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中国乡镇教育刍议

2016-07-04 15:4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一系列的改革,乡镇教育总体质量上升,但教育体系的状况却仍较为尴尬。本文对乡镇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与产生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指出了这些问题所产生的长远影响。

 

  一、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我国教育教学制度一系列的改革,各大城市的教育体系逐渐消除了以往的死板、形式等弊端。对于乡镇而言,虽说教育总体质量在上升,但教育体系的状况却仍较为尴尬:一方面,它并没有如同城市各中小学校的教育改革那样出现根本的改良,应试教育环境下所强调的升学率,依然被当成学校工作的第一指标;另一方面,有些乡镇单位由于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制约,经济滞后,学校硬件设施质量偏低,不能保障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本文主要就乡镇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与产生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指出了这些问题所产生的长远影响。

 

  二、乡镇教育面临问题

 

  ()乡镇学校缺乏外力监管

 

  对于城市而言,政府的监管力度使得大部分城市学校在各方面受到严格控制,而乡镇学校所受监管力度较小,从而引发了一些问题。

 

  中学教师数量分配不平衡。由于部分乡镇处于相对较偏较远的地方,经济滞后,交通不便,学校设施较差,大部分优秀教师流向了条件较好的乡镇学校。这样一来,一方面使得偏远地区学校缺编,教师超负荷运转,教学质量较低;另一方面,由于一片地域内教师朝一个或者几个学校集中,从而使这些学校超编,学校里僧多粥少,教师工作量难以饱满,积极性普遍不高,骨干教师心理不平衡,教师队伍亦不稳定,教学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

 

  除了教师数量方面,质量方面同样存在着问题。按说,教师考核应从两个角度出发,即个人的教学能力和自身的身体与心理素质这两个方面。缺乏监管的乡镇学校,滋生了盲目趋利的作风,从而使得学校单方面注重教师的指标,强调学校升学率,而忽视了硬性指标:长期未给老师进行体检,校内缺乏医疗保障措施,教师福利和工资补贴过少或者拖延发放等。短期可能以低成本的投入拉动升学率,但是时间久了难免会造成教师流失,导致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下降。

 

  乱收费现象。由于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改革,大部分城市的公立学校取消了学费。这一方面由于政府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政府的严格监管使得城市学校不敢明目张胆的设立新的收费项目。然而乡镇学校所受监管力度极小,加之教师收入较低,学费的取消催生了校方想方设法开设各种虚有其表的项目实现打擦边球式收费,如调高课本费,强制购买校方学习辅导资料,加收水费等等,这就造成了许多经济状况较差的孩子读不起书,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义务教育在这里难以得到真正的实施。

 

  ()乡镇教育受乡村环境影响

 

中国总体经济在不断发展,产业结构正处于转变过程的白热化阶段,大城市在不断兴办第三产业,乡镇方面也在吸引投资商办厂,农村也出现了地域职能的分化。随着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动,城乡人口也处于流动状态。在农民现有经济条件下,为了给子女享受相对好一些的教育环境,出现了由乡村移向乡镇的人口流动现象。然而,乡镇教育虽然比乡村教育要好,但是和城市教育相比还是差距不小,因为在城市生活的学生,不管是他们自己还是他们的父母,对于学校的硬件设施都相当看重。

 

而部分乡镇学校,受乡村流动来的人口影响,学生对学校的硬件设施方面总体上需求偏低,学校为了节省开支而基本上略去了投资校园硬件设施这一部分的成本,资金的无意义沉淀存在着被校方非法挪用等风险。

 

  另外,从乡村到乡镇学校就读的学生年龄段大多是1218岁,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小学大部分是在乡村学校就读的。虽然这些乡村孩子步入了乡镇学校,但受部分农村落后观念的影响,除了少数天生有着奋斗精神、希望通过努力学习改变自我命运的人,大部分人对待学习应付一下,因为他们认为读书只是生命中不重要的一环,同时校方也没有对学生的品德、价值观方面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反倒是一味地强制学生埋在书堆中,长此以往将可能使学校的整体学习风气呈现萎靡不振的状态。

 中国乡镇教育刍议

  ()乡镇教育受城市教育影响

 

  大部分城市的中小学校正在蓬勃地进行教育改革,尽管这种具有素质教育色彩的教育模式会对学生原本具有的应试时间造成冲击,但却对学生长期的生涯具有积极影响,而不单单停留在分数上。而这种冲击,恰好在乡镇学校的眼里成为了一种有利元素,一种借助着城市学校应试时间被冲短、而让自己的升学率排名与竞争力快步上升的契机。城市中学过去所推崇的应试作风现在充斥着乡镇学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学校假期补课成了家常便饭。简而言之,由于教育改革普及不利,思想观念未能深入人心,在城市教育往素质教育过渡时,乡镇教育却反而出现了某些倒退,重考分、轻素质的现象在乡镇学校较为普遍。

 

  乡镇办学,校内行政机构仿照城市学校,在老师以上校长以下,设立了如教务组长、教务科长、教导主任、年级主任等职位。然而,不同于城市学校的各个机构功能健全、总体教育质量高,对乡镇学校而言,许多方面尚未发展完善,但却效仿城市中小学,设定了与之相同的各个职位。这种资源与占有者不相配的安排方式,一方面造成了资源分配的不公,具体可表现为一部分勤恳工作的优秀老师待遇不见增长,但长期在办公室的一些校内行政人员却可以安逸地享受着各种待遇,这种做法,不符合国家按劳动要素分配资源的原则,严重地打击了工作者的热情。同时,在这种形同虚设的职位下,行政化、官僚化倾向严重,其任职者的质量存在问题,校方领导很有可能会做出一些错误的举措,不按照教育规律进行管理与办事,同时也滋生了一系列不良风气,如潜规则上位、走后门进校等。

 

  三、乡镇教育现状所带来的长期影响

 

  ()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乡城代沟深化,社会偏见暴露,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当今中国的乡镇教育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势必对一辈又一辈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价值观走向造成消极影响。从长远角度来看,教育质量的缺失一方面不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比如科技方面的重要新闻未被及时在乡镇学校进行宣传,或是校方为了让学生埋头学习而索性将新闻忽略;另一方面也会使许多本来具有某一方面潜力的人才因为受教不当而没有将潜能释放出来,造成人才的损失。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乡镇教育如果不加快改革,乡镇文化水平的提升将仍旧无法跟上城市的步伐,两者的文化、意识层面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从而在不同事物上产生的看法也会不同,有些或许无伤大雅,但有些却会酝酿成双方的文化冲突。典型的,城里人对乡下的来城市打工的人不待见,而农民工也不敢轻易的与城市的人交流,因为潜意识中双方总认为相互间有沟壑,这在无形之中就拉开了两拨人的距离。随着这种心理沟壑长久存在于社会之中,就整体而言,乡下与城市只能处于一种经济上的合作关系,而之上的政治与文化的合作交流,仅限于个别由于经济基础雄厚或政治地位较高使得个人意识较为先进的农村团体。因此,当今所提倡的和谐社会在此影响下,就有了局限性,和谐一词只能是以地区为单位,而不是乡城之间、整个中国,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教育差异所带来的文化沟壑。

 

  ()不利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而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又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方式,不同于媒体,它具有强制性,可以说是每个人都应该接受的基础级别文化,原因在于这种文化传播方式,在将来人们的职业选择中占据极为关键的一环,因此,一片区域内教育的主要工作形式,与这片区域的教育水平与经济形式密切相关,类如沿海的城市,对外贸易多,因此工商管理系、语言系的教育水平偏高。当前城市因为普及素质教育,导致从中学开始就在传统的教育走向上产生了分节,诸如一些兴趣班,这实质上是对学生潜在能力的衍生,在这种素质教育下,他们离将来自己要从事的那个职业又近了一步,而乡镇则还处于传统教育阶段,学生成天埋头课本,不论是兴趣还是潜在能力都无法得到挖掘,导致他们将来在就业选择时具有盲目性与不稳定性。这么一来,乡镇与城市的职业群分化严重,不同的职业群给区域注入的经济利润也因此产生了差异,长此以往,两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会不断拉大,社会总体经济水平亦将面临着下降。

 

  四、结论

 

  总的来看,乡镇教育当前还处于欠成熟阶段,尚存在诸多问题,并对社会的和谐和城乡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乡镇教育的改革任重道远,但只要多方积极配合,校方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育管理部门加大力度对乡镇学校的监管与扶持,政府积极将社会公益引导到教育方面来,促进乡镇教育得到强有力的经济基础保障,乡镇教育的前途必定是一片光明,并将促进我国的平衡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作者:贺哲野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1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