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巧用游戏实现幼儿数学的快乐教育

2016-07-11 16: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将游戏引入教育教学中,从心理上多加关注和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积极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幼儿的个体化差异,从他们不同的认知个性入手,进行数学方法和数学价值观的引导;加强生活实际的链接,为幼儿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通过生活化、场景化的活动设置,让幼儿深入现实生活,从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众所周知,幼儿阶段在人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幼儿教育中,数学是不可忽略的内容,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到数学探究活动中来,观察和感知空间、数量等数学概念,展开数学探究,思考和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因此,幼儿教师要立足幼儿的基本学情,设计多种游戏活动让幼儿完成对新知的建构,并由此实现幼儿数学教育的有效性。

 

  一、设计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在幼儿活动中,游戏是每一个幼儿都喜闻乐见的,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在数学教育中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载体。为此,教师要抓住幼儿的好奇心,从有趣和有用两个角度来设计游戏活动,以此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推进幼儿数学教育的良性发展。

 

例如:在教学幼儿认识钟表的时候,因为是幼儿非常熟悉的事物,因而无法特别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在课程设计的时候,我花费了一番心思。思来想去,决定从钟表上的长短针入手,让幼儿体会时针的作用。上课时,我拿起钟表放在耳边,用手拨动另一个长针,然后假装想要听它说话:小钟表啊小钟表,我听得到你说话,你在告诉我是几点钟,我知道了。说完这些话时,幼儿都非常好奇地看着我。我说:现在我要拨一拨,就可以听到钟表在说几点钟了。

 

到底是哪个零件在说话呢,我们来看一看。此时我拿起钟表的长针拨呀拨,钟表报出数字:现在是九点钟,现在是十点钟,现在是十二点钟……学生听到这个报数感到好奇,我启发学生:大家想不想知道到底是怎么识别时间的呢?现在我们先来玩这个长针。学生拿起自己的钟表,拨一下长针,从长针的走动中了解整点时间,对基本的时间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

 

有幼儿就问:是不是我想要几点钟就可以拨出几点钟?我想要试一试。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大家的响应,这正是我要进行的游戏活动,接下来我组织学生进行游戏:小朋友们可以一起做游戏。我们来看看,你能拨出几点钟来。然后让两个小朋友可以面对面坐拨动时针。其中一个小朋友拿着钟表拨动长针,另一个小朋友大声报数,报出想要的整点时间。通过这样的活动,我将幼儿分成不同的小组,看看到底哪个小组能够很快就拨出想要的整点时间。幼儿都兴致勃勃地投入活动中,两个人互相交换位置,一个报数,一个拨出整点数,很快对钟表有了非常清晰的认知。最后,我问大家:回到家里吃饭的时候,看看家里的钟表是指向几点钟的?明天看谁能告诉老师。这个问题很快得到了幼儿的积极反馈。第二天,每个幼儿都来告诉我,他们到底是在几点钟吃饭和睡觉的,并且是在何时起床来上学的,游戏活动收到了实效。

 

  以上教学环节,幼儿通过教师的游戏设计和引导,不但掌握了基本的时间概念,而且在互相合作和操作中重新理解了钟表的时针,弄清了时针是做什么的,有什么用,指向几点钟。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幼儿掌握通俗易懂的数学知识,为下一阶段进行小学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二、采用游戏教学,优化幼儿意识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营造欢快的课堂环境,另一方面优化幼儿的学习意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积极影响并推动幼儿进行自主探究,让数学知识变得更为直观形象,发现其中的价值所在。在幼儿大班教学中,大部分幼儿都非常喜欢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喜欢互相帮助。因此,在数字教学中,我设计了大量的游戏活动。例如:教学数字1-5时,我让所有幼儿都将手中的玩具摆出来,看看如何拼摆:大家想想,现在你能摆出5个苹果吗?有的同学拿了2个苹果,大家数一数不够5个,怎样才能达到5?”这时就需要其他幼儿帮忙来凑够数字5,于是,有的幼儿拿出3个苹果,这样就凑到了5个苹果。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发现要摆出5,可以有多种合作的方法——比如先摆出3个,再摆出2;先摆出4个,再摆出1……另外,我还设计了让幼儿开商店卖东西的游戏活动,让几个幼儿将准备好的物品摆放好,大家展开自由购物活动,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有的要买5件商品,有的要买4件,有的要买3件,通过识别商品的数量,学生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数字,并对数学有了初步的兴趣和感觉,找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巧用游戏实现幼儿数学的快乐教育

  上述活动中,教师采用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方式,将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游戏活动中,保证了幼儿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强化了课堂学习的内容。

 

  三、发挥幼儿主题,培养良好数感

 

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游戏活动,帮助幼儿设计游戏主题,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良好的数感,提升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5以内的序数这个知识点时,我带领幼儿进行这样的游戏活动:将幼儿喜欢的苹果、橘子、桃子等模型,分别藏在不同的五棵树上,然后让大家想办法找一找,看谁能找到桃子藏在第几棵树上,苹果藏在第几棵树上,橘子藏在第几棵树上。幼儿找到了这些水果之后,我又拿出一些卡片,比如数字1,数字3,数字5等,让幼儿想办法找到这些数字藏在哪一棵树上。我问:你想怎么做”?他们纷纷说:我要藏起来。我就说:那好吧,我们来捉迷藏吧。

 

现在我们将这些数字都藏起来,藏在哪里呢?”他们说:要藏在一棵棵大树下面。在这个幼儿最喜欢的捉迷藏游戏中,他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活动中特别投入:幼儿甲特别喜欢到第一棵大树下去找数字1,结果她没有找到,此时有些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做。幼儿乙就提醒她,要继续找另外的树,这样大家互相出主意,想办法,终于在第六棵树下找到了数字1,这样就让幼儿对数学中的数字有了感知。在掌握数字的同时,通过寻找的过程形成对序数的正确认知,强化了数学思维力,发展了逻辑能力。

 

  以上教学,教师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入手,不但找到了提升思维的方法,而且让幼儿积极参与其中,培养了良好的数感。

 

  四、创设游戏环境,发展数学思维

 

  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要给幼儿提供有趣的游戏环境,为幼儿的数学思维发展增添动力。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好游戏活动,将数学和图形有机结合,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游戏之中。例如:在教室里设置小兔和兔妈妈在一起拔萝卜的背景。我让幼儿想象:大家想一想,兔妈妈在干嘛?他们拔了几个萝卜?”幼儿通过观察,很快就能够进入特定的数学情境中,与此同时,组织掷骰子列算式的游戏,让幼儿认一认:想一想,这是几个骰子?两次的骰子加起来是多少?你能列出算式吗?”由此,幼儿对数学的总和和大小的概念便能有所了解。

 

  以上教学环节,教师将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融入其中,培养了幼儿的数学思维,使幼儿从中学到了数学知识,为下一步深入探究奠定了基础。

 

  总之,将课堂游戏化这一有益的教学尝试,将重点放在如何开发幼儿的兴趣、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上,从而借助有效的游戏设计,丰富幼儿的数学体验,开拓幼儿的数学思维,使幼儿在教学中感受到快乐,并学到简单、实用的数学知识,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作者:张再英 来源:黑河教育 2016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