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面向新课程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

2016-03-29 15: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1999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经过充分的酝酿和研究,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改革的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并于2001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实验,以此为标志,新课程正式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

 

  在传统课程概念中,通常把课程简单地理解为知识;而在新课程观中,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课程建设过程,是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重要枢纽,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注重评定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发展性,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因此,新课程的实施,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正式迈进教育实践,课程的功能、课程环境和课程评价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的变动性、多样性要求教师是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执行者。教师具有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教师需要创造某种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师必须是一个真正的专业人员。作为具有专业素养的新课程教师,需要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的基地,教育技术公共课是职前培养教育技术能力的主要途径,为此,我们重点围绕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进行了教学改革研究。

 

  二、教学目标

 

  目前,在师范院校课程体系中,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定位虽然比较清晰,基本都定位在教师教育(或教师职业技能)类课程,但该课程目标实际上并不一致,甚至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例如,有的认为教育技术就是教学手段、工具,教育技术公共课以培养学生各种硬件设备的使用为主;有的把教育技术理解成信息技术课,教育技术公共课以培养学生制作各种课件能力为主。在制定观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目标时,我们认为有两个基本点需要考虑一新课程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新课程的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正在融入中小学的教学实践,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等教学模式正在探索着应用,一些新的评价方式得到重视,如档案袋、苏格拉底式研讨、表现展示、概念图、量规表等。教师应该具有利用教育技术建构起促进人学习的,发掘人潜力、支持社会协商与合作的,鼓励实践参与和创新的、开放的、包容的,具有反思精神与自我更新能力的新型教学过程的能力。

 

  从200412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看,该标准对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作了较为宏观的规定,提出了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维一体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具有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正确的态度,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各自的学科教学中,最终达到在教学中有意识并恰当地应用教育技术来改善自己的教学。

 

  为此,我们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基础,根据新课程实施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实际需求,并在同20068月参加辽宁师范大学新课程培训部分学科一线教师座谈的基础上,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认识到学习教育技术的重要性,理解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掌握选择和利用恰当的技术和资源来设计教学过程的方法,体验信息技术支持的不同学习模式及其应用,养成利用教育技术实施教学的意识,了解信息技术利用的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和伦理道德观念。

 

  具体目标包括认识与理念、环境与资源、设计与应用三个方面,分别如下:

 

  1.认识与理念方面

 

  说出教育技术、教学媒体的概念;能简单阐明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知道教育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举例说明教学媒体的应用与编制要求;简述视听教学理论的意义和选择教学媒体的注意事项;说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知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形式;阐述与学习教学相关现代教学思想和理论;阐述当代教师为什么要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2.环境与资源方面

 

  说出校园网、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室的组成与功能;举例阐述校园网、多媒体教室与网络教室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出基于校园网的视频点播系统和校园网络教学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利用数字图书馆查找需要的资源;在网络教室中设置FTP服务器和网络共享;•说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特点与建立资源标准的意义;阐述CELTS-31和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获取和处理常用的多媒体素材;结合具体选题设计多媒体课件;说出网络课程、网络课件的内涵、开发过程与具体要求;说出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与功能。

 

  3.设计与应用

 

  说出教学过程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的概念;叙述对教学过程设计定义的理解;举例说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特征;至少应用两种方法分析学习内容;ABCD目标编写法编写教学目标分别比较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说出自主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的类型及实施步骤;说出信息化教学评价的类型,举例说明其特点,说出设计步骤;至少采用一种方法编写教学设计方案;说出讲授型教学模式、探究型教学模式、合作学习和CSCL内涵;明信息化教学模式中的基本教学观念;辩证地解释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要处理的基本教学关系;•说出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特点;阐述讲授型、探究型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教学事件,能设计相应的教学过程;阐述合作学习的特点和设计要点,尝试设计有效的合作学习;说出WebQuest的基本组成部分,能设计We-bQuest;说出技术利用的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和伦理道德观念。

 

  三、教学内容结构体系改革研宄与文字教材的编写

 

  ()教学内容结构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们以理解教育技术、体会现代教学理论、使用现代教学环境、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设计、实施信息化教学模式为思路,进行了系统规划、筛选和结构重组,形成了教育技术概述、现代教学环境、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设计与评价和信息化教学模式等五部分教学内容为主体的内容结构体系。教育技术概述部分是使学习者能够深刻认识教育技术,形成正确应用理念(态度);安排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主要目的是使学习者形成选择和利用现代教学环境和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意识和能力;第四部分和第五部针对教学过程设计与评价、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了安排,目的是使学习者具备设计有效教学过程和实施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能力和素质。()文字教材编写

 

QQ截图20160218114725.png


  在教材编写上,我们采用了模块化的编写思路。每节是相对独立的内容专题,在每节前设有学习提示,对本节内容的重要性、意义和学习重点等作了扼要说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对其进行目标导向,从而使其明确学习重点。每节完成后,设有相应的学习活动。学习提示一学习内容一学习活动的编排结构,试图实现激发兴趣、明确重点一系统、深入学习一参与、体验或思考的学习历程。学习活动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信息化教学的研究成果,体现新课程的要求,以任务驱动、突出过程、强调参与、注重评价为指导原则,综合使用了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小

 

  组合作等学习形式。且每个学习活动不是仅仅提出任务,还提供了任务完成支架,并采用电子档案袋的形式管理学习活动成果,方便教师和学生对相关活动资料的查阅、评价、交流和合作,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帮助学习者利用技术改善教学、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

 

  ()关于信息技术内容的处理

 

  在现有的大部分公共课教材中,信息技术内容占有很大比重,主要包括等。在我们规划的教学内容体系中,这些内容基本没有作为主要学习内容出现在教材中。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从小学到高中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这些内容学生基本掌握了。以辽宁省为例,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小学阶段不少于68学时,初中阶段不少于68学时,高中阶段一般为70~140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教学评价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课程内容基本上覆盖以上内容,另外还包括操作系统、Word、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人工智能等。因此,教育技术公共课应该重视学生选择和利用恰当的技术和资源来设计教学过程能力的培养,体验信息技术支持的不同学习模式及其应用,把技术的应用体现在学习活动中,养成利用教育技术实施教学的意识,关于技术本身的学习应逐步淡出公共课的教学。

 

  不过,由于我国各地区的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和城市的信息化环境还有差距,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可能参差不齐,为此,我们把以上内容制作成数字化资源,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进行自我补充式学习。

 

  四、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双向信息化教学

 

  我们在课题调研过程发现,大多学校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是以传、授、做为主体的教学安排。是指传授一些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授是指教授一些课件开发技术,做是指做一些常规教学媒体实验。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渐渐适应多媒体教学环境,可以学会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制作技术,可以掌握教学过程设计的方法,但很难完成上述教学目标。为此,我们提出了双向信息化教学的改革思路。信息化是要求教育技术公共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恰当地使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基于课堂的、整合校园网的网络教学体系。这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课程的信息化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利用校园网进行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学生利用教育技术手段学习教育技术,使实践和理论统一起来。双向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和学生专业特点与课程学习的整合。其中,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课程整合的这向要实现利用信息技术学习教育技术,同时体现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之间的相互融合;专业特点与教育技术整合的这^要求学生利用教育技术完成实际专业内容的教学活动,力求实现教育技术学习与专业特点之间的互映射,把学生专业情境融入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之中。下面对实施双向信息化教学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介绍。

 

  ()网络教学平台

 

  适应双向信息化教学的需要,我们组织开发了基于校园网环境的、适合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网络教学平台。开发该平台的目的不是要代替课堂的教学活动,而是使之与课堂有机整合,使课上、课下形成有机一体的大课堂,并解决师生课下见面机会少的问题。

 

  该网络教学平台的主要作用如下:

 

  1.学生以自我补充式学习信息技术

 

  我们把各种素材获取与处理技术(如动感文字制作技术、图像抓帧技术、图片获取技术、动画制作技术、图像获取与编辑技术、概念图制作技术等)和各种课件开发技术制作成数字化资源,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在完成各种学习活动中,如果遇到技术困难,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自我补充式学习。

 

  2.学生存储个人化学习资料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多个学习活动,如研究性教学活动设计、合作学习活动设计、教学资源评价活动等。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学生需要存储查找资料、完成电子化作品等。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存取的环境,节省学习开支(至少不用买U),还不容易丢失,可以随时存取以前的各种学习资料。

 

  3.实施过程性和多元化评价方式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交作业,共享作品。通过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自动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学习过程档案,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

 

  4.实施其他一些辅助课堂的教学活动

 

  通过网络化的教学平台,可以开展虚拟课堂、实时答疑、电子留言、作业群评、绩效档案、发布最新信息等教学活动;对重要理论内容和实验内容,设计和开发流媒体教学资源,实现课前预学。教师教学课件放在网上,可避免学生上课忙于笔记而忽略理解

 

  ()双向整合

 

  针对公共课的培养目标和双向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我们把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分解为三个模块:理论教学课、实验实践课和活动创作课。三者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紧密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三课一体的新型教学结构中,理论教学课主要使学生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三课的基础;实验实践课在理论教学课的指导下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同时反过来又能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活动创作课是按照新课改要求,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让学生利用网络完成教学活动设计,提升学生利用教育技术实施教学能力培养。另外,借助数字化教学资源、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三种课型灵活地采用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以及个别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混合教学组织形式在三角色信息化教学活动中,引入了项目思维。项目是科学管理领域中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为了实现与现实相关联的特定目标,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分解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任务,以便群体间可以相互合作,并有效组织和利用相关资源,从而创造出特定产品或提供服务,包括物质产品、创意、简报、发明或建议等多种形式。在基于三角色的学习活动中,为实现学生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学生选择专业知识单元作为教学项目,然后逐步完成Logo设计、教案规划和学习网站建立三项任务,最后提交项目作品集,进行汇报评价。该教学模式融合了任务驱动、信息获取、情境构建、角色转换、师生互动、小组学习于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完成一个专业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学习过程为线索,以项目作品集为评价依据,让学生在理论理解与实践设计中进行学习、体验和反思。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步:选择专业教学单元。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设计研究性教学能力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在选择专业知识单元同时,要求学生进行情境设计(在研究性学习中,设置引人入胜的情境,不但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教学课时限制,学生选择的专业教学单元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不要太大或太小,太大完不成,太小失去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一般可以是正常讲授需要6~10学时完成的内容。另外,选择的内容必须与本专业相关,内容的层次可以是小学、中学或大学的。由于是通过项目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为了便于交流,这里借鉴了Intel未来教育的做法,给该项目命一有趣的标题。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