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新疆双语教育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新疆双语教育的研究现状,并从语言政策角度对新疆双语教育政策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新疆双语教育;语言政策
双语教育是新疆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和政府一直非常关注的民生问题,特别是2004年新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做出了《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陆续投入了大量资金,使新疆的双语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新疆的双语教育进行了研究,按教育类型可分为:《高职高专的双语教育研究》、《中小学的双语教育研究》、《学前教育中的双语教育研究》等;按教学要素可分为:对教师的研究(教师培训、教学方法)、对学生的研究(学生学习态度、语言态度)、对教材的研究,如:《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教师继续教育调研》、《新疆喀什地区中小学民考汉学生学业成绩及影响因素分析》、《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喜欢的汉语教师的调查与思考》等;此外,还有按地区进行的研究:《新疆阿勒泰地区双语教育与社会和谐研究》、《阿克苏地区柯坪县双语教学现状及对策》、《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视野中的“维汉”双语教育研究—新疆和田中小学双语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昌吉回族中学双语教学个案研究》、《和田地区中小学维汉双语教育研究》、《新疆伊犁地区哈维(实验班)数学教学调查研究》等。
相关课题还有:郭卫东,新疆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措施研究,2001年;李青,南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初中职业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焦其和,新疆中小学民汉合校问题及对策研究,2004年;郭玲,新疆南疆少数民族普通高中学生数学及科学学习现状调查研究,2005年;齐忠琪,新疆农村中小学生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应用与本土资源开发规划的研究,2005年;王鉴,民族地区中小学推进新课程改革研究,2006年;王炜,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的教学应用案例研究,2007年。这些课题研究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状况。
当今,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双语教育经验比较丰富,有些学者也想将其理论引入新疆双语教育之中,如:在《浅谈加拿大沉浸式双语教育对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班教学的启示》谈到加拿大沉浸式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师资雄厚、政策支持、学生及家长积极配合等,而双语班在师资、语言环境等方面比较薄弱,但其重视儿童时期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对待学生语言表达中错误的态度等都是可以借鉴的。
还有一些专著,其中某一部分涉及到双语教育,如戴庆厦《语言和民族》呼吁应建立双语教育学科,陈章太《语言规划研究》、姚亚平《中国语言规划研究》和郭龙生《中国当代语言规划的理论和研究》将国家对民族教育提出双语教育的要求的政策、汉语的教学与推广等均纳入语言规划系统,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虽探讨的不是民族双语教育,但也谈到了双语教育的共性问题等。
这些研究中或多或少的涉及了对新疆双语教育政策,但成体系、成系统的研究尚未形成。经过笔者的统计分析,从1950年新疆和平解放至今,新疆双语教育的语言政策,大体可分为国家级政策和自治区级政策:
1、国家级双语教育政策
在全国性的文件中,正式提出“双语教学”的有两个,一个是1991年6月19日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报告》,另一个是国务院1992年11月6日批转的《国家语委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请示》。其主旨精神为:少数民族地区要推广既重视普通话推广又重视当地民族语言的双语教学。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公民素质和工作效率;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也不妨碍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的语言。
可见,少数民族从自身发展的经历中深深认识到,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掌握汉语文是不可能的。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少数民族学习、使用汉语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决定了在我国民族教育中必须建立双语教育体制。我国双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及其发展保障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实施,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是国家层面对双语教育的规划。
2、自治区级双语教育政策
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有关汉语和双语教学的大量文件及政策规定。这些文件和政策规定有力地推动和规范了新疆的汉语和双语教学工作。按行政行为可分为:
(1)制定教学大纲、课程设置
(2)组织编写教材、统一教材使用
(3)建设师资队伍
(4)规划教学投入
(5)开展实验教学、指导课堂教学
(6)完善考核体制
(7)吸收外部资源,优化配置内部资源
行政机关通过制定、执行符合新疆特点的双语教育政策,选用合适的、恰当的双语教育策略,有效推动了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符合了语言规划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辩证统一、积极稳妥”。
参考文献:
[1] 欧阳志.新疆解放以来有关汉语和双语教学的文件及政策规定综述[J]. 新疆中小学汉语、“双语”教学研究论文集. 2008:3
[2] 武金峰.新疆中小学双语教育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2003(3):15