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教育技术学科究竟应该怎样定位

2016-03-28 15:2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我国对教育技术(当年叫电化教育)定位问题的讨论,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19796-8月由教育部电教局委托西北师范学院举办的首届全国电化教育研讨班”[1]上,19819月由教育部电教局在杭州召开的电化教育课程教材讨论会”m上,19829月到19831月由教育部电教局委托西北师范学院举办的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电化教育》课教师进修班”[3i上,19837月由教育部电教局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的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电化教育》课研讨会”[4]上,都讨论过这个问题。当时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是伴随对电化教育的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的讨论进行的。参加讨论的学校主要是高等师范院校——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也有几所非师范院校,如上海外国语学院、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等。参加讨论的人员除各院校代表外,还有一些老电教工作者——孙明经、廖太初、肖树滋、南国农、高汝淼、舒泽湖等。在那几次研讨会上形成两类基本观点。

 

  1.关于电化教育的定位

 

  电化教育姓不姓,应定位于教育m,理由主要有四点。一是电化教育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二是办电化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效果、效益,高效优质地培养人才。三是电化教育关注的主要不是电光、电声、电控等现代技术本身,而是各种现代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它所追求的不是教育的机械化,而是教育的最优化。四是电化教育作为一种事业,是一种教育事业;作为一门学科,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电化教育工作者,不论从事教学、研究、软件开发还是硬件建设、资源管理等,都是教育工作者。

 

  2.关于电化教育学的性质

 

  从电化教育学的来源说,它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是教育科学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从它的本身来说,它属于交叉学科中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家庭出身是教育科学,它的本人成分是综合性学科。它既非纯理论性学科,又非纯技术性学科,而是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理论性与应用性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这种定位观已成为本阶段的主流观点,很少有争议。

 

  ()1995-2004年:多种定位观争鸣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美国AECT1994定义的引进和学科名称的改变(1998,教育部发布的《髙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电化教育学改为教育技术学”),在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引发了一场广泛的关于学科名称、定义、定位、逻辑起点等问题的争论,出现了多种学科定位观,下面略举数例。

 

  例一,教育技术是教育科学的一门分支,而它的定位却在于技术,具体地说,就是有关对促进学习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几个环节

 

  例二,教育技术虽说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一种技术,仍属于技术的范畴,主要回答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教育技术学科应定位为技术性质的学科

 

  例三,由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和研究领域都与教育教学过程及教育教学资源有关,所以教育技术学自然应定位于教育”,而非定位于技术

 

  例四,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问题是教育的问题,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育中的问题,研究方法也是教育学中采用的方法,因此,它属于教育学科应当是无可争辩的。

 

  例五,我国的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学科,应定位为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完整公式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x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

 

  例六,把教育技术学定位在现代信息技术和视听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应用上的同时,就圈定了它的研究范围……表明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是一种特定的教育教学现象。

 

  例七,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中技术学层次的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例八,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门类中技术学范畴的、具有方法论性质的综合应用学科,是教育科学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连接桥梁"

 

  例九,教育技术学科具有双重属性,既有教育属性,又有技术属性。因此,它应是教育一技术双重定位。各家争鸣,定位迷失,这是本发展阶段的基本情况。

 

  ()2005年至今:三种定位观并立

 

  本发展阶段关于学科定位问题的讨论,主要是围绕着对信息技术概念内涵的不同理解和界定而展开的。

 

  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对信息的获取、储存、处理、传播等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对信息技术的这个定义,人们的分歧不是很大,只是文字表述上有所不同。较大的分歧在于对信息技术概念内涵的不同理解和界定。对信息技术的内涵,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理解和界定:

 

  第一,信息技术=全部物化形态技术+全部智能形态技术;

 

  第二,信息技术=当代物化形态技术+现代智能形态技术;

 

  第三,信息技术=现代物化形态技术+现代智能形态技术。

 

  对信息技术概念内涵的三种理解和界定,产生了三种不同的学科定位观:第一,教育技术应定位于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是教育学科;

 

  第二,教育技术应定位于技术,教育技术学科是技术学科;

 

  第三,教育技术应是教育一技术双重定位,教育技术学科是综合学科。这三种定位观形成三足鼎立,成为当前发展阶段的基本景况。

 

QQ截图20160317154959.png


  笔者翻阅了33年的历史答卷,学科定位问题依然悬而未决,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答案。我国的教育技术学科研究应该怎样定位?笔者对教育技术学科定位和发展问题也进行了一些思考。

 

  (―)以定位为教育一技术”(双重定位)较好

 

  1.双重定位能较好地体现学科的本质,认清自我

 

  教育技术学是现代教育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产物,它由两个基本要素——现代教育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构成,两者缺一不可。双重定位能较好地体现这个学科的本质,而单是定位于教育或技术,很难体现这个学科的本质。

 

  在一次研讨会上,谈论教育技术:他是谁?”。光知道他(教育技术),能从人群中认出谁是他吗?不能,因为姓的学科很多,教育心理学、教育传播学、教育统计学等都是姓。只有知道他(教育技术)是姓”(双重定位),才可能认出谁是他。

 

  2.双重定位有助于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现代教育科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是教育技术学的特色和优势,是它和其他教育学科或技术学科不同的地方。有人说,教育技术学的学生,比教育理论,不如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比信息技术,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是的,单比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可能不如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单比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可能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但是,比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却比他们都强。李龙曾借用相声演员冯巩的一段台词:我就是和潘长江比身高,和姚明比说相声,和克林顿比说中国话,比的就是综合实力。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跟教育学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比的就是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综合实力优势。

 

  3.双重定位有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双重定位可使本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更加切合教育信息化建设人才的需要,培养既懂教育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当前,我国教育技术领域正在做四件大事:理论方面为学科理论体系的重构;实践方面包括三通两平台建设、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建设、微课程教学设计培训。这四件大事都是围绕深化教改四大主题(素质教育、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协同创新)进行的,都离不开既慊教育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的参与,否则是难以做成的。

 

  ()关键在改名:改教育技术为信息化教育

 

  20114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髙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拟将教育技术学改名为教育信息技术”(可授教育学、理学、工学学位)并发出征求意见表,征求各方意见,笔者也提出四点意见。

 

  1.改名很有必要

 

  本学科专业原名电化教育学1998年改名为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这个名称自美国引进,不适合中国水土,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导致了研究领域的泛化、培养目标的模糊、管理机构的混乱,对该学科专业发展很不利,改变教育技术学这个名称很有必要。

 

  2.改成教育信息技术不合适

 

  改成教育信息技术易导致本学科专业的技术定位姓不姓,去培养匠人。用4年时间培养匠人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3.改名为信息化教育比较好

 

  信息化教育这个名称属于中国造,以之概括该学科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最为恰当。这样,既可不定位为技术,又能准确反映学科的本质——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融合;既可保持中国特色,又可凸显时代的特征。新时代的核心特征是信息化,这已是人们的共识。

 

  4.将可授学位改为可授教育学、工学、艺术学学位

 

  按照我国30多年的办学经验,本学科专业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教育电视、教育播音、教育影视摄制等能力,这是当今社会对本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需求。现在,笔者坚持认为:改名很关键,不改名,很难解决该学科的定位问题。

 

  ()信息化教育名义,走向一级学科

 

  我国的教育技术学科,经过33年的发展,已基本具备成为一级学科的条件。它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实践领域,已生出众多的分支学科,如信息化教育原理、现代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数字教育媒体、教育软件工程、教育影视编导与制作、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等。该学科应走出教育学下的二级学科,仿照二炮”(第二炮兵战、战略部队),建立一支独立部队,单独设院,走向教育学门类中与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并列的一级学科,走出教育学院、计算机学院、大众传媒学院,走向独立设院。这既是该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需求。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