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瓮安县是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该境内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如猴场会议会址、强渡乌江(渡口)的尤为经典。高中教师如何有效搜集和整合瓮安本土独特的红色革命文化,并将其有效渗透于各学科教育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该课题为核心进行教育价值再挖掘的思路探究。
贵州是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是典型的红色文化源地。贵州本土红色文化的形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以红军长征为主的红军文化、以中共贵州省工委等党组织活动为主的地下斗争文化和以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为主的抗战文化(陈晋,2012)。本文概定的本土红色文化是以红军长征时期在贵州(1934—1936)形成的红色文化。
在红军足迹遍及的68个县(市、区)中,瓮安县则是红色文化重要的源地之一。它曾是红军三次经过的著名红色老区,红军在此召开影响中国革命走向的一个重要会议——猴场会议,组织过一系列著名战役--强渡乌江、巧夺垛丁关、擦耳岩战斗等。
瓮安本土红色文化的独特优势使得其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加凸显。高中学校承载着对学生文化知识输入与思想品格培育的双重任务,在当今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背景下,深度再挖掘瓮安本土红色文化渗透高中各学科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价值与如何有机融入的思路显得尤为重要。
一、核心概念
1.瓮安本土红色文化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期在瓮安(1934—1936)形成的红色文化,包括红军驻地、会址、组织的战斗、战役、物品、图书、宣传册、人物、故事等。
2.教育价值
瓮安本土红色文化得天独厚,红色资源遍及全境。因此,不论从历史、文化、旅游等方面,还是从教育资源和大数据的整合与传播方面,都具备相当深厚的学术研究价值与应用价值。迄今为止所获得的部分整理的成果,使得这片老区的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凸显。
举例而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猴场会议会址、毛泽东行居、强渡乌江(渡口)、巧夺垛丁关战斗遗址、擦耳岩红军战斗遗址等,如果把这些本土红色资源挖掘渗透于各级学校学科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获得的将是双重教育效果。
瓮安地处西部落后的多民族地区,各级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及课程改革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如果跟进本土独特的红色文化搜集并整合的工作,并有效渗透于学科教学,本课题研究就更具有现实的教育运用价值。
3.再挖掘
在当今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环境下,瓮安本土教师如何有效搜集和整合瓮安本土独特的红色革命文化,并将其有机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中有重要的意义。对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再挖掘,不是仅仅局限在简单的史实宣讲,而是要结合当今学生理解与分析问题的特点,进行文化的深度再挖掘,使得学生更乐于接受学习素材。
二、研究思路
1.基本思路
“源地收集——筛选分析——双向运用——数据传播”。即:①对本地区红色文化源地的考察、调研、资料(文字、图片、视频等)收集与分析整理。②筛选富有代表性、教育性与传承性的原始史实材料、物件等。③“请进来、走出去”的实际运用模式。把红色文化经典渗透于学科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即“请进来”;参观红色文化基地,重走红色道路等活动,实地感悟红色革命精神,即“走出去”。形成这种典型的、长效的双向可传承的教育模式;④图片、文字(中英文双语)、音视频、网络等方面的红色文化再开发,并整合大数据传播模式,使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的传播更具有时代特色。
2.重点思路
(1)源地资料收集。在红色文化典型源地如草塘(猴场会议)、下司(毛泽东行居)、江界河(强渡乌江战斗)、永和(垛丁关战斗)等地区实地进行资料收集整理,提炼经典红色革命精神的文化,挖掘其教育价值。
(2)文献研究。参考本土红色文化源地的乡镇1934-1936年间红军长征的历史史实,依托红色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机构,从县志、纪要、著作、文章及口述等方面着手分析,综述而得出红色教育价值。
(3)信息共享。本课题涉及跨区域研究,将充分运用文化讲座、授课、展览等为主进行本土红色文化的传播与教育。
(4)对比分析。对比各级学校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视问题、策略问题及侧重问题,力求在分析对比各校的数据中找到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
(5)问卷调查。针对本土红色文化的理解、接触、传播途径及认同观等问题,设计相关问卷,选取实验校,对学生和教师发放问卷,分析实际操作情况。
(6)翻译传播。基于收集并重整的本土红色文化的数据资料,运用英汉双语上传百度百科等方式,作跨文化模式的学习与传承。
(7)实地考察。通过重走红军路、参观纪念馆所、战斗驻地等遗址,做好教育融入。
三、结语
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再挖掘与整理,是一项系统而科学的工作,又是当代各级学校尤其是高中教育新形势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之一。深刻挖掘其教育价值,合理有机融入,必然会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石世学 来源:考试周刊 2016年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