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是课题研究的完整过程,笔者在与外教朝夕相处中,通过对外教从备课到上课、处理师生关系的方法、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关系等方面研究观察后,对教学方法进行思考和探索,并通过实验证明,在中小学请外教上口语课很有必要。
关键词:外教;备课;上课;师生关系;业余生活
我校在2010年3月成功申报了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教师指导下的英语快速学习的研究》--子课题《外籍教师与应试教育有机结合的研究》。第二期子课题名称为《发掘外籍教师在现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的研究》应课题组的要求,我校先后请了三名外籍教师,他们分别来自英国(2人),美国(1人)。通过听他们的课,研究他们的教案,观察他们的备课过程,我很受启发,在平时的交往中也能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外籍教师的课堂幽默,风趣,学生参与度高。作为一名外籍教师,他们平等地对待学生,上课态度亲切,对学生总是多鼓励、少批评;乐于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而不是高高在上;外教在课堂上与学生平等相处,所以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外教放手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
随着我校课题的结束,作为三中的英语老师,我的感受颇深,也从3位外教身上学到了很多新鲜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也被我们的中国学生欣然接受。在众多的优点当中,我选取一些我最欣赏的地方进行探讨。
一. 听课记录及感受
我校第一次请外教,老师们也很兴奋,于是很早就等候在教室门口,当来自英国的Jason Gargett 第一次走进课堂时,与学生的互动也就开始了。他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没有任何的紧张,羞涩,看不出是第一节课,更看不出是在异国他乡的第一节课!后面还跟着我校近30名教师!那种自如,洒脱令我羡慕不已。他在课堂上非常认真,整个教学过程步骤完整,条理清楚。课堂上他充分利用肢体语言,激励每位学生开口,使他们都能得到锻炼。教学中的他总是精力充沛,异常兴奋,总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因而他的课堂教学效果十分突出。
后来的两位年轻老师也毫不逊色,课堂上板书很整齐,教学方法更是灵活多变。例如,他们用抛乒乓球来代替指定学生回答问题;用小组讨论代替单一的朗读;允许学生自行组合代替教师的安排······ 。来自英国的小伙子上课内容很丰富,方法多样,尤其善于鼓励学生,哪怕只是一点点进步。他曾把家人从英国寄来的食品拿到教室奖励表现出色的学生;随手能画出英国地图,甚至世界地图及各种动物、花鸟的简笔画,让学生从心底里服气。来自美国的年轻姑娘也同样把各种方法应用于自己的课堂,充分体现出东西方教学模式的大不同。在她的课堂上学生很积极,她那种听歌记歌词的教法刚开始学生觉得很难,但对听力的提高确实起很大作用。
总之,三位教师的共同特点就是肢体语言、表情的充分使用,真正与学生融为一体。而我们的课堂上师生之间总像是隔着层面纱,没有那么亲近。他们的课堂给学生更多的游戏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定的任务,让他们在轻松,快乐中学到很多东西,通过对比证明,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学到的知识记忆更牢固,更持久。
美国的一位教育品论家艾德斯和福茨在著作《教育改革研究》中断言:合作学习是最伟大的教育改革之一。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因此我们要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
二. 备课过程
外籍教师的备课过程与我们的差别很大,我们通常是坐在办公桌前,翻看教案或上网查资料,基本上不离开自己的座位,常常用几个小时才能完成一课时。而他们跟我们大不一样。首先讲讲Mr Gargett. 他时而坐在桌子前凝神,时而走出办公室来到走廊,嘴里含着笔,边想边记录着什么,有时还跑到校园里或英语角,他表情很特别,使你不明白他要干什么。然后就见他笑眯眯地回来了说自己备好课了。让人无法理解。他在我校时每周20节课,不同的年级、不同性格的学生他选择不同的内容及方法,基本不重复。这就是说,要准备近20节不一样的课!他的备课过程令我特别感动,有一次他想准备一节多媒体课,让学生感受西方文化习俗,亲历万圣节的真实过程。准备这样的一节课需要南瓜,可是当时是初春买不到南瓜,他便花了近200元买了几个西瓜,自己花了十多个小时,一点一点刻出所需要的形状,手好几次被划破,裹了几张创可贴;又买了果冻等,用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为学生完整地展示了万圣节的庆祝过程。这一节课的效果非常好,学生学到了平时只是来自文字的东西,亲历异国风俗他们还是第一次,其兴奋程度可想而知!
另两位老师,备课也是很认真,很独特。例如,他们会在晚上来到办公室,让我们教一首汉语诗词,然后自己重复到确实会了才肯回去。为的是熟练之后用在课堂。可以想象,作为一点汉语基础没有的外国人,能背诵我们的唐诗需要花多长时间!像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一点点的回忆起来,我只有感动!
三. 对待学生(师生关系)
我们中国教师天天喊着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得歧视差生······。可是有几人能做到对差生有耐心的?一段时间内如果见不到进步就可能放弃他们了。课堂上提问,发现他/她回答不了,很多就是训斥之后另找他人回答,导致学生压根就不敢再开口了,渐渐地对英语失去了兴趣,从此再也不想进英语课堂。而三位外籍教师的做法完全不同。我班有位学生王某某,英语从未考过60分以上,什么也不会,听不懂也看不懂。有一节口语课,正好Mr. Gargett 提问到他了。别说回答,他根本就不知道老师问的是什么。Mr. Gargett 没有表现出惊讶,也没有厌烦,而是走到他面前,一个词一个词的教了起来!其他学生都看呆了。他领着这个学生读了几遍,又让他重复几次,便鼓励他大胆地,完整地回答了问题。全班为这师生二人鼓掌!掌声足足响了两分钟!说实在的,当时的我有惭愧更有感动。都说西方人人情味淡,Wrong! 从那以后,该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大增,每天积极的读,写,背,成绩上升很快,还有几次已经突破90分了。外籍教师的最大特点是与学生的关系处理得好,他们能真正做到以朋友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四. 积极评价,动力持久
我们曾经思考过,为什么学生如此喜欢外教上课的游戏环节呢?
难道仅仅是因为它的娱乐性?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不管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如何,不管答案是对还是错都会得到外教的鼓励和好评。这也是最值得我们中国老师学习的,教师的积极评价能够让学生的动力持久。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在运用所学语言完成一项具体任务时,他们是把自己看作学习主体,他们的感受是:我有能力做这件事。外教在评价学生完成时,把评价的核心放在学生的态度、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过程,语言的知识和技能是融在全过程之中的。具有交互功能的任务学习可以激发学生把全部语言资源调动起来,把他们的语言知识发挥到顶点。在外教的课堂上评价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正因为如此,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易于合作,师生关系融洽、民主,学生的能力大大提高,合作意识大大增强,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了英语教育教学的质量。
五.业余生活
西方人的生活习惯跟我们差别很大,主要是他们有着与我们不一样的生活态度。三位外教的共同点是:工作时认认真真,业余生活时尽情享受。就先以Mr.Gargett 为例吧,他课堂上非常认真,准备过程也是一丝不苟。但到了周末或节假日,他就要尽情释放一周的疲劳与压力。或旅游,或去KTV,或与朋友聚餐······总之,一定要"玩"。第二期的两位外教由于年轻,就更会玩了。每逢周末,就会去旅游,去购物,去健身房······,他们还交了不少校外的朋友呢。他们比我们更懂得什么叫生活。
六. 我和学生的"点滴"收获
外教的到来对我和我的学生都有很大影响。我的班级有幸被选为口语实验班,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与之交流探讨的机会,能共同探讨关于英语教学的话题。同时也督促我们积极参与学习他们的上课形式和风格。在经过了两学期的观摩和学习,并积极的探索研究,以及对数次问卷调查的分析后,我们发现总结出了许多值得我们中国老师学习、思考的东西。
师生口语的提高自不必说,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浓。他们终于找到了"用英之地"从一开始的不敢开口到后来的主动与外教接触,找机会练口语,很多还是他们的网友。学生觉得能跟外国人交流是件令自己自豪的事,令他人羡慕的事。所以,他们学习英语的劲头更大了。一年来,学生的英语成绩明显提高,与非口语实验班对比后特别明显。当时我班的耿某某就是个典型例子。他在中考时英语90多分,高一从未考过100分以上,偶尔还会不及格。高二开设口语课以来,学习兴趣使他的成绩突飞猛进,英语考试成绩一次比一次好。后来基本上在120分左右,还有过130以上分数。课上课下大胆开口,主动提问。
自从研究了Miss Julia Lane 让学生听歌记歌词的方法后,我开始试着在我的课堂上使用,效果挺好。高三以来,学生听力练习次数增加很快就厌烦了。我便换成这种听歌记歌词的方法代替听力试题训练。每周一首,不同音乐种类变换使用。现在,学生不仅会唱很多英文歌曲,听力测试成绩也提高了很多!
通过一年的交往,学习,我看到了他们对我们的影响之大。目前,我国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引进外教是培养素质教育,避免哑巴英语的重要手段。让学生能说会写开设英语课才有真实意义。这就是我们在完成课题研究后的最大收获。我真希望学校以后能继续这样的做法,这么做能提升我校的办学档次,更重要的是能提高我校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媛:2009《有效阅读教学设计实例解析[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 孙鸣: 2004《英语学习与教学设计[M] 》(上海教育出版社)
3. 胡春洞 王才仁著: 《英语学习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4. [美] Stephen D.Brookfield 著(张伟 译)《批判反思型教师ABC》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 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 《学校教育科研过程与方法》 新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