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语文教育自1904年独立设科到现在己经整整一百年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中国的语文教育一直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1987年下半年新闻界的偶然介入,更是引发了一场带有历史必然性的全国范围内的中国语文教育大讨论。这场大讨论的热潮及其余波差不多把中国的语文教育掀了个底朝天,其震动之大,令整个中国语文教育界茫然不知所措。不过所幸的是,茫然之后,中国语文教育界总算弄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中国的语文教育己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如果说,最近几年的中国语文教育大讨论取得了什么成果的话,弄清了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恐怕是一个不小的成果。但是在怎样改革的问题上,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语文教育大讨论还没有取得任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突破。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问题。我们过去的讨论,基本上是就中国的语文教育谈中国的语文教育,研究视野的狭窄是可想而知的。现在,我们是不是该把研究的目光投向本土以外,去研究一下别国的语文教育呢?回答当然应该是肯定的。虽然不同国家的语文教育有不同民族的文化个性,但既然都是语文教育,总会有一些带共性的地方。而且,从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角度来说,国外语文教育中不只是那些带共性的东西对我们有借鉴意义,即使是那些带个性的东西也是能够为我所用的。为了给中国的语文教育改革找到一些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乃至失败教训,本文拟对国外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做一些分析。
一、语文课程总取向多元共存
语文课程总取向问题,是语文科究竟面向何方的问题。语文课程总取向一方面制约着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运行,制约着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取向;另一方面,它也直接融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各级目标,成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中的核心成分。目前,国外语文课程总取向,由于受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教育理念的影响,呈现出一个多元共存的局面。就欧、美、亚三大洲的情况来说,英国的语文课程总取向具有鲜明的古典人道主义教育的特色,突出文学熏陶和道德教育,强调实际语言能力的培养。法国的语文课程总取向以知识的传递和能力的培养为基石,特别强调“参照性文化遗产”的学习。德国是一个实行联邦制的国家,与法国执行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不同,各州执行着不太一样的课程标准,不过,在语文课程总取向上仍然可以找到带有共性的东西,即“以培养学习能力为中心任务”。俄国(含前苏联)在语文课程的总取向上,着重于培养语文能力和开发智力,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在美国,语文是最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以提升国际经济竞争地位为主要动力的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其总的取向是‘以发展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为目的”。加拿大的语文课程总取向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获得高水平的思考力。日本的语文课程总取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立足于“语言教育的立场”,着重‘提高正确理解、表达国语的能力”;二是“加深对国语的认识,丰富语感,培养尊重国语的态度’;三是“在提高交流能力的同时”“培养思考能力和想象力”。韩国的语文课程总取向强调通过探求语言现象,培养“致力于国语的发展和民族语言文化的创造发展的能力与态度”,尤其是“从批判的角度了解多种类型的国语资料,培养创造性地表达思想和情绪的能力”。综合起来看,上述诸国的语文课程总取向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即关注人文精神、重视言语实践、强调思维训练。这三大方面深刻揭示了语文教育的本质和意义,不但非常可取,而且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符合各国语文教育的实际及发展趋势。
二、语文教育模式三足鼎立
现在,国外的语文教育模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古典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东西方混合模式。
西方古典模式,大致说来,指的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偏重于教授经典文学名着和语法知识,对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训练较少。这一模式比较有利于塑造人文精神,陶冶道德情操,掌握系统的语言文学知识。其缺陷是教材内容贫乏单一,学生的阅读范围非常狭窄。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几乎都是经过挑选的本国优秀作家的代表作品,对其他方面的内容则知之甚少。而语言知识的教学更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语法规则,在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训练方面却无所作为。上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西欧各国教育工作者的怀疑和反对,这种长期形成的语文教育传统有了较大的改变。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古典模式,正由文学熏陶和语法教学,走向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训练。
西方现代模式,是指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语文教育模式。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没有多少根深蒂固的语言文化传统需要传承,所以非常重视培养实际有用的文字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材的编撰上,大量吸收现代语言学的成果,选文以“时文”为主,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定的社会生活需要为主题组织单元教学,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和一般的语言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其不足之处是,只注意语文教育的功利目的和近期效果,忽视了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训练和系统语言知识的教学,有急功近利之嫌。讲求语言的“实用”功能,不重文学的“陶冶”作用,可以说是这种模式最鲜明的特点。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的强烈震撼,美国实施了大规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其语文教育模式也随之发生了与西方古典模式相反的变化。而今,美国的语文教育己由单纯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逐渐走上加强系统语言知识的训练和文学教育的道路。
东西方混合模式,是一种以日本为代表的综合性语文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既有学习和吸收西方语文教育经验的一面,又有坚持本民族语文教育特色的一面。在处理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关系问题上,20世纪70年代,日本新的国语教学大纲提出了一事项(语言)两领域(表达和理解)的教学结构。前者着眼于教授语言规律和语法规则,后者着眼于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处理语言运用能力训练与文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日本较少西方古典模式和西方现代模式那样的偏颇,它一方面强调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在阅读内容上安排了许多文学性的文章,凸显了二者兼顾的语文教育理念。在处理培养正确的语言理解力、表达力与训练思维力、想象力和语言感受力的关系问题上,日本也采取了互相兼顾的做法,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多功能特点。此外,日本的语文教育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即除了日语的教学之外,还有汉字、汉语的教学。在处理这二者关系的问题上,日本也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显示了日本语文教育独特的包容性。日本的语文教育之所以采取东西方混合模式,可能的原因至少有以下这么两个:首先,从科学发展观上来说,日本人一直认为“综合也是科学”,可见大和民族是一个善于综合的民族;其次,从国际关系上看,日本虽然在经济、政治上属于西方世界,但是在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渊源上又不可避免地具有东方民族的特点,这大概可以说是东西方混合模式的客观社会基础。
上述西方国家的三种语文教育模式,应该说各有各的特点,它们走的虽然不是同一条发展道路,但互相靠近却是必然的趋势。日本的东西方混合模式把系统的语言知识、语文能力训练与文学教育结合起来,既代表着这一趋势,也符合语文教育的发展规律。
三、语文教材类型双峰对峙
笼统地说,国外的语文教材(本文系指纸基教材—教科书)由于教育理念、课程标准、教材编制的政策和方法各异,种类十分庞杂。但就教材内容的结构和编排体系而言,主要有分科型与综合型两类。前者以前苏联和法国的语文教材为代表,后者以日本和联邦德国的语文教材为代表。
前苏联的语文教材分《俄语》和《文学》。《俄语》教材按俄语语法系统编写,每一章节的语法知识都配有大量的口头和书面练习。《文学》教材又分《祖国语言》、《祖国文学》、《俄罗斯文学》、《俄罗斯·苏维埃文学》。《祖国语言》按思想教育的题材划分单元;《祖国文学》以俄罗斯、苏维埃文学发展史上着名的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为线索组织单元;《俄罗斯文学》、《俄罗斯"苏维埃文学》是以时间为序编写的简明文学史。法国的语文教材也是分科编写的,语言教材按语法系统编排。阅读教材低年级以文学作品为主,兼收其他方面的文章,高年级按法国文学史的顺序安排文学作品。分科型教材的优点是,比较关注阅读、写作、听说和语文知识的单项系统训练,彼此头绪分明,序列清楚,互不纠缠,教材的容量大,训练的要求高。教师使用这种教材进行教学,能帮助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语文知识,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其不足之处是,分科并进可能影响各方面内容的协调统一,不易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安排不当的话,则有可能顾此失彼,影响一门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此外,头绪多、分量大,有可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日本的语文教材,以光村图书公司编写的国语教材为例,将课文的内容按阅读课文、写作课文、听说课文和语文知识课文四个板块进行组合。联邦德国的语文教材,以海贝尔。弗兰茨主编的一套语文教材为例,每个单元都由阅读理解(阅读课文)讲述和写作(说写训练)以及研究和掌握(语法知识)三部分内容组成。综合型教材的优点是,更多地关注教材的范例性,将语文教学中的不同内容一阅读、写作、听说和语文知识组织成一个整体,四者合而为一,密切联系,互相为用。教师按照这种教材的编排方式进行教学,能将语文知识的学习和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融于一炉,形成一个网络式的知识和能力训练体系,有利于提高整体教学效果,避免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分裂,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种教材的缺点是,容易出现头绪杂乱、编排松散的问题。阅读、写作、听说和语文知识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毕竟各有不同,要形成一个真正完整的体系很不容易。另外,交织在一起的四方面内容较难体现各自的体系结构,不利于各个体系的系统训练。
上述分科型与综合型的语文教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科建设和科学发展的特点。传统教育的学科建设是纵向发展的。社会分工和科技的进步,使学科日益精细,课程则由孤立分化的学科组成,而反映这种课程特点的教材体系基本呈分科型。但当代科学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动向,在分科日益精细的同时,又横向延伸,形成了综合化的趋势。这一变化在教育上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一部分课程和教材也随之综合化,而语文教材便是其中之一。至于分科型教材与综合型教材孰优孰劣,国外的语文教育还看不出抑谁扬谁的问题。从特点上讲,分科型教材提供对事物细节的认识材料,综合型教材提供对事物结构的认识材料,二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一般认为,教材编制上的分科与综合各有利弊,分之利为合之弊,合之利为分之弊。语文教材类型上双峰对峙的局面可能会长期存在下去,这是根据目前情况可以预见的发展趋势。
四、语文考试改革殊途同归
语文考试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搞好了能对语文教学起促进作用,搞不好就有可能成为制约语文教学改革的“瓶颈”。因为考试对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只要考试的内容和方法不变,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难以在原来的基础上取得新的突破。有些国家的语文教学长期没有出现根本性变革,与语文考试内容和方法长期缺少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基于这样的认识,现在,不少国家都在着手进行语文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其中,英、法两国的语文考试改革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长期以来,英国的语文考试在形式上一律实行闭卷考试,语言方面始终是以语法分析为主;文学方面始终是一些(而非全部)古代经典作家的生平加文学史知识;作文评分侧重于篇章结构、语法规则和标点符号等形式因素,至于作文的内容如何因评分时的主观随意性太大而几乎被置于评分的范围之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的语文考试经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己经形成了四大显着变化:一是从内容上看,基本取消了语法知识方面的考试,増加了文学修养和整体语文能力方面的考试份量;从形式上看,既有笔试,也有口试。二是把终结性考试与平时大量的作文练习结合起来,考试己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考评,而且考试在考评中所占的比重也大大下降了。三是原本实行的会考制度中教师须回避给本校学生阅卷评分的做法有了改变,教师可以参与对本校学生的考评,以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四是把听、说、读、写的要求具体化为十级,作为衡量学生达到某种水平的标志,使语文考评办法更为科学化和规范化。
法国的语文考试仍然看重终结性考试,如高中毕业阶段的会考前考试和毕业会考,这一点与英国现行的做法有所区别。但在考试形式上,无论会考前考试还是毕业会考,与英国一样,都采取了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办法。根据1998年公布的法国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会考前考试笔试时间是4小时,口试时间是20分钟;毕业会考笔试时间是2小时,口试时间是20分钟,口试准备时间也是20分钟。会考前考试的笔试题目是三个(学生任选其一)分析辩论性文章、文学评论和写一篇以文学为主题的论文。分析辩论性文章的考试分两部分:一是就文章内容回答问题,二是一段或数段写作。文学评论的考试也分两部分:一是回答问题(主要是阅读和方法上的问题),二是评论写作。写一篇文学主题的论文,内容必须与大纲规定要学的文学作品有关。会考前考试的口试分两部分:一是先朗读一段短文,然后有步骤地对短文进行分析,指出文章的特点和意义;二是与主考交谈,主要考查考生的知识面以及与人进行对话交流的能力。毕业会考的笔试,文学系列的考生必考法语,社会经济系列可以选考。毕业会考的口试,先是由考生做一个口头报告,然后再进行相关问题的答辩。
从上述两个国家的语文考试现状来看,淡化语文的知识性考查,强化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能力的考核,是国外语文考试的基本发展趋势。
关于国外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值得研究的地方还有很多,如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电脑辅助语文教学等。限于篇幅,本文不再一一述及。
作者:张艺\赵静2(1.浙江纺织服装学院人文分院,浙江宁波31510Q2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