现自身发展。通过讨论,学生或许无法完全理解生命的意义,教师还要利用教学设备、环境以及教具为学生创设情境,进而开展生存与发展教育,带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实现预定的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环节


  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要以生存与发展教育为评价导向,在通过成长档案袋法、学生自评法、活动法、观察法以及考试法等方式进行评价的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评价的效果和评价可能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在重视学生发展、知识掌握以及思维锻炼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发展与生存的能力,将生存与发展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评价中。


  4.教学反思环节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以生存与发展为教学导向,是否落实教学目标,是否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和发展意识,生存能力有没有得到提高。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丰富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总之,在新时期下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中学历史教学迎来了发展新机遇,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生存与发展教育为教学导向,从学校环境、自身情况以及学生实际为出发点,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创新中,进而发挥历史作為人文学科的积极作用。


  作者:肖正祥

  第4篇:公民教育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引入


  对个人、家庭、民族和国家来说,公民教育是培养公民道德的重要途径,是强调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一个方法。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青少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面对这种现象,各个国家教育界共同关心的一个话题,就是怎样培养青少年的公民意识。而丰富的公民教育素材就存在于高中历史课程中。我们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开展公民教育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公民情感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情感,是高中历史教学基于高中历史课程与公民教育的情感维度应该做到的,也是应该推动学生的民族意识过渡为世界意识的重要途径。一是要突出历史教学中的“共情心理”,对学生的世界意识进行培养。比如引导学生通过德国纳粹在二战时期引起的恐怖战争,更好地认识对于世界和平来说狭隘的民族主义会带来怎样的破坏,对历史的悲情和厚重进行更好的渲染,使学生的历史洞察力得到有效增强;又比如,通过对《圣雄甘地》的教学,对世界性的“爱和理解”进行探讨,幫助学生树立基于世界公民的历史使命感。二是将高中历史民族性内容纳入世界范畴内进行组合教学,有效扩大教学内容的外延。比如,教师在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进行教学时,就可以和其他一些政治制度进行对比,比如,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通过这样的对比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公民道德培养


  致力于学生公民道德的培养,是高中历史教学基于高中历史课程与公民教育的道德维度应该做到的,还应该使学生建立法制观念。一是将法律维护社会道德的精神本质揭示出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象征着法律尊严的一些事件,比如张海超“开胸验肺”、公民孙志刚之死等等。二是明确古代法与现代法的不同,强化学生“刑”与“法”观念的区别。


  三、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评价学生历史成绩主要都是依据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而对于历史学科公民教育的开展来说,这种忽略过程只注重结果的评价方式是没有任何促进作用的。为了建立更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公民教育起到帮助,对于只注重学生书面考试成绩的评价方法进行改变。比如,除了考试成绩,教师还可以采用课堂观察法、行为记录法、学生自评法来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公民意识。在评价主体上,也应该把专家、学生、管理者都纳入评价体系,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做法。学生在这种多元化主体的评价方式中,不再是单纯的被评价者,而是成了评价主体的一分子,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进行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所以,学生的全面素质通过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就可以得到有效提高,对于公民教育的开展也可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第二课堂


  公民教育可以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潜移默化的工程。所以,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外,还有一个进行公民教育的有效手段就是开展课堂之外的“第二课堂”。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更好地开展公民教育,就应该对课堂之外的教学活动资源进行积极的开发和利用。


  为了对学生更好地开展公民教育,高中历史教育就应该将历史上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更好地利用起来,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比如,十一国庆节、五四青年节等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收集各种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在这些纪念日之前,再利用这些资料和图片进行有关的纪念展览活动,这样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使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得到很好的增强。比如,在九一八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抗日战争遗址,然后拜访一些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最后还可以让学生以“抗日战争”为主题写一些小论文或报告。通过这些活动就可以让学生对抗日战争形成更加感性的认识,增强自己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操。再比如,在五四青年节时,可以让学生收集自己身边或者网上相关的一些图片和资料,在学校或者班级里举办展览活动,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责任意识得到有效增强。


  总之,促使学生具备与公民身份相适应的情感态度、公共知识以及群体价值观,使学生形成自己身为公民的责任意识就是公民教育的主要内涵。公民教育理念作为纠正社会不端行为,顺应社会发展大局的趋同性教育体例,应该和高中历史课程保持高度一致,从而为公民教育理念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实践奠定基础。


  作者:陈艳

  第5篇:历史题材影视信息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放眼影视界,越来越多历史题材主题的影视剧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人们喜欢观看电视剧,借助电视等媒介使得历史信息能够得到广大观众的了解,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当中,历史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历史题材能够很好地对观众进行教育,在当今世界看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信息深入观众,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近些年来的影视界为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简析我们为什么强调历史题材影视信息


  在影视作品中,历史题材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强调历史题材影视信息,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当今社会负责的重要体现。


  1、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与历史现状之间的矛盾需要处理


  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水平也快速升高,曾经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影视的发展显得格外的突出。然而如何才能够满足人们对影视的需要这又是一大难题。青少年对历史题材的主题不是很感兴趣,但是将新媒体这一元素加到历史题材中,便会吸引青少年的眼光。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取其精华,踢其糟粕,将最好的留在最后。


  2、要更好的适应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过程


  青春期的孩子们拥有一顆对任何事物都好奇的心,总是喜欢问问题,但是正是因为这样,青少年处于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题材的影视信息在媒体中的体现就是对青少年最好的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新媒体更要负起责任,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历史题材的影视信息一定要符合历史的发展。有了好的引导才会使得学生能够健康的发展。


  二、在历史教育方面历史题材影视信息起着重要的作用


  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段话,大概意思就是,相同的故事情节,用不同的方式去讲述,最后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用看电影的方式进行教育肯定会比授课老师用讲义讲课效果好很多,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历史题材的历史信息在新媒体中的传播是更加广泛并且有效的。看电视剧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听觉、视觉等多感官,进一步调动学生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更加有利于中国历史的真实性。


  1、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如果说能够有直接的接触和观察是最好不过了,但是历史是过去的,我们没办法让历史重演,所以直接的观察是不可能了,这也是教师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历史知识抽象并且乏味,年代久远,逻辑思维复杂,没办法生动的教育学生,除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存在问题,不少的教师自身就没办法讲述清楚历史,这些问题都是很传统的问题,但是解决起来又很困难。


  2、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历史进行论述,历史本身就是复杂的,很难用语言对历史进行解释,为了更好地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教师需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进行思考,掌握好这门思维能力要求高的科目。


  3、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自古以来就是教师培养学生的重点方面,漫漫历史长河,都是真实而有效的,但是在遵守客观规律和历史性的同时,教师也要要求学生富有创新思维的能力,以具体客观事实为依据,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锻炼自身的能力,学会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学会不断地解决这些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多角度,多感官进行思考。


  三、历史题材的应用具体问题分析


  1、在课程中运用历史教育,吸引学生自主对历史进行思考


  记得著名的老师于漪说过这样一段话,好的开始总是伴随着一个好的结果,一堂课最重要的不是老师讲的多么好,而是老师怎样将学生从一开始就带入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学生的心灵上吸引他们,恰到好处。一堂课的开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是对上节课的总结,也是这节课的开端,有一个精彩的开端学生们从最开始就很兴奋激动,这就为整堂课奠定了基础。学生的注意力开始转移,能够自觉主动的开始学习,这种学习态度是老师讲课多好都无法弥补的。


  2、课堂生动形象能够更好地刺激学生学习历史


  教师讲课之前,可进行适当的准备,认真思考怎样的课程是学生喜欢的类型,做好备课的工作,使得课堂更加的生动形象,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


  就历史教材《鸦片战争》中,除了讲述鸦片战争相关的内容,可以适当引入其他关于鸦片战争的内容,还可以涉及到鸦片战争前前后后发生的故事,例如:《林则徐》等等。要想更加充分的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可以播放《甲午风云》等等。


  但是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以下问题:教师播放的视频不能够体现历史剧情,无法体现历史的真实性,这就需要学生能够自觉判断,明白事理,尽量减少学生对这件事情的误解。例如众所周知的《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这两部历史剧,受到众多的人的关注和喜爱,历史剧展现的是清王朝时期的盛世局面,但是历史在那里,真实的清朝的历史到底是什么,这就需要学生自主查询资料进行探索,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进行解释和理解。


  3、研究性学习离不开历史题材的影视信息


  很多人其实不了解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其实就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行探究和研究,从其他的方面对自己喜欢的话题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这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搜集资料并进行整理,将信息归纳总结,切身实地的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东西是最多的,亲身体验的和理论知识是不同的两个方面。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综合各方面的知识,确保历史的真实性不被破坏,多方面的对历史进行分析。


  四、结语


  当今时代的中国,历史的真实性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下得到了保障,但是历史题材的影视信息的广泛传播对历史的真实性构成了威胁,这就要求广大的学生能够明辨是非,明白事理,更好的保障历史的真实性。历史题材的影片实际上是对中国历史的传承,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我们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好的价值观念,历史题材的影视信息才能够得到保存和传承。放眼影视界,越来越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人们喜欢观看电视剧,借助电视等媒介使得历史信息能够得到广大观众的了解,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当中,历史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历史也变得栩栩如生了,实际上这是推动历史教育的一个全新的方式,我们广大教师需要好好地利用这些传播媒介,丰富历史教学工作。


  作者:陈秀云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