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构建教师一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模式及实践

2016-03-28 16:0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为了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高高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下发了《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教高司[2000]79)》。通知指出: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开展教育技术培训对进一步促进广大教师深入进行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提高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将产生积极作用

 

  、高校教育技术培训现状及培训中存在问题

 

  为了提高高等学校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部委托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在高校教师中开展培训工作。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该协作委员会成立了培训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了培训计划和培训大纲,编写了培训教材并组织认证了一批适合培训的教材,初步建立起了全国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体系。到2003年为止,已在127所高校建立了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共培训教师约30000余人。三年来,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从培训人员的数量和培训的质量来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教师对培训学习缺乏积极性。由于高校对教育技术培训没有特定的要求,而且教师对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又没有较高的认识,使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根据培训工作委员会的工作计划,十五期间,应对10万左右的高校教师进行培训。按照这个安排计算,每年参加培训的教师应在2—3万人左右,而2001年实际参加培训的教师只有1.4万余人,与预期的人数有较大差距。

 

  第二,培训尚未建立质量保证体系。高校师资缺少严格的训练和认证,没有统一的考试要求,培训内容和培训的质量标准都得不到保证。

 

  第三,培训工作不能持续有效开展。目前,各培训中心的培训模式均是采用面授方式进行。由于教师的教学工作较忙,时间不能保证,培训的效果也受到较大影响。同时,全国知名教育技术专家的作用得不到发挥。

 

  二、创设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策略

 

  如何促进和加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培养,构成合理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体系,实施有效的教育技术培训,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亟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育技术的本质之一是利用技术手段,尤其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效率与效益的目标。要让教育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需要依靠教师进行实施。教育技术培训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但是如何在高校持续有效地开展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解决上述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又如何改变传统观念、将教育技术与教学过程紧密融合?又该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模式来保证教育技术培训的质量?这些都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大背景下,北京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创设一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方案开始实施。

 

  ()创设一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的指导思想

 

  1.“大视野

 

  一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以高等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技术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培训模式的实施背景,希望通过培训模式的实施逐步改变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只把教育技术视为教学手段、忽视它和教学过程有机融合的传统观念;提高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技术和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角色的转变、教学能力的整体提高,从而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2.“一体化

 

  一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以系统化的方法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载体,希望突破传统培训模式在培训内容、培训体制和培训质量保障等方面碎片化的局限,避免教育技术培训的理论脱离实际、所学非所用、学习效率不高和学习效果差的局面,做到理论与技术互相融合、理论与技能共同提高并形成有内容、有方法、有组织、有制度保障的一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

 

  3.“双能力

 

  一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以双能力提高为基本目标,即促进高校教师两种能力一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整体提高。这一基本目标是与教育信息化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需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完善教学技能的目标相一致的。

 

  ()培训目标的制定

 

  培训的目标为:根据教育部提出的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的指导方针,通过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实际操作训练和优秀教学案例的示范研讨,使教育技术和教学有机融合,增强高校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双提高。

 

  此外,该培训体系对北京市属高校教师在教育技术培训数量、培训内容、培训质量及其教学应用的效果提出了要求:在培训人数上突破万人,涵盖北京市属高校90%以上的教师;在培训方法上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培训质量上突出实效。

 

  三、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的架构

 

  ()“一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框架

 

  创设一个有效的一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第一步是正确了解、判断北京市属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现状。笔者通过与北京市属各高校负责培训的主管人员座谈和问卷调查(调研对象主要是市属高校教师、实验人员和管理人员,其中教师占49.5%,实验人员占12.9%,行政管理人员占18.8%)等方式了解了北京市属高校教育技术的应用现状。

 

  1.对教育技术的重视程度

 

  91%的北京市属高校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在改进教学方面有重要作用,74%的北京市属高校教师希望使用教育技术来改进教学,66%的北京市属高校领导对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很重视。

 

  2.对教育技术的认识程度

 

  85%的教师视教育技术为一种应用手段,对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认识单一;把现代教育媒体视为教学演示工具,没有也不能很好地将教育技术和教学有机融合,也不能充分利用教育技术媒体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QQ截图20160317143141.png


  3.对学习教育技术必要性的认识程度

 

  89%的高校教师认为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非常必要,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非常重要。为了更好地制定教育技术培训的策略,中心聘请了专家研讨、制定了教育技术培训的具体实施方案。

 

  1.制订指导原则

 

  在培训理念上,要使高校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培训的第一步是使高校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观念。在培训内容上,要适应教师教学应用能力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科教师的需求。在培训方法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高校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在培训目标上,要促进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整体提高,从而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发展。

 

  2.提高培训者水平以往教育技术培训是在北京市属高校内部进行的,培训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培训内容也不尽相同。为了提高培训质量,首先,将各高校自行组织的培训改为主要由中心统一组织培训;其次,通过聘请教育技术方面的专家统一授课,同时对培训者进行培训,普及、提高原有培训师资队伍的水平,从而建立一支合格的培训师资队伍。

 

  3.制定培训大纲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的精神,结合北京市属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的现状,中心组织制定了《北京市属高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一级和二级)》。针对教育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培训的异同,培训大纲注重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将教育理论作为教育技术培训的重要内容,注重更新高校教师的教育观念;二是将教育技术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机融合,注重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学能力。

 

  4.编写培训教材

 

  统一、高质量的培训教材是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培训实施的指南和纲要。以往大多数教育技术培训因为没有统一的培训内容,培训质量也存在很大差异。为此,中心按照全国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制定的教学大纲,组织专家编写了教育技术等级培训教材:《现代教育技术教程(一级)》和《现代教育技术教程(二级)》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光盘。培训教材将教育理论、计算机硬件与多种多媒体编辑制作软件融于一体,统一了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满足了教学需求和教师的学习需求。

 

  5.采用个性化学习方法

 

  教育技术培训采用的是理论加实践的模式,需要进行大量上机操作,因此中心采用了集中面授、教师上机操作的学习形式。为了方便教师的业余学习,满足不能参加集中学习的教师需求,中心还制作了多媒体教学光盘供教师在家学习。此外,还安排教育技术专家到市属高校进行专题辅导、定期指导市属高校教师研讨交流。

 

  6.建立分级量化评估体系

 

  为了切实有效地保证培训质量、评估培训效果,中心建立了一整套与课程密切相关的模拟仿真软件考试题库系统,并配以相应的模拟考试练习指导光盘,指导高校教师在模拟环境下进行练习、考核和评估自己的教育技术水平。经过有效的探究和实施,中心在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培训方法、能力评估四个方面进行了科

 

  ()“一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的完整框架

 

  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教育信息化为特征,实现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体改革[1]。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正在对高等教育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作用。教育技术与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是通过学科课程把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实现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是通过将教育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1.形成制度化保障机制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鼓励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推进适合于信息社会的深层次的教学改革是各个学校的重要工作。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是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保证。

 

  2003年,北京市教委和人事局联合下发了(京人发[2003]52号《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计算机应用术水平(能力)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从2004年开始将教育技术等级考试作为北京市属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申请的必要条件之一。同时,中心每年统一组织两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考核,考核合格者由北京市教委统一颁发教育技术等级合格证书;在全国首次将教育技术等级考试作为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申请的基本条件;2005年实现了教育技术等级考试完全替代了计算机等级考核;北京市教委还将教育技术培训列为人才强教计划的组成部分,又一次拉开了高标准、求创新、讲实效、重能力的教育技术培训序幕。

 

  2.完善培训教材体系

 

  在培训的组织形式上,中心在全国聘请专家成立了教育技术专家指导组,指导中心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在学习内容上,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密联系大学教学工作,设计出千余份调查表,对已经参加培训和未参加培训的教师,针对教育技术的培训内容和在教学应用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征求对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2006年和2009年二次修改了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重新编写了第二版和第三版《现代教育技术教程(一、二级)》培训教材。

 

  第二版教材从理论讲述到实际操作与第一版培训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进一步加强了理论在教学中的指导性和应用性;软件技能操作方面本着从实际应用出发的原则,选择了更适合教学应用的Office信息化办公软件和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去掉了教学应用较少且学习难度又较大的FlashDreamweaver操作软件。在学习形式上,以实例带动知识点,改变了原教程侧重软件知识点讲授的形式,增加了大量的教学案例,更有利于广大教师学以致用。在量化考核上,为了使高校教师能在实际真实的软件环境下进行考试,使所学、所考与教学工作密切相关,中心探索设计了全真软件考试系统,使考试体系从仿真的软件环境转变为全真的软件环境。

 

  为了进一步满足北京市属高校各学科教师的需求,实现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2009年中心第三次修改和完善了教育技术等级培训的内容,重新组织专家编写了第三版《现代教育技术等级(一、二级)》培训教材,与第二版相比,第三版教材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编写体例上又有了较大的创新,内容更加精练实用。

 

  第三版教材以丰富的实例贯穿知识点的讲授,加大了对案例的分析,充分切合教师的需要,让学习者以“DIY”的方式迅速掌握有关内容。在叙述方式上,第三版教材摒弃了传统的章节式叙述结构,创造性地提出了模块一单元一环节一问题一学习材料一案例分析式的新体例结构,采用了情境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习者置身于丰富的问题情境中,通过环环相扣的环节设置和问题引导将学习的学习不断引向深入。

 

  3.实践在线培训的新方式

 

  为了扩大培训规模和方便高校教师的个性化学习,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中心2005年起开始筹建北京市高校教师网。经过2年的努力,将培训学习的8门课程全部制作成网络课程,教师可以自主在线学习,使中心编制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和计算机网络课程三者构成了立体化的教材。200810月,北京高校教师网正式运行,除了为教师提供了教育技术远程培训课程以外,每年还为北京地区各高校5000余名教师的岗前培训提供了学习平台。

 

  四、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实现一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的创新一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突破了传统培训模式在方法、资源、质量和培训体系等方面碎片化的局限,以双能力取向的培训模式将教育技术和教学有机融合,以能力的提高改变了仅把教育技术视为教学手段的传统观念,用教育技术推动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为整体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找到了一个有效、可推广的模式。

 

  1.制度保障创新

 

  在制度保障方面,北京市人事局和北京市教委共同认定将教育技术能力等级标准纳入北京市属高校教师职称评价体系,使教育技术培训成为北京市教委人才强教系列计划的组成部分,成为北京市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和必要的能力成分。

 

  2.培训平台创新

 

  以教育技术为载体,以专家队伍、制度保障和全真模拟考试系统为支撑平台,通过自主编写的《现代教育技术教程(一级、二级)》培训教材和研发的教育技术培训网络课程,构建形成了一体化立体式的现代网络培训平台。

 

  3.能力评估方法创新

 

  以计算机虚拟全真技术为支撑,开发了全真WordPPTPhotoshop等软件考试题库系统,形成了分级、量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能力考核体系。建立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估体系,指导教师在全真环境下进行考核与评估。通过对参加培训的教师在能力、技能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以反映教师培训的效果,保证培训的质量。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