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思想上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高校思政工作也必须紧随大学生思想变化予以创新。文章从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出发,提出了创新高校思政工作的策略。
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角度来看,其要求人才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与工作能力,还要具有积极乐观的思想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端正的政治态度以及健全的人格。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真正在工作岗位中充分发挥价值,并获得自身自由正向的良好发展,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因此,加强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有效的科学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当前社会发展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分析
(一)缺乏准确的自我认识
当代我国高校大学生基本以95后为主,由于生活条件大多较为优越,加之家长对子女的娇惯,对子女的一切要求都无条件满足,这也就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在思想上缺乏对自身的准确认识,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在自我定位方面,优越的生活与极少承受挫折的经历,使得许多大学生过度自信,在自我定位上往往超出实际,过高的自我定位造成许多大学生在学习与就业观上缺乏脚踏实地的意识,盲目追求短期内获得待遇优厚的铁饭碗,对于一些需要自己努力逐步获得提升的工作岗位不屑一顾,当真正面临严峻就业形势与激烈的竞争时,却又无法适应。其次是在对自身实践能力的认知方面自身定位过高,许多大学生常常不在意在校期间的实践训练机会,认为到工作后自然能够很好地适应,但实际上现代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实践能力上都较为缺乏,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在能力上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也为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1]。
(二)重功利而轻责任
由于当前时代是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多元化与高度共享性使得现代大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往往要受到多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与影响,而其中一些与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不相适应的西方思想,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对于大学生思想的同化,也将导致大学生思想意识趋向功利化,过度追求个人权利、财富、地位等,缺乏对集体的责任意识与荣誉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走向发生歪曲,甚至在一系列不良情绪的诱导下,还可能产生仇视社会的思想,对他人对社会也常常报以冷漠的态度,正义感与责任感更是极度淡薄,这些对于大学生走入社会后的生存与发展,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十分不利[2]。
(三)心理承受力偏低
当代大学生对个性与独立的追求是一个普遍的特征,大部分学生在走入大学后都渴望脱离家庭的约束,真正实现自我的独立,这也是大学生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尽管当代大学生普遍渴望独立,摆脱对家长及教师的依赖,但当遇到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时,大学生却往往无法有效应对,尤其是当所遇到的困难、挫折、失败的现实境况与理想差距较大时,很多大学生表现出无法承受的状态,不能够快速做出自我调整,以应对所遇到的挫折,甚至因为挫折产生悲观、迷茫乃至一些阴暗的情绪,这也体现出了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的特点。
(四)政治热情与认识存在反差
当代大学生普遍对国家大事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国家各方面的相关制度、法律条约等,不论新旧都有着非常强烈的参与意识,这种充满政治热情的心态对国家来说无疑是件好事。但是,当代大学生对于国家政治事件的实际情况,却没有全面的了解,对于国家政治发展变化形势缺乏深刻的认识与准确的判断,当他们所关心的国家政治事件发生问题的时候,他们饱满的激情则很容易产生过激、抵抗、叛逆的心理,并可能在实际行动中做出错误的选择[3]。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策略
(一)满足模范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迷茫的心理,并且有着较强的自主意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如单纯依靠理论教育往往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这就需要给予大学生一个明确的典范,这一典范的树立,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和自我改变的榜样与目标。这就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及工作者自觉承担起这一责任,以身垂范,严格约束和规范自己的思想及行为,以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强大的人格魅力吸引和感染当代大学生,并通过亲切和蔼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教师通过自己的行动处处给学生以指引,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赢得学生的尊重、信赖与爱戴。在为学生做出表率的同时,教师也能够通过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为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寻找心理动因,突出思政工作的人文性
以人为本是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也是当前各项工作开展所要遵循的基本理念,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而言,学生是工作开展的对象,同时也是高校各项教育活动的参与主体。因此,必须要将学生放在最根本的位置上,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着手,改变以往生硬刻板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方式,转而实施以情感染、以心沟通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运用激励理论寻找学生出现情感矛盾的心理动因,真正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从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未来发展的实际需要角度出发,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及多方面措施的运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为学生解答思想上的困惑。与学生贴心交流,让思想政治教师与工作者成为学生真正的知心朋友,并适时给予学生思想上的鼓励与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及时纠正和消除学生思想上的负面情绪,从而为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把握身心规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尽管大学生在思想上已十分接近于成人,但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仍处于发展阶段,在思想观念与意识上仍不够成熟,缺乏准确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导致价值观发生扭曲[4]。因此,要实现对当代大学生有效的思想教育,就必须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把握95后大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身心发展规律,明确其想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充满反抗性的心理特点,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大学生准确地辨别社会思想潮流中的精华与糟粕,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以完善自身,摒弃其中的不良成分,以端正自我,以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做出准绳,使大学生能够更加自觉地进行自我规范与自我约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与社会思潮的影响,培养高尚的人格。在此基础上,帮助大学生找到并明确人生的正确奋斗目标,坚持正确的人生态度,并通过自身积极的努力与拼搏,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四)把握新媒体特征,发挥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新媒体时代,微信、微博、QQ、知乎、豆瓣成为95后大学生手机中必不可少的APP。来自虚拟互联网的海量信息资源,第一时间满足了学生们的信息需求,也彻底改变了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因此,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能一味通过传统面谈等方式进行,还需要适当采取新媒体时代应运而生的新策略,即依托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将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提高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新媒体技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拓展内涵,有意识地将严肃的思政工作与互联网平台的积极元素相结合,在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或接触校园文化宣传内容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信息传达到学生思想意识当中,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发现和主动传播,提高学生对思政内容的兴趣程度,使其加深对学生思想的引导与影响,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例如在校园内开展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的文艺演出,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对活动的内容进行跟踪报道,让学生真实地产生战争胜利的自豪感与参与活动的骄傲感,从而熏陶学生的道德思想,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高校的文化教育、技能教育等同样都是高校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其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成长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健康的思想意识、人生态度、道德品质对于大学生在其他领域的学习与成长乃至未来的人生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当前高校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力求寻找适应高校发展和广大青年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载体、新途径和新思路。以全新的工作理念有的放矢、有条不紊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保障思政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为大学生未来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作者:许迪 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6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